后就怀孕了,二十五个月后,农历二月初二,在沮河畔沮源关龙峡生下黄帝,从此就有了“二月二龙抬头”吉祥之说。孔子曰“黄帝少典之子也,曰轩辕,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惠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可见黄帝一出生就是非凡人物,他十五岁就登上了天子位,统一了三大部落,建立起第一个国家,被尊为天子,成为中华民族始祖。
矗立在我们面前的这尊黄帝雕像,由中国美院设计、旅台缙云同乡会和缙云县台属联谊会筹资,浙江师范大学艺术学院教授胡锡乾为艺术顾问,由农民雕刻家陈成科用18块香樟木精心雕刻而成。基座0.98米,意指黄帝祠宇1998年竣工,像高12.5米,象征着当时有12.5亿炎黄子孙。黄帝雕像凝目远眺,双手持笏板于胸前,表示为民祈福。平顶冠上的玉珠有九串,每串13颗,意味着九子十三孙,代表子孙兴旺昌盛。
左匾“北陵南祠”,由北京大学一级教授、楚辞学专家文怀沙题写。仙都黄帝祠宇自古以来是南方祭祀黄帝的场所,与北方陕西的黄帝陵遥相呼应,形成中华民族祭祀黄帝的“北陵南祠”格局。
右匾“人文始祖”,由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沈鹏题写。为什么将黄帝尊为人文始祖呢?因为中华民族文明时代从黄帝开始。黄帝统一部落,平定中原后,又发明了舟车,掘井取水,养蚕缫丝,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并创造了文字、历法、音乐、舞蹈,开创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新时代。所以被尊为“人文始祖”。
两边的楹联“元祖修武修文四方归一统,后生唯心唯物万脉溯同源”由缙云县人士尹继善先生撰写,首都师范大学教授、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欧阳中石书写。
为什么仙都能成为南方黄帝文化的辐射中心?黄帝经历了“涿鹿之战”、“阪泉之战”之后,分别战胜了蚩尤、炎帝,成了部落联盟的首领,对其骨干力量的氏族进行封官,分封了春、夏、秋、冬、中五官,以云名官,分别为青云、缙云、白云、黑云、黄云。黄帝部族派其骨干力量之一的夏官缙云氏南迁到浙江缙云山一带后,秉承了黄帝时代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与自强不息的创造精神和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为中国南方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并形成了以缙云仙都为中心的黄帝文化传播辐射带。
黄帝祠宇壁画与浮雕:朋友们,下面请随我一同欣赏四壁的浮雕和壁画,这些浮雕和壁画由浙江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王卓予教授和国家一级美术师、雕塑家沈海驹教授设计雕制。
九幅壁画向您展示了黄帝统一中国、艰苦创业、发展生产、造福人民的丰功伟绩。 第一幅:神圣动员。黄帝在统一中原前做战前总动员。只见旌旗猎猎,战马强壮,将士威风凛凛, 黄帝抒发着统一中原的雄心与豪情,激励起将士们高涨的斗志和所向披靡的气势。
11
第二幅:千古圣战。该图展示的是炎黄联盟奠基战之称的“涿鹿之战”。相传距今约4600多年前,炎帝被蚩尤打败后,向北退却,居于涿鹿,向黄帝求救,于是黄炎联盟与蚩尤展开了一场大战,战场就在今河北涿鹿东南。蚩尤战败被杀。壁画再现了当时的情景,黄帝在指南车上挥剑指挥,将士们所向披靡。它也是我国历史上见于记载的最早的战争,对于古代华夏族由野蛮时代向文明时代的转变产生过重大的影响。
第三幅:万国臣服。“涿鹿之战”后,炎帝虽被蚩尤打败,但还有一定实力,他不满意黄帝统治天下,起兵反抗,于是黄帝与炎帝在阪泉又展开了3次火拼。最后黄帝获胜,统一了中原,各部落纷纷拥戴黄帝,俯首称臣。
第四幅:开启文明。黄帝和他的妻子嫘祖教人们养蚕缫丝。相传,缙云的桑龙、桑龙岙、桑潭、嫘山等地均是嫘祖劝民种桑的地方。黄帝时期有许多发明创造,如养蚕缫丝(目前缙云仍是浙南最大的“桑蚕基地”)、造舟车、筑屋宇、制衣服,他的臣子仓颉作书,伶伦造律历,大挠作甲子。后人赞誉黄帝“能成命百物”。其主要原因是他用人得当,得到了风后、太常、祝融、仓颉、大封、后土六位大臣的辅佐。
第五幅:庆贺丰收。黄帝与百姓共同,分享丰收的喜悦。据说黄帝统一中原后,大力发展农业生产,百姓丰衣足食,从而使中华文明得到很大的发展。
第六幅:倡议农耕。黄帝躬耕反映了对农业的重视,激发百姓农耕的积极性。 正面的三幅壁画是一个整体,它反映的是黄帝以云名官分封五位大臣,分别是青云春官、缙云夏官、白云秋官、黑云冬官、黄云中官。都由不同族团领袖担任。
两侧的楹联“天授神符地贻宝鼎招鸾凤麒麟以翔四野在位百年存至道;治身紫府问政青丘并黟山匡阜而号三都垂名万古即长生”是由浙江省楹联学会副会长吴亚卿撰作,全国政协常委、原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刘炳森书写。
大家请随我来看一下后面的这一组浮雕,它根据传说再现了黄帝升天时,万民欢腾的情景。传说当黄帝金丹炼成时,空中鸾鹤飞舞,飘来五彩祥云,祥云中出现了一条吞云吐雾的五爪金龙,黄帝乘神龙升天而去,升天时,手下的大臣也想跟随他一同去仙境,于是有人抓龙尾,有人抓龙脚,还有人抓龙须,结果大臣们都未能如愿,落地的龙须也变成了龙须草。百姓们吹起牛角,敲起锣鼓,载歌载舞,一片欢腾。万物生灵也来送行,鱼儿跃出水面,小狗欢快地奔跑??
