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2015年江苏省苏州市中考化学试卷解析word版(5)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19-02-15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或QQ: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29.(2分)(2015?苏州)通过下列图示实验得出的结论中正确的是( )

A.图1所示实验既说明甲烷具有可燃性,又说明甲烷中含有碳、氢两种元素 图2所示实验既说明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又说明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B. 图3所示实验既说明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又说明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 C. D.图4所示实验既可探究可燃物的燃烧条件,又说明红磷不是可燃物 考点: 化学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电解水实验;甲烷、乙醇等常见有机物的性质和用途;燃烧与燃烧的条件. 专题: 简单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 分析: A、根据证明二氧化碳气体需要用澄清石灰水检验进行分析; B、根据图中蜡烛熄灭的顺序进行分析; C、根据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进行分析; D、根据可燃物燃烧的条件进行分析. 解答: 解:A、通过观察甲烷可以燃烧,只能说明甲烷具有可燃性,烧杯内壁出现水雾,说明甲烷中含有氢元素,但是不能说明含有碳元素,故A错误; B、下层的蜡烛先熄灭,上层的蜡烛后熄灭,可以说明说明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故B正确; C、图3所示实验既说明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又说明水是氢元素、氧元素组成的,故C错误; D、图4所示实验中红磷不能燃烧,只是没有达到着火点,并不能说明红磷不是可燃物,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 在解此类题时,首先知道考查的问题,然后利用学过的知识点进行解答. 30.(2分)(2015?苏州)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t1℃时,A、C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相等 t2℃时,把50gA放入50g水中能得到A的饱和溶液,其中溶质和溶液的质量比为1:3 B. 将t2℃时,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C.关系是B>C=A D.将C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可采用升温的方法 考点: 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变的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第21页(共27页)

溶解性和溶解度的关系. 专题: 溶液、浊液与溶解度. 分析: 根据已有的溶解度曲线的意义进行分析解答,交点表示在该温度下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根据溶解度确定物质能否全部溶解,根据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转化方法解答即可. 解答: 解:A、t1℃时,相同质量的A、C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相等,此处没有提溶液的质量,故无法比较溶质质量的大小,错误; B、t2℃时,A的溶解度是50g,把50gA放入50g水中能得到A的饱和溶液,只能溶解25g,故溶液质量是75g,其中溶质和溶液的质量比为25g:75g=1:3,正确; C、将t2℃时,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AB的溶解度减小有晶体析出,t1℃时B的溶解度大于A的溶解度,故B的溶质质量分数大于A的溶质质量分数,C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增大,故溶液组成不变,溶质质量分数与t2℃相同,据图可以看出,C的溶质质量分数最小,故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是B>A>C,错误; D、将C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可采用降温的方法,错误; 故选B. 点评: 本题考查的是溶解度曲线的应用,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溶解度曲线的意义进行.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31.(10分)(2015?苏州)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纯净的氢气在空气中燃烧: 2H2+O2(2)实验室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2KMnO42H2O .

K2MnO4+MnO2+O2↑ .

(3)工业上用一氧化碳和赤铁矿(主要成分是三氧化二铁)在高温下炼铁: 3CO+Fe2O32Fe+3CO2 NH3↑+CO2↑+H2O (4)碳酸氢铵受热分解: NH4HCO3(5)锌和硫酸铜溶液反应: Zn+CuSO4═ZnSO4+Cu . 考点: 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专题: 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 首先根据反应原理找出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根据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步骤进行书写即可. 解答: 解:(1)氢气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2 2H2O; (2)高锰酸钾在加热条件下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2KMnO4K2MnO4+MnO2+O2↑; (3)赤铁矿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铁,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化学方程式是:3CO+Fe2O32Fe+3CO2. (4)碳酸氢铵分解产生氨气、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第22页(共27页)

NH4HCO3NH3↑+CO2↑+H2O; (5)锌的金属活动性比铜强,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锌和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Zn+CuSO4═ZnSO4+Cu. 故答案为:(1)2H2+O2(3)3CO+Fe2O3 2H2O;(2)2KMnO42Fe+3CO2;(4)NH4HCO3K2MnO4+MnO2+O2↑;NH3↑+CO2↑+H2O;(5)Zn+CuSO4═ZnSO4+Cu;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学生根据反应原理书写化学方程式的能力,化学方程式书写经常出现的错误有不符合客观事实、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不写条件、不标符号等. 32.(5分)(2015?苏州)化学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生活中鉴别羊毛绒和棉线的方法是 灼烧闻气味 .

