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仙都导游词 正本(2)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19-02-15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或QQ: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峰顶的最低处且周围植被深厚,所以大旱之年,水都未干。由于鼎湖峰雄奇,古往今来,曾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前来观瞻,并留有许多赞美诗篇,如唐白居易,宋沈括、王十朋等都有诗赞誉。白居易诗曰:“黄帝旌旗去不回,片云孤石独崔嵬。有时风激鼎湖浪,散作晴天雨点来。”(其意为:黄帝升天再也不回来了,如今只有鼎湖峰依然屹立在这,有时风吹过峰顶的湖水,就象晴天下起了小雨)这是对鼎湖峰最好的描述,旷世佳作,万古千秋。

鼎湖峰岩性为气泡凝灰岩,岩体表面大小洞窟甚多,岩层扭曲状十分明显。据地质学家考证推测,鼎湖峰和其后面的步虚山岩石,属白垩纪晚期,距今约1亿年,由火山间歇喷发的岩浆和地壳急剧变迁而成。

鼎湖峰以其雄险吸引了国内外的顶尖攀岩好手,1998年11月28日下午,在这里举行了《中国电视吉尼斯》徒手攀登鼎湖峰大奖赛,国家登山队名将李文茂以54分57秒48首先登上峰顶。在2001年10月25日举办“中国仙都首届国际攀岩节”上,来自中、韩、俄三国的著名运动员在此大显身手,运动员采用“先锋结组,徒手攀岩”的方式登上了鼎湖峰,甲组的丁祥华(中国)和崔元日(韩国)以2小时40分的成绩率先徒手登上峰顶,创下了国内自然岩壁攀岩高度最高、难度最大的记录。中央电视台、上海东方电视台均进行了全程现场直播,盛况空前。

鼎湖胜迹:我们从这里望去,鼎湖峰岩壁接近下端有“鼎湖胜迹”四个苍劲有力大字,直径3米,它是明万历十九年(公元1591年)浙江巡抚常居敬和同年榜友浙江藩司(承宣布政使司)曾士彦、臬司(提刑按察使司)廖恒吉一起游览仙都时题写的,稍后我们可近距离欣赏。常居敬,字心吾,明湖广武昌军籍,江夏人,万历二年(公元1574年)进士。十八年(1596)九月,以太仆寺卿右副都御史巡抚浙江。二十一年(公元1593)三月调南京。青田石门洞也存有常居敬诗碑一处。

丹穴、 童子峰:朋友们请看,在鼎湖峰基部向上40余米处的正中,有一圆洞,叫丹穴。相传是黄帝炼丹时,出金丹之处。而从地理位置上看,丹穴又恰似鼎湖峰的肚脐,鼎湖峰旁边依偎着一小石峰,高40.7米,尖尖似笋,俗称小石笋。这小石峰高与脐平,酷似慈母身上的娇儿,故又称童子峰。

远望鼎湖峰与童子峰,就如“双笋争春”,一派生机勃勃,使我们再次惊叹大自然造化的神奇!

梦笔生花、天狗望月:朋友们,我们把目光移向鼎湖峰左后方步虚山的山腰处,有三块兀立巨石。仔细观赏,我们便会发现它的奇特之处。左边的那块奇石顶端,生长着一棵松树,人们称之为“梦笔生花”,更为奇特的是松树的松枝造型竟是繁体字中华的“华”

6

字。这就是我们前面讲到过仙都三奇中的一奇。中间的奇峰如头朝南,蹲踞在山腰,昂首向天的天狗,被称为“天狗望月”。右边的奇石象只猫头鹰面向鼎湖峰而立,守护着仙丹。这三块奇石又共同组合成大山的“山”字,加上立在这里赏山的游客,共同组成了“仙”字,这就是“好溪溪常好,仙都都是仙”的生动写照。