大家请随我沿楼梯上行至第三层,这座大殿外观看有两层,但实际内为三层,站在此处,远山近水皆入画境。
轩辕黄帝史迹展览馆:朋友们,刚才我们参观了黄帝祠宇,祭拜了轩辕黄帝,对我们的
12
始祖有了初步的了解。参观展览馆后,我们将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黄帝文化的源远流长有更全面的认识。这里是中华民族子孙寻根问祖的重要场所,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
这是目前为止全国最大的黄帝史迹展览馆,它由八个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为前言,总结性地概括了黄帝的生活年代和生平事迹,阐述了轩辕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和缙云是中国南方黄帝文化辐射中心的原因。这部分还包括伟人的评价和黄帝时期的文物文献资料陈列。
大家请看第一篇题词,这是1 912年3月孙中山在南京任临时大总统时,委派代表赴桥山致祭轩辕黄帝,并写下了这篇气壮山河的诗词,宣读于黄帝陵前。短短的几句祭词,激发了国人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对进一步发展民主革命,推翻封建势力,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第二篇题词是民国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毛泽东主席撰写的祭文。当时,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我东北三省,国难当头。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初步形成了抗日统一战线,为了进一步加强国共合作,国共两党再次携手共祭黄帝,表达共同抗日,拯救国难的决心。共产党委派代表林伯渠,国民党特派代表张吉、顾祝同和陕西省政协主席孙蔚如参加,这次祭祀,对唤起国民的民族自尊,增强民族凝聚力,激发爱国热情,团结抗日,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这是文物文献,里面有关于黄帝较早的史籍记载。《大戴礼记?五帝德》和《大戴礼记?帝系》是战国至西汉时期儒家学者研究礼孙中山的著述,同时是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的主要依据,《五帝德》篇主要阐述了黄帝能存在三百年的原因;《逸周书?尝麦篇》是西周周穆王时的文献,是现存古籍中提到黄帝最早的史籍。《国语》是春秋时左丘明所撰,它是我国最早的国别史,在《晋语》、《鲁语》篇中均有记载有关黄帝的事迹,这些记载历来受到重视,被许多古史著作引以为据。
这是战国时期齐国青铜器《陈侯因 敦》拓片,是至今发现最早的有关黄帝的文物记载。司马迁通过实地考察、询问百姓,在《史记?五帝本纪》中详尽系统地叙述了黄帝的生平业绩。王国维是我国近、现代著名的学者、文字考古学家,他在《今本竹书纪年》中概述了黄帝的生平事迹。以上有关黄帝的文物文献说明了黄帝是一位活生生的、伟大的人物,是我们的人文始祖,而不是一位神话传奇、凭空捏造的神。
这是黄帝祠宇碑,是我县最珍贵的文物之一,原物存放在县博物馆,它由我县有史记载第一任县令李阳冰篆书。李阳冰,是李白的从(族)叔,是我国著名的小篆书法家,与秦
13
朝的李斯齐名,公元758——761年任缙云县令,时值缙云堂敕改黄帝祠宇。
黄帝历代画像,主要以东汉武梁祠石刻像为版本,如现在的黄帝陵黄帝石刻像与其相差不是很大,黄帝祠宇内的黄帝木雕像是模仿汉代的帝王形象,其主要原因是从西汉司马迁开始对黄帝有了系统的认识和记载。
关于黄帝的出生年月,由于五帝时期文字失传,经书、纬书、史籍中有记载,大多是
根据意象推测,所以说法不一,差之甚远。随着我国历史学家史前断代工程研究的深入,相信不久这方面的问题将会得到解决。
第二部分为中华民族祖先的由来和形成。该部分首先以大量考古资料为背景,通过图片及文字介绍,反映当时人类祖先的生存状况。然后介绍了各部族世系融合情况。在经历了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及各个时期的民族融合和民族团结之后,形成了我们通常所说的中华民族。它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由生活在中国这一广大地域的数十个民族融合而成的一个民族共同体。最后介绍了黄帝家事。特别是黄帝的言录对我们很有启发。“声禁重,色禁重,衣禁重,香禁重,味禁重,室禁重”,这几句话是说声色、衣饰、芳香、美味、宫室的享用都不能过度。“厉女德而弗忘,与女正弗衰,虽恶奚伤?”意思是丑女不忘妇德,付与宫中内政能不疏怠,虽丑也无妨。“大圆在上,大矩在下,汝能法之,为民父母”意指,如果你能治理天、地等自然界,就能治天下,做百姓的父母官。“日中必昃,操刀必割”是说时机成熟,必须当机立断,决不放弃。