(2)可用 碘水 (填名称)来检验大米、面粉等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3)长期饮用硬水对人体健康不利.生活中降低水的硬度可采用的方法是 加热煮沸 . (4)铁元素是人体必需的一种微量元素.食用“加铁酱油”可预防 贫血 . (5)炒菜时油锅中的油不慎着火,用锅盖将其盖灭的原理是 与氧气隔绝 . 考点: 棉纤维、羊毛纤维和合成纤维的鉴别;硬水与软水;灭火的原理和方法;人体的元素组成与元素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鉴别淀粉、葡萄糖的方法与蛋白质的性质. 专题: 化学与生活. 分析: (1)根据羊毛灼烧时有烧焦羽毛的气味,而棉线灼烧没有烧焦羽毛的气味进行分析; (2)根据淀粉遇碘变蓝分析; (3)根据较为常用的将硬水软化的方法有加热煮沸或蒸馏分析; (4)根据铁的生理功能、食物来源、缺乏症进行分析判断; (5)根据灭火原理:①清除或隔离可燃物,②隔绝氧气或空气,③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据此结合灭火方法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 解:(1)羊毛灼烧时有烧焦羽毛的气味,而棉线灼烧没有烧焦羽毛的气味,因此使用灼烧闻气味的方法可以鉴别羊毛和涤纶;故填:灼烧闻气味; (2)淀粉遇碘变蓝,所以可以用碘水来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故填:碘水; (3)较为常用的将硬水软化的方法有加热煮沸或蒸馏,生活中可通过简单的加热煮沸方法来降纸水的硬度,故答案为:加热煮沸; (4)铁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缺铁会引起贫血;故填;贫血; (5)炒菜时油锅中的油不慎着火,用锅盖盖灭这样可以隔绝氧气,从而达到灭火的目的;故填:与氧气隔绝. 点评: 本题考查与生活相关的知识,体现了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对生活的指导作用,难度不大,基础性强,注意掌握. 33.(5分)(2015?苏州)2015年苏州市初中化学实验操作考查内容为“溶液酸碱性的检验”,请根据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测得碳酸饮料的pH < 7(填“<”或“=”或“>”).

(2)下列使用pH试纸的方法中,正确的是 ACE (填序号). A.将pH试纸剪成几段使用

第23页(共27页)

B.将pH试纸直接插入待测液中

C.将pH试纸放在表面皿上,用干净的玻璃棒蘸取待测液滴在pH试纸上

D.将pH试纸湿润后放在表面皿上,用干净的玻璃棒蘸取待测液滴在pH试纸上 E.读数时,在30秒内将pH试纸呈现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对照

(3)本次实验中滴管使用出现了如图1~图4所示的四种常见错误操作.请你从这四幅图中任意选择一幅(请写明所选图的序号),具体说明改正错误的方法 图3滴瓶上的滴管不用清洗直接放回原瓶(合理即可)

