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在学习组织形式上,接受性学习主要采取班级授课制,研究性学习则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研究、个人独立研究、个人研究与全班集体讨论相结合等多种组织形式。它既体现了学习自主性与独立性的特点,也体现出综合性、合作性、开放性与多元性的特点。 (5)对以上要点展开论述。
【错误防范】有两处需要注意:
第一,研究性学习既可以是一种学习方式,也可以是一门课程。
第二,研究性学习的意义:①使学生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②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③学会分享与合作。④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⑤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⑥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考点六: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上课。 例21(2002年统考试题)
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 )。 A.备课 B.上课 C.课外辅导
D.检查评定成绩 【答案】B
例22(2007年统考试题)
论述题:结合教学实例论述一堂好课的基本标准。
【参考答案】(1)教师教的标准:①教学目的明确;②内容正确;③结构合理;④方法恰当;⑤语言艺术;⑥板书有序;⑦教态从容自如。
(2)学生学的标准:①注意力集中;②思维活跃;③积极参与;④个别学生得到照顾。 (3)上述要点要求结合实例论述。
【错误防范】此题曾以简答题的形式出现过。 考点七:教学评价的类型。 例23(2003年统考试题)
以改进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为目的、侧重于过程的评价被称为( )。 A.终结性评价 B.形成性评价 C.诊断性评价 D.发展性评价 【答案】B
例24(2005年统考试题)
在教学中侧重于对过程管理的评价是( )。 A.形成性评价 B.诊断性评价 C.终结性评价 D.相对性评价 【答案】A
例25(2010年统考试题)
教学中,在每节课或学习单元结束后,对学生进行口头提问和书面测验,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并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有针对性的矫正。这种评价是( )。 A.诊断性评价 B.参照性评价
C.形成性评价 D.终结性评价 【答案】C
例26(2011年统考试题)
我国现行的中考、高考制度所体现的主要评价方式是( )。 A.诊断性评价 B.形成性评价 C.终结性评价 D.多元性评价 【答案】C
考点八:教学的三种组织形式。 例27(2004年统考试题)
我国当前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 ,特殊形式是 。 【答案】班级授课制复式教学
【解析】虽然填空题的题型已不存在,但这是一个考点。 例28(2010年统考试题)
把两个或两个以上年级的学生编在一个班里,由教师分别使用不同的教材交叉地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是( )。 A.合作教学 B.复式教学 C.设计教学 D.分组教学 【答案】B 【解析】教学组织形式有三种:第一种是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或课堂教学);第二种是教学的辅助形式——个别教学、分组教学和现场教学;第三种是教学的特殊形式——复式教学。
考点九: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例29(2006年统考试题)
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是( )。 A.感知教材,形成表象 B.理解教材,形成概念 C.知识的巩固与保持
D.运用知识,形成技能技巧 【答案】B
【解析】这是一道常考的选择题。 例30(2008年统考试题)
论述题:结合教学实际分析说明教学过程的五个基本阶段。
【参考答案】(1)教学过程的五个基本阶段:①激发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主要表现为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求知欲、愿望等。②感知教材,形成表象。为了理解和掌握书本知识(间接经验),学生必须有感性认识作基础。③理解教材,形成概念。在教学中,丰富学生感性认识的目的就在于帮助他们理解教材,领会理论。理解教材,形成概念,是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对学生掌握知识体系具有重要意义。④知识的巩固与保持。知识的巩固与保持有利于深刻领会知识,自如地运用知识,它是教学过程不可缺少的环节。教学过程中专门的知识巩固工作就是各种形式的复习。⑤运用知识。掌握知识的目的是运用,
运用知识可以形成学生的技能技巧。 (2)结合实际分析论述。 【错误防范】“理解教材,形成概念,是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这是一道常考的选择题。 例31(2011年统考试题)
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是( )。 A.感知教材 B.理解教材 C.巩固知识 D.运用知识 【答案】B
例32(2005年统考试题)
教学模式的要素主要包括( )。 A.目标、原则、方法、程序 B.目标、原则、策略、方法 C.主题、目标、原则、策略 D.主题、目标、策略、程序 【答案】D
第八章德育理论与实践 一、常见考试知识点
考点一:德育组成、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与思想品德形成过程的关系。 考点二:德育任务和德育内容。 考点三: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考点四:德育的基本原则。 考点五:德育的途径和方法。 二、常见考试题与解题技巧
考点一:德育组成、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与思想品德形成过程的关系。 例1(2001年统考试题)
德育是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它包括 教育、政治教育、法纪教育和 教育。
【答案】思想道德品质(或道德)
【解析】要记住德育的四个组成部分: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品质教育和法纪教育。在学习德育内容和德育任务时要与德育的组成结合起来掌握,这样可以帮助记忆。注意:在新教材中,法纪教育在德育的组成中被删除了,但是在德育内容和德育任务中仍可以看到这部分内容。
例2(2011年统考试题)
辨析题:德育过程就是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过程。 【答案】错误。
德育过程是师生共同活动的过程,而思想品德形成过程是学生自身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的统一形成发展过程;德育过程的目标与社会要求相一致,而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目标与社会要求可能一致,也可能不一致。
【错误防范】思想品德教育过程(简称德育过程)和思想品德形成过程是教育和发展的关系。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离不开教育者的教育,而教育要遵循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
考点二:德育任务和德育内容。
例3(2002年统考试题)
简答题:我国中小学德育应完成哪几个方面的任务?
