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继续教育公共科目《素质教育概论》 考试
(三) 判断题:每题1分,共30题,如发现选项为A和B,则正确选A,错误选B 1.素质教育要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个性才能发挥的领域和生长点。是92 2. 由于环境自身的两重性,因而对素质发展的影响也相应地具有两重性。是p211 3. 人的素质的差异,常常就是所拥有的文化底蕴和社会财富的差异。否
4. 文化积淀到人身上构他在后天习得的素质的基础部分,是一种历史底蕴。否p71 5. 博纳厚积是教育者实现全面传授更有价值知识的直接前提和重要基础。是166
6. 认识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是指引人们走向成功的根本法则。因而,引领学生探索事物的特点与规律,自然成为施教的目的和标准。是
7. 深爱学生是实现尊重与信任的基础条件。是p163
8. 素质教育理论本质上从属于应试教育的基本理论,它同时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但是并不妨碍作为设计素质教育目标的重要依据。是112
9. 素质教育试验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它与素质教育过程的共通性。否p240
10. 以“应试”为目标的教育不可能是素质教育,也不可能在“应试教育”目标下实施素质教育。P102是 11. 从无到有—从有到无—从无到有,即汲取—扬弃—创新。这是学习素质形成的基本过程。遗漏其中任何一段路程都不能真正形成学习素质。是p37
12. 严于律己是指经过长期的修养锻炼逐步铸就形成可以作为他人学习、效仿的楷模。否p165 13. 教育质量问题是教育兴旺发达的永恒主题,是各级各类学校生存发展的生命线。是p158 14. 义务教育的目的就是激活每位学生的个性潜能发展,培养他们形成各具特色的创造性。是 15. 历史知识这是整个知识领域的基础,也是人的全部素质的基础。否
16. 教材首要功能是传递人类文化知识的精华,努力反映现代科技发展水平,因而,科学性和逻辑性是教材最重要的特点。是p192
17. 活动课程的学科功能的充分发挥,取决于对它的科学组织和管理。否p206 18. 塑造与潜能实现应该是对立的。否67
19. 激活学生个性潜能发展,首先必须在教学风格和校风上得以体现。否p22 20. 促使知识内化,使学生形成素质,才是素质教育的根本追求。是p6 21. 素质教育的第一规范性便是为社会、为人类创造价值。否p28
22. 全面传授更有价值的知识,这是有统一固定的模式可以遵循的。否p6 23. 赋予素质教育以终身性特征是基于对社会和历史发展的新认识。否p78
24. 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是“教育的四个支柱”,基础教育则是“走向生活的通行证”。是p121
25. 法纪责任素质的形成必须依靠教师自觉遵守法纪、勇于承担责任,确保法纪在社会的神圣地位。否34 26. 所谓“更有价值的知识”,是指对学生成绩形成、发展具有更大帮助、促进和提高作用的那些准确知识。是4
27. 思维和语言紧密相联,是个体社会素质形成和发展的最重要的生物基础。是p87 28. 素质的自然属性,要求学校的自然环境应有利于受教育者的健康成长。是p212
29.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国民的教育,对各级各类学校而言,则是面向优秀学生的教育。否72 30. 学生教学成绩的提高是他们实现对知识深刻内化的关键条件。否
(三) 判断题:每题1分,共30题,如发现选项为A和B,则正确选A,错误选B
1.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沟通是许多教育家和社会学家的一贯主张,也是现代教育的重要发展趋势。否230
1.01.02. 思维是在表象、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的一系列过程。是38 3. 任何人只有当他真正明确了人生志向,确立了崇高事业的追求,他才能充分张扬独特个
性,尽情发挥自己的优势潜能。是21
1.04. 人才综合培养是社会对人才综素质要求提高的必然趋势,这也是素质教育的一个基本目
的。否156
1.01.01.05. 政策、法律又被称为“看得见的手”,它阻碍着素质教育目标的方向。否112 6. 开拓地学是素质形成的必需。是153
7. 素质教育课程观要求加大课程改革力度,将中心尽快地转移到着眼于素质发展方面来,
实现课程内容的“素质化”。是127
1.08. 素质教育必须注重建立师生信息共享平台,为他们通过这个平台实现深入便捷的信息交
流、沟通服务。是15
1.09. 学习素质强调的是对知识本身的掌握,传统的学习则更加注重学习方法的掌握与学习品
质的形成。否35
1.01.010. 普遍公平、整体有序、充分自由是人类社会高度文明的基础和目标。是
11. 德育之成为素质教育的灵魂,也是由德育全面促进个体素质发展的功能的特殊性决定
的。是95
1.012. 就具体教学过程授课而言,更有价值的知识包括揭示事物本质,反映内在规律,符合
客观实际。是5
1.01.01.01.01.01.013. 学生教学成绩的提高是他们实现对知识深刻内化的关键条件。否 14. 赋予素质教育以终身性特征是基于对社会和历史发展的新认识。是78 15. “应试教育”问题仅在我国存在,在世界上许多国家都不存在。否 16. 课程之所以需要“开发”是因为存在着“个人潜能”的原因。否
17. 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判断素质的形成与否。对于人格独立性,实践检验尤其重要。是54 18. 进入新世纪,社会要持续科学地发展,其前提就是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保证对前人
智慧营养的充分汲取。是
1.01.019. 塑造与潜能实现应该是对立的。否
20. 高质效传递是指在应试教育施教过程中应高速度、高质量和高效益地进行知识信息(技
能)传递交流。否183
1.021. 文化积淀到人身上构他在后天习得的素质的基础部分,是一种历史底蕴。是71
22. 深爱学生是实现尊重与信任的基础条件。是163