九曲练溪:朋友们,我们面前这条清澈如碧玉,弯曲似银练的河,叫做九曲练溪。九曲练溪是好溪的一段。好溪,古称恶溪,晚唐文学家、处州刺史段成式经治理后改恶溪为好溪。好溪发源于磐安县大盘山南侧笔架山马祥岭,自白竹乡东岸村入缙云县境,自东北向西南流经仙都景区的河段称练溪,又名练金溪、锦溪,是一条山水如画的风景长廊。它始于上章村芙蓉峡,止于周村婆媳岩,全长约5公里。它有九曲、九潭、九桥、九堰、九滩、九渡,自古就有“九曲练溪,十里画廊”之称。潭有深达20米的埠潭、空谷传音的石壁潭、潭底遍布奇痕的马迹潭、全石为底的金花潭、游鱼甚多的朱潭等;桥有板堰丁步桥、登仙桥、步仙桥等,均为双柱双梁石板桥,长长如线,平平贴水,一般建于溪中堰坝之上。沿岸依次经过芙蓉峡、马鞍山、朱潭山、鼎湖峰、倪翁洞、小赤壁等诸景,景色各异,相辅相成。沿途村舍民宅散落于山脚溪畔,错落有致,烟树成簇,民风淳朴,四周良田环绕,一派祥和宁静的田园风光。元樊杞孙有诗云:“澄澄练溪水,湛湛涵深碧,轻风荡微波,疑是蛟龙织。”清晨雾锁江面,或阴雨天或雨后初霁时,云雾缭绕山腰峰顶,人行其间,如入人间仙境。乘竹筏游憩于溪上,或观赏两岸风光,筏移景异;或筏过急流险滩,可体验惊险刺激;或船入江心潭中,水平如镜,游人可撑篙划船,当一回船夫,亦可下水摸鱼,体验渔民生活。

九曲练溪及两岸滩林景观带是联系仙都风景区四个主要景点小赤壁、芙蓉峡、鼎湖峰、倪翁洞的纽带。如果说仙都各个景点是珍珠,那九曲练溪就是连接珍珠的珠链。

登仙桥:朋友们,我们右边这座石桥叫做登仙桥。登仙桥为一双柱双梁石板桥。全长66米,低矮斜置石墩共43个,桥面由长1.6米、宽0.4米的条石两两并排而置。简易石桥长长如线,平平贴水,仅单人可行,每到春汛水足,水没桥面,阻人过往。平日过桥,脚下水声潺潺,游鱼嬉戏,体验自然,有惊无险。每逢阴雨,雾锁江面,人行桥上,恰入人间仙境。

登仙桥是景区入口到鼎湖峰、黄帝祠宇的必经之道。古时仰峰洲仅有过溪的渡口,后建登仙桥。从古至今,虽经多次修缮,但登仙桥的桥身已超过千年。你看,桥的构造相当科学,桥板与桥墩的结合处是上水口大,下水口小,水越冲,桥板与桥墩连接越紧,所以一般洪水是冲不垮的。被人誉为“园林之父”的上海同济大学教授陈从周先生认为:此桥简朴实用,是古代石板桥的代表。该桥现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7

请大家随我步上这千年古桥,进入人间仙境。

仰止亭:我们左边这个亭子名为仰止亭。原建于明代,为游人观望鼎湖峰雄姿的仰止之处,后废。在1996年庆祝缙云建县1300周年的大会上,由缙云旅台同胞李延品、舒寿福两先生捐款,重建此亭。

仰止亭为四角重檐攒尖顶,边长8.8米,高约10米,钢混结构,十二柱承亭,有古朴典雅之感。“仰止亭”匾额悬挂于亭南侧,为湖州书法家李英题。浙江省楹联学会会员吴亚卿撰有“仙都美景非虚游客与此叹观止,石笋雄姿无价散才如我仰弥高”的亭内长联。此处仰观鼎湖峰既能观赏鼎湖峰的雄姿,又能让人领略到鼎湖峰拔地而起的磅礴气势。

下面我们就来共同欣赏鼎湖峰变换的雄姿。我们在这里看(站在仰止亭南侧小路上看),它如翘起的大拇指,指纹指甲可辨,是显示自己天下第一,也是夸奖各位游客优秀无比;我们向前走几步,(黄帝祠宇前)回首仰望鼎湖峰它又如轩辕黄帝身披铠甲,长须直垂,傲立苍穹,俯瞰人间,把吉祥和好运带给众生。在黄帝祠宇未恢复之前,人们就是对着这尊黄帝侧面像朝拜的。

