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本次实验中滴管使用出现了如图1~图4所示的四种常见错误操作.请你从这四幅图中任意选择一幅(请写明所选图的序号),具体说明改正错误的方法
(4)使用白色点滴板完成实验有显色明显、便于对比、 (填一项)等优点. 34.(6分)(2015?苏州)中和反应在工农业和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某学生课外兴趣小组对中和反应进行研究.
(1)对于没有明显实验现象产生的中和反应,如稀盐酸与稀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要证明它们之间确实发生了化学反应,可通过如下实验来进行.
①在盛有稀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滴加2~3滴酚酞试液,用胶头滴管吸取稀盐酸逐滴加入到上述烧杯中,边滴边用玻璃棒搅拌,当观察到 现象时,说明它们之间发生了中和反应,且恰好完全反应.
②将稀盐酸逐滴匀速加入一定量的稀氢氧化钠溶液中,用数字化仪器对反应过程中溶液的温度、PH进行实时测定,得到的曲线如图1、图12所示.
由图1、图2可知,稀盐酸与稀氢氧化钠已发生中和反应的判断依据是 . (2)对于某些有明显实验现象产生的中和反应,如稀硫酸与氢氧化钡溶液的反应,只要将稀硫酸滴加到氢氧化钡溶液中,观察到 现象,就可说明反应已经发生.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35.(8分)(2015?苏州)食盐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请完善实验室除去粗盐中泥沙等难容笑杂质的实验步骤.
①操作Ⅰ所用的玻璃仪器有:烧杯、玻璃棒和 .
②蒸发过程中,待 时,停止加热,利用余热将滤液蒸干.
(2)由于粗盐中含有少量MgCl2、CaCl2、Na2SO4等杂质,不能满足化工生产的要求,因此必须将粗盐进行精制.流程如图.
第6页(共27页)
①加入稍过量的Na2CO3溶液除了能除去粗盐中的CaCl2外,它还有一个作用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②通过操作Ⅲ所得滤液中的溶质有 (用化学式表示).
(3)若有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氯化钠不饱和溶液100kg,要将其变成20℃时氯化钠的饱和溶液,以满足化工生产的需要,可采用的最简便方法是 .已知: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g. 36.(6分)(2015?苏州)二氧化硫是一种无色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它进入大气后可形成硫酸型酸雨. (1)煤、石油、木柴中都含有硫元素,点燃后均会产生二氧化硫气体,可用 溶液检验该气体的存在.
(2)为减少大气污染,火力发电厂采用以下两种方法吸收废气中的二氧化硫.
①用氨水吸收废气中的二氧化硫,其反应原理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为 .已知:亚硫酸盐不稳定,易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成硫酸盐. ②用石灰石浆吸收废气中的二氧化硫,其反应原理是:2CaCO3+2SO2
2CaSO4+2CO2.若1000kg废气中含有1.6kg的二氧化硫,则至少需要
含90%碳酸钙的石灰石多少千克才能将其完全吸收(写出解题过程,计算结果保留一位小
数)?