1.023. “素质教育”的态度是带歧视性的选拔,以忽视少数学生发展为代价来“优待”大多数学
生。否
1.01.01.01.01.024. 职业技术教育是让学生掌握综合的、一般性的工农业生产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 25. 全面传授更有价值的知识,这是有统一固定的模式可以遵循的。否6 26. 建立新型的民主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主体意识的必要条件。否197 27. 尊重、关怀、体贴学生,是教育试验的首要前提。是241
28. 对素质教育的探索研究,其中绝大部分工作是围绕教育起源问题展开的,它是当前这
场教育变革成功与否的核心问题之一。
1.01.029. 当前思维研究的重点是把握现代思维的基本规律。是39
30.提高思想道德意识,形成思想道德素质,是素质教育首要任务之一。是31
1. ()的主渠道应有机地融心理健康教育于学校的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之中,于日常的班主任工作之中和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之中。(B) 心理健康教育
2. ()要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学校计划向学生传授知识,使其普遍或主干发展得到教育保障。集体学习
3. ()是提高个人以及整个社会生活质量的重要保证,对人们更好地认识改造世界具有重要意义。
(B) 精神审美素质
4. 社会良性发展必须有正确的方向和一定的(),而思想道德素质是确保实现这种追求目标的重要条件。
(B) 道德规范
5. 思想素质涵盖面很宽,包括政治、经济、科技和军事思想素质等,在阶级社会里人们更要注重()思想素质。(D) 政治
6. ()不仅是能力培养的必由之路,同时也是创新精神萌芽和成长的沃土。 (C) 实践
7. 教育与()具有天然的联系,原始教育与原始社会生活就曾融合在一起。 (C) 社会生活
8. 素质教育(),这是教育本质的体现,是教育本体功能的回归。 (B) 以人为本
9. ()是指与人们一定的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和行为规范的总和,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是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 (A) 社会角色
10. ()概念一旦转化成为普遍的教育行为,一个全新教育时代就将开启,人类教育会步入一个崭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B) 素质教育 11. 我国实行的是高度()的社会主义领导体制。这一制度为我国社会的整体快速发展和全面和谐进步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B) 集中统一
12. 素质教育理论坚信:人的先天的遗传素质的差异是很小的,后天的()都是十分巨大的,只要有适宜的教育,每个人都能获得充分地发展。 (C) 发展潜力
13. ()才是提高精神素质的最终目标。
(C) 真正将所学知识融入心灵
14. ()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传授知识,实行普及教育,努力创造教育机会均等,使所有学生乃至社会全体成员都从教育中受益。 (C) 素质教育
15. 教育的基本途径是(),素质形成的重要条件是掌握特出的知识体系,所以素质教育并不否定知识传授
(D) 知识信息传递
16. 教育环境影响着受教育者的()发展。创建一个具有良好卫生条件的教育环境,就等于为学生筑起了一道有效抵御各种有害物质进入人体的坚固屏障。 (B) 生理素质
17. ()是非学科的,不依赖书本知识的系统传授,突破了课堂时空乃至学校时空的限制,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解放”。
(A) 活动课程
18. 在全社会倡导()之风,是提高公民素质、民族素质、弘扬民族精神的大事。 (D) 素质教育
19.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国民的教育,对各级各类学校而言,则是面向()的教育。
(C) 全体学生
20. 在每位个体的各种潜能中,往往有一种或多种表现较为突出、强烈的潜能,通常称为()。 (B) 优势潜能
21. ()是指在素质教育施教过程中应高速度、高质量和高效益地进行知识信息(技能)传递交流。
(D) 高质效传递
22. 提出教育内容的适度综合,并非主张取消教育内容的分科设置,而是针对()中分科过细且相互割裂的现象而言的。 (C) 现实教育
23. ()是实施素质教育最主要、最重要的渠道。在目前阶段和可预见的未来,各级各类学校都不能离开它来谈素质教育。 (A) 课堂教学
24. 学校加强与家庭教育的联系,能使学校和家庭更全面地了解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特点,最大限度地进行()。 (C) 因材施教
25. 教师在素质教育中的最大功绩与贡献在于()。
(D) 能在多大程度上激活学生的个性潜能,并促使这种个性潜能持续不断地发展
26. 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是(),这是推动国家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 (C) 提高全体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素质
27. 素质教育试验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它与素质教育过程的()。 (C) 同步性
28. 激活学生的()发展,培养高素质优秀人才是素质教育的最高目标。 (A) 个性潜能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素质教育概论考试多套试题b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