(4)使用白色点滴板完成实验有显色明显、便于对比、 节约药品 (填一项)等优点. 考点: 溶液的酸碱度测定;液体药品的取用;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 专题: 常见的酸 酸的通性. 分析: (1)根据碳酸显酸性分析溶液的pH; (2)用pH试纸测定未知溶液的pH时,正确的操作方法为用玻璃棒蘸取少量待测液滴在干燥的pH试纸上,与标准比色卡对比来确定pH;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3)根据实验操作的注意事项分析实验错误并改正; (4)根据点滴板的优点分析. 解答: 解:(1)碳酸显酸性,pH<7,;故填:<; (2)A.将PH试纸剪成几段使用,可以节约,故正确; B.将pH试纸直接插入待测液中,会污染原试剂,故错误; C.将pH试纸放在表面皿上,用干净的玻璃棒蘸取待测液滴在pH试纸上,正确; D.将pH试纸湿润后放在表面皿上,用干净的玻璃棒蘸取待测液滴在pH试纸上,会试剂稀释,影响pH的测定,故错误 E.读数时,在30秒内将pH试纸呈现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对照,防止腐蚀,故正确; 故正确的是:ACE; (3)图1胶头滴管应该是先挤扁胶头再伸入试剂瓶吸液;图2洗净的滴管应该放在烧杯内;图3滴瓶上的滴管不用清洗;图4胶头滴管不能倒放; 故答案为:图3滴瓶上的滴管不用清洗直接放回原瓶(合理即可); (4)使用白色点滴板完成实验有显色明显、便于对比,还能节约药品;故填:节约药品. 点评: 本题考查了溶液酸碱性的检验方法及实验的注意事项,难度不大,属于基础性的考查,要注意细节的积累. 34.(6分)(2015?苏州)中和反应在工农业和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某学生课外兴趣小组对中和反应进行研究.

第24页(共27页)

(1)对于没有明显实验现象产生的中和反应,如稀盐酸与稀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要证明它们之间确实发生了化学反应,可通过如下实验来进行.

①在盛有稀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滴加2~3滴酚酞试液,用胶头滴管吸取稀盐酸逐滴加入到上述烧杯中,边滴边用玻璃棒搅拌,当观察到 溶液由红色变成无色 现象时,说明它们之间发生了中和反应,且恰好完全反应.

②将稀盐酸逐滴匀速加入一定量的稀氢氧化钠溶液中,用数字化仪器对反应过程中溶液的温度、PH进行实时测定,得到的曲线如图1、图12所示.

由图1、图2可知,稀盐酸与稀氢氧化钠已发生中和反应的判断依据是 溶液温度升高;溶液pH由大于7降至小于7 .

(2)对于某些有明显实验现象产生的中和反应,如稀硫酸与氢氧化钡溶液的反应,只要将稀硫酸滴加到氢氧化钡溶液中,观察到 产生白色沉淀 现象,就可说明反应已经发生.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Ba(OH)2+H2SO4═BaSO4↓+2H2O . 考点: 中和反应及其应用;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专题: 常见的酸 酸的通性. 分析: (1)显酸性的溶液不能使酚酞试液变色,显碱性的溶液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 稀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时放出热量; 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pH大于7,当不断加入稀盐酸时,由于发生中和反应,溶液的碱性减弱,pH减小,当恰好完全反应时,pH等于7,继续加入稀盐酸时,溶液显酸性,pH小于7; 氢氧化钡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硫酸钡和水. 解答: 解:(1)①在盛有稀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滴加2~3滴酚酞试液,用胶头滴管吸取稀盐酸逐滴加入到上述烧杯中,边滴边用玻璃棒搅拌,当观察到溶液由红色变成无色时,说明它们之间发生了中和反应,且恰好完全反应; ②由图1、图2可知,稀盐酸与稀氢氧化钠已发生中和反应的判断依据是溶液温度升高;溶液pH由大于7降至小于7. 故填:溶液由红色变成无色;溶液温度升高;溶液pH由大于7降至小于7. (2)将稀硫酸滴加到氢氧化钡溶液中时,能够观察到产生白色沉淀,就可说明反应已经发生,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Ba(OH)2+H2SO4═BaSO4↓+2H2O. 故填:产生白色沉淀;Ba(OH)2+H2SO4═BaSO4↓+2H2O. 点评: 实验现象是物质之间相互作用的外在表现,因此要学会设计实验、观察实验、分析实验,为揭示物质之间相互作用的实质奠定基础. 35.(8分)(2015?苏州)食盐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请完善实验室除去粗盐中泥沙等难容笑杂质的实验步骤.

第25页(共27页)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2015年江苏省苏州市中考化学试卷解析word版(5)在线全文阅读。

2015年江苏省苏州市中考化学试卷解析word版(5).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本文链接:https://www.77cn.com.cn/wenku/zonghe/466817.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08-2022 免费范文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 邮箱:tiandhx2@hotmail.com
苏ICP备16052595号-18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