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新人教版部编本三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全部教案
17古诗两三首《望天门山》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通过学习,我相信大家已经能够背很多古诗了。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背背李白的诗,好吗?
(抽学生背诵李白的诗歌…… 齐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师:同学们会背的还真不少,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李白所写的《望天门山》。
二、板书课题、理解题意
1、 理解“望”。师:什么意思?(看,向近处看吗?(不是)向远处看才是“望”。)
2、了解关于天门山的知识。(天门山:在安徽省和县与当涂县西南的长江两岸,在江南的叫东梁山,在江北的叫西梁山。两山隔江相对,形同门户,所以叫天门山。)
1
师:通过介绍,你能想象天门山是怎样的吗?(生:有两座,一边一座,像门一样,又是很高很雄伟的山) 师:虽然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多种形式诵读 1、自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出节奏,初步感知。 2、范读
出示课件,标出分隔符号。听范读,说说这首诗是写什么的?你觉得这个地方怎么样? 3 、展读
引导学生个别读,男女赛读,师生合作读,配乐诵读。
(古诗节奏鲜明,音韵和谐,诵读起来琅琅上口。学生—般都能进行正确地朗读,但往往读不出节奏、韵律、意境,读不出美感。如何使学生“读得美”,且“美读得其法”呢?所以我设计了以上环节。)(二)自学古诗、初步感知
提示学习方法:
★边读边看插图和注释,了解诗句意思;
2
★借助注释,串讲诗句意思。 ★ 同桌交流。
(让学生知道学习古诗的一些方法。) 四、交流分析、理解悟情
师以学生自主汇报形式,适时点拨,指导理解。串讲诗意。 师:刚才大家通过看图和注释,读懂了哪句诗或哪个词?现在 就让我们逐字逐句品悟,细细感受这首山水诗的意境吧。 (一)、了解山的雄奇
1、天门中断楚江开。读了这句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板书:天门 断 楚江 开)
2、 结合实际(动作)理解:断、开。(断裂、冲破)结合注释理解:楚江。
3、用自己的话说说句意。想象: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景象?(长江浩荡撞破天门山)
4、 这儿主要写的是什么?(山)什么样的山?(高耸、雄伟、险峻)借山写了什么?(江水)什么样的水?(湍急、激流、奔腾)哪一个字给你印象最深?(断)
3
5、师:现在就让我们想象着“水劈山断”的画面,一起吟诵,再次感受长江的澎湃与奔腾吧。
6、小结:刚才我们在学习第一句诗时,我们首先理解字词,接着想象意境,最后感情朗读。 (二)、感受水的壮阔
下面我们来品味第二句诗。
1、看图想象,理解:回:回旋。(板书:碧水 回)(出示课件,直观理解。)
2、想象:这是一种怎么样的景象呢?(江水东流在这儿转个弯) 3、第一句中“断”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水劈山断的壮观画面,那么这一句中哪一个字也向我们展示了独特的意境呢?(回)你通过“回”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汹涌江水拍打岩石的声音)
4、这一句主要是写什么?(长江水)什么样的水?借水又衬托了什么?(天门山)什么样的山?
5、师:同学们,其实在古诗中每一词,每一句都是一幅优美的画面,我们这样边读边想像画面,你就能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再现诗的意境。现在让我们走入诗的境界,通过诵读再现这“山阻水回”的画面吧。
4
6、师:瞧,第一行诗是通过写山好像是断了,让我们感受水的气势汹涌;这一行又是明明写水回,我们感受到的是山的奇险。短短两行,却蕴涵丰富,令人遐思无限,这便是古诗的精妙所在。 (三)、品味“出”的灵巧
小组讨论后两行。完成以下问题:
有感情读后两句诗。这两句写了什么景物,想象这两句的意思。 1、在这两句中,写了几种景物?(青山、孤帆、红日)(相机板书:青山 出 孤帆 来)
2、想象这两句的意思。(两岸青山整齐排列出现,一片白帆从太阳那边驶来。)
3、诗人在哪儿“望”天门山?(“日边来”的“孤帆”上。) 理解字意:出:出现。我们 平时写作中,一般怎么形容高山的?(矗立、屹立、耸立、挺立) 能不能换成“两岸青山相对立”?这儿为什么李白用了个“出”呢?(比较“立”和“出”后得出结论,“立”是静止的,“出”是运动的,“出”更能说明舟行江上。因孤帆顺流而下,远处的山逐渐扑入眼帘,愈显清晰;一个“出”把本来静态的山赋予动态的美。)
5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2018新人教版部编本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全部教案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