龙须草:我们看鼎湖峰脚下的路两边有一丛丛细长茂盛的草,被称为龙须草,也叫缙云草。相传黄帝乘龙升天时,大臣们抓住龙须想一同升天,结果龙须坠落而生龙须草。这种草在晋谢灵运的《名山记》与明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均有详细的描述。当地人把龙须草织成草席,叫“龙须席”,具有冬暖夏凉、安神养性、防治皮肤疾病等特点。

步虚山:我们面前这座与鼎湖峰底部相连的山体是步虚山,是仙都的主山之一。从这里向上望去,它好象低于前面的鼎湖峰,事实上略高于鼎湖峰。因鼎湖峰拔地直立,平面积小,距观测者近,对视觉的冲击力大,我们感觉它高大伟岸。而步虚山山体大,坡度缓于鼎湖峰,逐渐增高,主峰距离观测者较远,所以看上去不高。它东西走向,东接高天坪,西为石笋漏,南为下官坑,北为俯板堰,海拔高364米。步虚,是道家名词,指道教斋醮中道士在醮坛上边赞诵边步行的仪式动作。因若干著名道士如葛玄、葛洪、陆修静、陶弘景等在此传教修炼,得名为步虚山。

步虚山山巅原为火山口,同时因火山管道两侧山崖崩塌,故山体西、南两坡奇石林立,有“笔架峰”、“梦笔生花”、“龙女牧羊”、“天狗望月”、“丹凤朝阳”、“猴王迎宾”、“清风涧”、“鱼跃龙门”、“八戒背媳”等。山巅悬崖峭壁多奇异洞穴。沿山新开石径,或从林下穿行,或沿山脊而上。山顶有缙云台、步虚亭,凭栏逼视,咫尺间,鼎湖峰顶毕现。放眼远望,问渔亭、倪翁洞、仙女峰(仙女照镜岩)、芙蓉峡及九曲练溪、田园村舍尽收眼底。倘遇细雨纷纷,山林润泽,步虚山与周围大小峰峦隐现于烟雾波涛之

8

中,更添虚无缥缈的仙山秀色,似乎可以看到仙子频频步虚而来。

丹井:朋友们,这口井叫丹井,井中的泉水水量丰沛、冬暖夏凉,即使是干旱、大雨季节也不会枯竭、溢出。唐末天台道士刘处静经常用此水炼丹,故名丹井。

黄帝祠宇:朋友们,我们面前这座庄重朴实的唐代风格建筑就是黄帝祠宇。黄帝祠宇,是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仙都最主要的人文景观。它位于仙都山主峰和步虚山之间的苍龙峡口。相传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它就是轩辕黄帝行宫——三天子都所在地,是黄帝驾龙登天之处。仙都是我国南方祭祀黄帝的重要场所,黄帝祠宇是仙都景区的灵魂,前身称为缙云堂,约建于东晋成帝咸和年间(公元330-334年),作为祭祀黄帝的活动场所。唐天宝七年(公元748年)唐玄宗李隆基敕改缙云山为仙都山后,为了纪念轩辕黄帝,改名黄帝祠宇,由著名小篆书法家、缙云县令李阳冰撰写,也就是从此时开始官方祭祀黄帝,于是,黄帝祠宇的知名度不断提高,使之逐渐成为江南人民朝圣问祖之所。北宋年间因道教盛行,祭祀黄帝往往以道教形式进行,北宋治平二年(公元1056年),朝廷下旨改为玉虚宫。北宋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它毁于战火,后到南宋景定元年(公元1260年)修复。到宋咸淳三年(公元1267年)两浙转运使潜悦友拨款扩建达到鼎盛,总共占地30多亩。有殿、堂、祠、宫、轩、廊、亭、门等共99间,为中国古代道教活动中心之一,居三十六小洞天之二十九洞天,称仙都祁仙洞天。明代朝廷加强了对宗教控制,玉虚宫逐步毁弃,到清初只剩下废墟一片。