第三部分为黄帝功德。轩辕黄帝降服炎帝、诛杀蚩尤,统一中原,建立世界上第一个有共主的国家。他同时创造了文字、音律、教人们种桑养蚕、种植粮食、捕鱼狩猎、建房制陶等。总之,我们通常所说的衣、食、住、行、农、工、商、医等方面在黄帝时代均已奠定了基础。
设官分封,国家机构初具。《史记》、《左传》、《今本竹书纪年》、《管子》都有有关黄帝以云名官的详细记载,春官为青云,夏官为缙云,秋官为白云,冬官为黑云,中官为黄云。传说这五位大臣,跟随黄帝来到江南,曾在现在的五云镇共商议事,五云镇由此而得名。
第四部分为铸鼎仙化、北陵南祠。说明了黄帝铸鼎炼丹飞升,“北陵南祠”格局的形成。 大家请看这是北陵南祠位置图,陕西黄陵县位于西安市与革命圣地延安之间,桥山就是黄帝陵所在地。
仙化登天,黄帝铸鼎炼丹升天的传说,是整个黄帝传说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个传说告诉人们,黄帝时代已从母系氏族社会转向父系氏族社会,从愚昧进入文明,同时也表达了子孙
14
后代对祖先的崇拜和征服自然、升天长生的愿望以及不可逾越的社会等级观念。
第五部分为历代赞颂。即历代名人对轩辕黄帝的评价。
轩辕黄帝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也是人们心目中一位伟大的英雄人物,所以历代文人墨客对他的赞颂也颇多,如三国时期曹植的《黄帝赞》,李白的《飞龙引二首》,白居易《缙云山鼎湖》,韦翃的《仙都山铭》,宋代沈括《仙都》,王十朋的《游仙都》,鲁迅的《无题》(各篇可有表情地慢读,并作适当地解释),读了以上颂诗,更加深了我们对黄帝的崇敬,激发了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第六部分为寻根问祖。这里分列了中国四百多个姓氏的来源。
首先来寻根,根据宋代罗泌所撰写的《路史?国名纪》所载,黄帝子孙受封的国家共有七十个,这些国名(地名)许多就成为后来姓氏名称。值得大家注意的是,不仅汉族是炎黄子孙,许多少数民族也是黄帝的后代。鲜卑族,《晋书》、《魏书》载称是黄帝有熊氏的后裔。现在的一部分阿拉伯族也是黄帝的后代,这一根据见于《北史?魏本纪》、《汉书?西域传》。匈奴,是夏后氏大禹的后代,羌族是虞舜的后代,总之,我们都是炎黄子孙是有确凿根据的。
现在我们来看一下这幅寻根问祖图,它是根据《史记》、《左传》、《百家姓》、《氏族略》等众多史料整编而成,我们通常讲的百家姓其实共有504个姓,也是至今的常用姓,从姓氏发展史看,它们绝大多数产生于五帝到春秋战国时期,以后产生的姓氏主要是通过华夏族与边疆少数民族之间的融合而产生,数量虽多但人口稀少,其姓氏不被常用,同时又缺乏系统性,很难找到它们的形成过程,所以这幅图只能截止到秦代为止。有兴趣的游客可寻找一下自己的姓氏,红色字体就是姓氏,黑色字体就是祖先的名号,上下为兄弟关系,前后为上下辈关系,越靠近左边的表明你的姓氏产生年代越早。有些游客可能找不到自己的姓氏,也不足为怪,我刚才说过他的姓氏可能是产生于秦代以后,也可能是史料缺乏没编入。还有游客要问,为什么一个姓氏在好几个地方出现呢?这就是“异源同流”,“五百年前”风马牛不相及,而“五百年后”是一家人。
现在我们来了解一下有关黄帝的祭典。在古代,黄帝作为始祖也被奉为神仙,所以常被祭拜、朝奉。祭祀黄帝的类型有,一是作为民族始祖的祭祀,《国语》、《礼记》均有记载,历史悠久。二是五帝之一的祭礼,秦代和汉代最为重视。三是作为中华民族象征的祭祀,黄帝不仅仅是具有广泛号召力的部族首领,也不仅仅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始祖,而且是具有丰富内涵的整个中华民族的象征和代表。如1937年清明节国共两党共祭黄帝,表达了团结抗日的决心,对于唤起国民的民族自尊起了巨大作用。黄帝作为中华民族的奠基与发展,他在率
15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仙都导游词 正本(3)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