【参考答案】(1)培养学生初步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2)引导学生逐步确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3)逐步使学生养成社会主义的基本道德品质、法纪观念和文明行为习惯; (4)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品德能力和良好的品德心理品质。
【解析】针对德育的组成来记忆德育任务,即(1)是政治教育,(2)是思想教育,(3)是法纪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
【错误防范】该部分内容还可以考德育的内容。其包括:(1)爱国主义教育。(2)理想教育。(3)集体主义教育。(4)劳动教育。(5)自觉纪律教育。(6)民主和法制教育。(7)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8)道德教育。(9)生态教育。这部分的记忆要与德育的组成结合起来掌握。上述(1)属于政治教育,(2)、(7)属于思想教育,(5)、(6)属于法纪教育,(8)属于道德品质教育。 例4(2007年统考试题)
针对当前出现的人口、能源、环境等危机,对学生进行的旨在树立一种积极的、和谐的人与自然关系道德观念的教育被称为( )。 A.生命教育 B.自然教育 C.环境教育 D.生态教育 【答案】D
考点三: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例5(2001年统考试题)
简答题: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简要说明这一德育过程规律。 【参考答案】(1)知指品德认识,情指品德情感,意指品德意志,行指品德行为习惯。 (2)知、情、意、行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作用,知是基础,行是关键。 (3)在具体德育工作中,可有多种开端,不一定恪守知、情、意、行的顺序。 例6(2002年统考试题)
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其进行顺序是( )。 A.以知为开端,知、情、意、行依次进行 B.以情为开端,知、情、意、行依次进行 C.以意为开端,知、情、意、行依次进行 D.视具体情况,可有多种开端 【答案】D
例7(2006年统考试题)
简答题:简述“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这一德育过程规律。 【参考答案】(1)德育过程的长期性是由人的认识规律决定的。德育内容、方法不会总停留在一个水平上,会不断地发展、变化,德育任务的完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2)青少年可塑性强、思想不成熟、缺乏生活经验,常表现为品德水平时高时低,说明了德育过程的反复性。
(3)每一次反复都不是前一次的简单重复,而是注入了新的内容,带有逐步提高的性质。 【解析】这里考的是一条德育规律。对此做三点解释:第一,社会在不断向前发展,因此要求德育内容和方法不能停留在一个水平;第二,从受教育者来看,他们不成熟;第三,教育应该如何做——抓反复、反复抓。
【错误防范】在德育过程部分,至少有两种考试题型。
第一种是论述题,除了这道题外,较容易考的是“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该题的答案可以概括为6点:(1)知是什么——知是指品德认识,是人们对是非、善恶的认识和评价,它包括品德知识和品德判断两个方面。(2)情是什么——情是指品德情感,它是伴随品德认识所出现的爱慕与憎恨、喜好与嫌恶等情感体验。(3)意是什么——意是指品德意志,是学生在产生品德行为过程中自觉顽强努力的心理品质。(4)行是什么——行是指品德行为习惯,是实现品德认识、情感,以及由品德需要产生的品德动机的行为意向及外部表现,它是衡量一个人品德水平的重要标志。(5)一般的发展顺序是什么——一般来说,德育过程是沿着知、情、意、行的顺序而形成、发展的,即提高认识、陶冶情感、锻炼意志、培养行为习惯。(6)实际顺序是什么——知、情、意、行在发展方向和水平上常处于不平衡状态,这就要求我们在德育过程中,不一定恪守知、情、意、行的一般教育顺序,而是根据具体情况,有多种开端。
第二种是简答题。较容易考的是“中小学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有哪些?”参考答案为: (1)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2)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的斗争发展过程。(3)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例8(2007年统考试题)
简答题:德育过程有哪些基本规律可循?
【参考答案】(1)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2)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发展过程。
(3)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错误防范】有两点:
第一,把德育过程的每个基本规律都以论述题来准备。
第二,教学过程有哪些基本规律可循?参考答案:(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 (2)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3)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 (4)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例9(2008年统考试题)
衡量一个人品德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是( )。 A.品德认识 B.品德情感 C.品德意志 D.品德行为 【答案】D
【解析】品德认识是基础,品德行为是关键。这里的品德行为是指品德行为习惯,是在有人或没人监督的情况下都能自觉表现出来的。 【错误防范】品德认识的组成也是一个易考查的内容。品德认识包括品德知识和品德批判两个方面。
考点四:德育的基本原则。 例10(2001年统考试题)
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德育原则概括了哪位教育家的成功教育经验?( ) A.乌申斯基 B.加里宁 C.马卡连柯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2016专升本《教育理论》考点精解(8)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