1994年,按《仙都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并经国家建设部批准,缙云县人民政府决定重建黄帝祠宇,恢复中华民族始祖黄帝“北陵南祠”的格局。工程由清华大学建筑研究中心设计,东阳横店集团古典园林建筑工程公司施工,1998年完成一期工程,2005年完成二期工程。该建筑具有盛唐风格,气势恢宏。祠宇坐东朝西,建筑面积5700平方米,占地面积12800平方米。黄帝祠宇主殿为重檐歇山顶建筑,高30米,其中台基高9米,祠宇大殿高21米。大殿为5开间,面阔36米,进深30米。大殿的承重柱为30根钢混水泥柱,直径75厘米,其余构件均为木制。

黄帝祠宇再现了中华民族共同始祖黄帝的神采,重叙了充满神奇魅力的遥远故事,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纪念意义。黄帝祠宇的重新建成,使仙都风景名胜区重新成为中华民族子孙寻根问祖的重要场所。每年均在此举行祭祀活动,清明是民祭,重阳是公祭(陕西黄陵清明是公祭,重阳是民祭)。

9

民祭则由县政协主办,政协领导为祭典的司仪,主祭单位(或个人)和陪祭单位(或个人)自发报名形成,根据赞助的多少确定主、陪祭单位。时间为清明节上午九时五十分正式开始。在民祭中能欣赏到具有当地特色的民俗表演。

公祭由政府部门组织实施,主祭人为地方行政长官。时间为每年的九九重阳节上午九时五十分正式开始。因农历九月初九相传是黄帝飞升的日子,公祭场面隆重盛大,组织有序,从1998年开始,一年一度的公祭均有各界知名人士及省市政府代表到场,甚为热烈庄严,已成为缙云仙都旅游文化节的核心内容之一。仙都旅游文化节于每年农历重阳节举行,一年举办一次,以公祭黄帝、开展攀岩竞技、民间艺术表演、文化交流等为主要活动。公祭黄帝仪式的整个祭祀活动采用“礻帝 礼”(古代最高的礼祭)的规格,以传统与现代、礼与乐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2000年,中国先秦史学会在缙云仙都主持召开了“中国首届黄帝文化学术研讨会”,会议确定了仙都为我国南方黄帝文化辐射中心,仙都黄帝祠宇是中华儿女缅怀始祖功德,共诉同根同源的重要场所,开创了“北陵南祠”携手弘扬黄帝文化的格局。于2004年缙云又召开了“国际黄帝文化学术研讨会”,来自海内外3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进一步确认了缙云仙都为我国南方黄帝文化辐射中心的地位及以黄帝文化为象征的缙云特色文化对促进中国华夏文化多元一体的形成和发展的重要作用。

大家请随我步上台基,这座三层须弥座台基共59级,有“九”有“五”,含义为“九五至尊”,代表了黄帝祠宇至高无上的等级。因在古时候单数为阳数,九是阳数之极,五是阳数之中,“九五”便是最高等级的象征。两侧左雄右雌一对威风凛凛的石狮显示了大殿的尊贵威严。我们来看祠前这尊神鼎,高1.6米,重3000斤,上铸古篆“真金作鼎,百神率服”八字,系原黄帝古鼎铭文。

朋友们,我们已来到大殿门前,左右各有一钟一鼓,大家若有兴趣不妨敲敲钟,击击鼓,钟鼓之音祝大家平安吉祥!这个金钟高2.1米,重5000斤,上铸歌颂黄帝一生丰功伟绩的“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十二个金字。正中大门金匾“黄帝祠宇”四字是根据唐缙云县令李阳冰的真迹而复制,李阳冰的小篆与李斯齐名,在中国历史上被称为“小篆二李”,而后人尊其为“笔虎”,由此可见李阳冰的小篆造诣极高。

黄帝像:朋友们,我们怀着对人类先祖的敬仰之情步入大殿,面前这座身穿黄袍,头戴平顶冠,神态威严的雕像就是黄帝。

黄帝,号轩辕氏、有熊氏,生活在距今5000年的原始社会晚期。据史书记载:黄帝的母亲叫附宝,有一天去郊外游玩,突然天空电光一闪,响了一个大雷,附宝身感麻木,回家

10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仙都导游词 正本(2)在线全文阅读。

仙都导游词 正本(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本文链接:https://www.77cn.com.cn/wenku/zonghe/473887.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08-2022 免费范文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 邮箱:tiandhx2@hotmail.com
苏ICP备16052595号-18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