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由:∵BC=10+10∴汽车速度=∵108>80, ∴这辆汽车超速.
27m,
=30m/s=108km/h,
【点评】本题考查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锐角三角函数、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学会添加常用辅助线,构造直角三角形解决问题,属于中考常考题型.
22.(10分)(2017?德州)随着新农村的建设和旧城的改造,我们的家园越来越美丽,小明家附近广场中央新修了个圆形喷水池,在水池中心竖直安装了一根高为2米的喷水管,它喷出的抛物线形水柱在与水池中心的水平距离为1米处达到最高,水柱落地处离池中心3米.
(1)请你建立适当的平面直角坐标系,并求出水柱抛物线的函数解析式; (2)求出水柱的最大高度的多少?
【分析】(1)以水管与地面交点为原点,原点与水柱落地点所在直线为x轴,水管所在直线为y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设抛物线的解析式为y=a(x﹣1)
2
+h,代入(0,2)和(3,0)得出方程组,解方程组即可,
(2)求出当x=1时,y=即可.
【解答】解:(1)如图所示:以水管与地面交点为原点,原点与水柱落地点所在直线为x轴,水管所在直线为y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 设抛物线的解析式为:y=a(x﹣1)2+h, 代入(0,2)和(3,0)得:
,
16 / 22
解得:,
∴抛物线的解析式为:y=﹣(x﹣1)2+; 即y=﹣x2+x+2(0≤x≤3); (2)y=﹣x2+x+2(0≤x≤3), 当x=1时,y=,
即水柱的最大高度为m.
【点评】本题考查了二次函数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重点是二次函数解析式的求法,利用顶点式求出解析式是解题关键.
23.(10分)(2017?德州)如图1,在矩形纸片ABCD中,AB=3cm,AD=5cm,折叠纸片使B点落在边AD上的E处,折痕为PQ,过点E作EF∥AB交PQ于F,连接BF.
(1)求证:四边形BFEP为菱形;
(2)当点E在AD边上移动时,折痕的端点P、Q也随之移动; ①当点Q与点C重合时(如图2),求菱形BFEP的边长;
②若限定P、Q分别在边BA、BC上移动,求出点E在边AD上移动的最大距离.
【分析】(1)由折叠的性质得出PB=PE,BF=EF,∠BPF=∠EPF,由平行线的
17 / 22
性质得出∠BPF=∠EFP,证出∠EPF=∠EFP,得出EP=EF,因此BP=BF=EF=EP,即可得出结论;
(2)①由矩形的性质得出BC=AD=5cm,CD=AB=3cm,∠A=∠D=90°,由对称的性质得出CE=BC=5cm,在Rt△CDE中,由勾股定理求出DE=4cm,得出AE=AD﹣DE=1cm;在Rt△APE中,由勾股定理得出方程,解方程得出EP=cm即可; ②当点Q与点C重合时,点E离点A最近,由①知,此时AE=1cm;当点P与点A重合时,点E离点A最远,此时四边形ABQE为正方形,AE=AB=3cm,即可得出答案.
【解答】(1)证明:∵折叠纸片使B点落在边AD上的E处,折痕为PQ, ∴点B与点E关于PQ对称, ∴PB=PE,BF=EF,∠BPF=∠EPF, 又∵EF∥AB, ∴∠BPF=∠EFP, ∴∠EPF=∠EFP, ∴EP=EF,
∴BP=BF=EF=EP, ∴四边形BFEP为菱形;
(2)解:①∵四边形ABCD是矩形,
∴BC=AD=5cm,CD=AB=3cm,∠A=∠D=90°, ∵点B与点E关于PQ对称, ∴CE=BC=5cm, 在Rt△CDE中,DE=
=4cm,
∴AE=AD﹣DE=5cm﹣4cm=1cm;
在Rt△APE中,AE=1,AP=3﹣PB=3﹣PE, ∴EP2=12+(3﹣EP)2, 解得:EP=cm,
∴菱形BFEP的边长为cm; ②当点Q与点C重合时,如图2:
18 / 22
点E离点A最近,由①知,此时AE=1cm; 当点P与点A重合时,如图3所示:
点E离点A最远,此时四边形ABQE为正方形,AE=AB=3cm, ∴点E在边AD上移动的最大距离为2cm.
【点评】本题是四边形综合题目,考查了矩形的性质、折叠的性质、菱形的判定、平行线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勾股定理、正方形的性质等知识;本题综合性强,有一定难度.
24.(12分)(2017?德州)有这样一个问题:探究同一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系数互为倒数的正、反比例函数y=x与y=(k≠0)的图象性质.
小明根据学习函数的经验,对函数y=x与y=,当k>0时的图象性质进行了探究.
下面是小明的探究过程:
(1)如图所示,设函数y=x与y=图象的交点为A,B,已知A点的坐标为(﹣k,﹣1),则B点的坐标为 (k,1) ;
(2)若点P为第一象限内双曲线上不同于点B的任意一点.
①设直线PA交x轴于点M,直线PB交x轴于点N.求证:PM=PN. 证明过程如下,设P(m,),直线PA的解析式为y=ax+b(a≠0). 则
,
19 / 22
解得﹣1
∴直线PA的解析式为 y=x+﹣1
请你把上面的解答过程补充完整,并完成剩余的证明.
②当P点坐标为(1,k)(k≠1)时,判断△PAB的形状,并用k表示出△PAB的面积.
【分析】(1)根据正、反比例函数图象的对称性结合点A的坐标即可得出点B的坐标;
(2)①设P(m,),根据点P、A的坐标利用待定系数法可求出直线PA的解析式,利用一次函数图象上点的坐标特征可求出点M的坐标,过点P作PH⊥x轴于H,由点P的坐标可得出点H的坐标,进而即可求出MH的长度,同理可得出HN的长度,再根据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即可证出PM=PN;
②根据①结合PH、MH、NH的长度,可得出△PAB为直角三角形,分k>1和0<k<1两种情况,利用分割图形求面积法即可求出△PAB的面积.
【解答】解:(1)由正、反比例函数图象的对称性可知,点A、B关于原点O对称,
∵A点的坐标为(﹣k,﹣1), ∴B点的坐标为(k,1). 故答案为:(k,1).
(2)①证明过程如下,设P(m,),直线PA的解析式为y=ax+b(a≠0).
20 / 22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山东省德州市2017年中考数学试卷(word解析版)(4)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