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学生从“出”字中体会诗人敏锐的观察力,精炼的语言,更让学生从侧面感受到天门山的形态美。这个“出”字,让学生真正融进古诗中,融进意境中,感受到诗人激越的创作情绪。)
4、面对这么美的景物,我们应该怎么来读这两句。指导朗读。(喜悦的心情)
(“扶”学生学习第一句。“半扶半放”引导学生学习第二句。这首诗的—、二两句中关键词多,学生理解起来难度较大。所以第三步要采用“扶放”结合的教学方法,针对“尝试”学习所反映出来的疑难问题对学生进行“解字词,明诗意”的指导。) 五、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1、师:作者就是乘帆从日边而来,远远看山,渐渐观山(手势动),细细赏山的,所以李白为这首诗取名“望天门山”。(指题目“望 ”圈画) “望”字可以换成“看”吗?
(不能,因为全诗的景物全是望到的。如果不望,怎么能看到天门中断;如果不望,怎么能看到楚江开;如果不望,哪会知道碧水东流;如果不望,哪会知道至此回;如果不望,就不清楚两岸青山相对出;如果不望,就不会发现一片孤帆日边来。全诗紧扣一个“望”字,诗中却无一个“望”字,这才是李白作诗的神奇所在。)
6
2、师:现在就让我们随李白一起泛舟,远望天门山吧。请大家欣赏画面,吟诵这首山水诗吧。(出示动画、配乐朗诵) (欣赏意境是学生在理解诗意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也是有感情地朗读训练的前提,是古诗教学的关键。这时引导学生根据动画画面诵读,实现从文字信息到画面信息的转化,从而进入意境,让学生有着身临其境之感,也使学生的形象思维得以发展。)
六、总结方法、布置作业 1、总结本课学习方法:
读——读准、读通;看——插图、注释; 想——词意、句意;说——诗意、作者情感。 2、背诵默写古诗。
3、师总结:刚才我们细细品味,大胆想象就欣赏到了李白这一位诗人的作品,我国古代还有许多诗人对祖国山水也情有独钟,本课的第二首古诗给我们展现的就是另一番别样的美景,请大家用边读变想画面的方法预习,下节课我们再一起去感受吧。 【板书设计】
天门 断
7
楚江 开
望天门山 碧水 回 热爱祖国山河 青山 出 孤帆 来
课后反思总结:《望天门山》这首诗重在抒情,融情于景,景中有诗,诗中有画。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
学习这首诗应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感情,欣赏意境。所以我这堂课的设计,突出“词义句意理解”和“意境欣赏”这两个训练点,以“学法指导”为主线,注重智力与技能的培养,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与参与性,先试后导,先练后讲。让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再则,《望天门山》是《古诗二首》这课中的第一首诗,也是学生在本册中接触到的第一首古诗,学习方法的指导十分必要,所以,应重视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既培养能力,又为本课第二首诗的教学打下基础。
2018新人教版部编本三年级上册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
8
教材分析
内容解读:本首诗出自于鄂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七册第七单元,是诗人苏轼在公元1073年在杭州任通判时写的。这一天,诗人到西湖游览,起初阳光明媚,阳光照射到湖面,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动,非常美丽。后来天色转阴,下起雨来,在雨幕笼罩下,西湖雨雾迷茫,山色朦胧,也别有一番情调。在善于领略自然美景的诗人眼中,西湖的晴姿和雨态都是美好奇妙的。诗的后两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奇妙而又贴切的比喻,写出了西湖的神韵。诗人拿西施来比西湖,不仅是因为二者同在越地,同有一个“西”字,同样具有婀娜多姿的阴柔之美,更是为了说明真正美的事物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是美的,不会因为形态、环境的改变而失去本真的美。这个比喻得到后世的公认,从此“西子湖”就成了西湖的别称。选编本课的目的,除了让学生了解古人对祖国山河的描写,引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外,还通过优美动人的诗句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情感。
与已有知识的关系: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学过不少的古诗作品,包括各种主题。苏轼的作品之前也有接触,二年级学过《花影》,三年级学过《赠刘景文》,均是苏轼精妙的佳作;在本册的第五单元学习过刘禹锡的《望洞庭》,同是描写湖的诗篇,却表现出不同的美感;关于西湖美景的诗篇有很多,第六册时学过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其中“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也是经典诗句;而在本单元前一课学习的课文是《三潭印月》,正是“西湖十景”之
9
一,所以学生对西湖已经能够有了一定的了解。 教学设计理念
创设多重情境,感受诗文意境。
这首诗是一首写景诗,运用对比和类比的手法描绘了西湖的美丽景色,将晴雨西湖像一幅画面一样展现在读者眼前。为了更好的理解诗句的意思,更好的感受西湖的动人,本课将设置各种情境,并相互交织,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感受苏轼笔下西湖的美丽。
1.图片情境——教师搜集在不同天气、不同角度下的西湖美景图,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体会诗中描绘的情景。
2.文字情境——对诗句进行详细、生动的讲解,使诗句成为画面展现在学生眼前。
3.语言情境——这里主要是依靠对这首充满韵律的古诗进行诵读来创建情境,既包括老师的诵读,也包括学生的诵读。好的语言创设的情境更能吸引注意力并产生画面感。
这三种情境不是单独设置,在授课过程中是互相辅助、交织进行的。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诗句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表达。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古诗。
3.在图片的帮助下,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发挥想象,走入诗的意境。
4.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感受自然之美,培养学生对生活的
10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2018新人教版部编本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全部教案(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