第7页(共27页)
2015年江苏省苏州市中考化学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包括30题,每题2分,共60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2分)(2015?苏州)今年的6月5日是第44个“世界环境日”,也是我国新《环保法》实施后的首个“环境日”.我国今年的主题是“践行绿色生活”,下列做法符合这一主题的是( ) A.将农田中产生的秸秆就地焚烧 将废旧电池深埋 B. 增加植树造林面积 C. D.高炉炼铁的废气直接排放到大气中 考点: 防治空气污染的措施. 专题: 化学与环境保护. 分析: 解答此题可从节约能源、减少污染等方面分析,凡是节能减排的措施都是正确的. 解答: 解:A、秸秆焚烧会造成空气污染,不符合这一主题.故A不正确; B、废旧电池要进行处理,而不能深埋,会污染土壤,故B不正确; C、大力植树造林,可以改进生存环境,符合绿色发展的理念.故C正确; D、高炉炼铁的废气直接排放到大气中会造成严重的空气污染,要处理达标后排放.故D不正确; 故选C. 点评: 本题考查绿色化学的理念.提倡使用节能技术和节能产品,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符合绿色未来的理念. 2.(2分)(2015?苏州)下列符合表示2个氧原子的是( ) 2﹣ 2O A.B. C. D. O2 2O2 O 考点: 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 专题: 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 根据原子的表示方法就是用元素符号来表示一个原子,表示多个该原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进行解答. 解答: 解:原子的表示方法就是用元素符号来表示一个原子,表示多个该原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所以2个氧原子,就可表示为:2O; 故选C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化学用语的书写和理解能力,题目设计既包含对化学符号意义的了解,又考查了学生对化学符号的书写,考查全面,注重基础,题目难度较易. 3.(2分)(2015?苏州)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滴水成冰 B. 铁杵成针 C. 热胀冷缩 D. 百炼成钢 考点: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专题: 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第8页(共27页)
分析: 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属于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属于物理变化,判断化学变化的唯一标准是有新物质生成. 解答: 解:A、水结成冰的过程中,只是水由液体变成固体,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 B、铁杵成针过程中,只是铁的形状发生改变,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 C、热胀冷缩过程中,只是物质的微观粒子之间的间隔发生改变,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 D、百炼成钢过程中,碳和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属于化学变化. 故选:D. 点评: 判断变化是否属于化学变化的唯一标准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就是化学变化,如果没有新物质生成,就不是化学变化. 4.(2分)(2015?苏州)下列标志属于物品回收标志的是( ) A.B. C. D. 考点: 几种常见的与化学有关的图标. 专题: 公共标志型. 分析: 解答本题可根据图中所示标志的含义及题目的要求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 解:A.图中所示标志是回收标志,所以正确. B.图中所示标志是节水标志,故选项错误. C.是火柴燃烧被禁止,是禁止明火标志,故错误. D.图中所示标志是中国节能标志,故选项错误. 故选A.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了解各个标志所代表的含义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5.(2分)(2015?苏州)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B. C. D. 点燃酒精灯 闻药品的气味 加热液体 读取液体体积 考点: 加热器皿-酒精灯;测量容器-量筒;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 专题: 常见仪器及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分析: A、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两查、两禁、一不可”. B、根据闻气体的气味时的方法(招气入鼻法)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量筒读数时视线要与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 解:A、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两查、两禁、一不可”,禁止用一酒精灯去引燃另一酒精灯,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B、闻气体的气味时,应用手在瓶口轻轻的扇动,使极少量的气体飘进鼻子中,不能第9页(共27页)
将鼻子凑到集气瓶口去闻气体的气味,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C、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试管里的液体,且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图中液体超过试管容积的,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D、量筒读数时视线要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故选:D.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各种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6.(2分)(2015?苏州)下列实验现象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氨气是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变红 细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热量,生成黑色固体 B. 加热“铜绿”时,绿色固体变成黑色,管壁出现小水珠 C. D.向氯化钠溶液中滴加硝酸银溶液,生成白色沉淀 考点: 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盐的化学性质. 专题: 实验现象的观察和记录. 分析: A、根据氨水能使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考虑;B、根据铁丝燃烧的现象考虑;C、根据碱式碳酸铜受热分解生成氧化铜、水和二氧化碳考虑实验现象;D、根据氯化钠与硝酸银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和硝酸钠考虑. 解答: 解:A、氨气溶于水,形成氨水,氨水能使红色石蕊试纸变蓝,故A说法错误; B、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热量,生成黑色固体,故B说法正确; C、碱式碳酸铜受热分解生成氧化铜、水和二氧化碳,所以实验现象是:绿色固体变成黑色,管壁出现小水珠,故C说法正确; D、氯化钠与硝酸银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和硝酸钠,所以生成白色沉淀,故D说法正确. 故选A. 点评: 实验现象的描述:不能说出生成物名称,通过感官能获取到的信息. 7.(2分)(2015?苏州)材料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重要物质.下列材料分类中正确的是( ) A.铝合金属于金属材料 有机玻璃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 B. 塑料属于复合材料 C. D.陶瓷属于合成材料 考点: 金属材料及其应用;合成材料的使用及其对人和环境的影响;复合材料、纳米材料. 专题: 物质的分类. 分析: 本题考查材料的分类. 通常把材料分成四大类: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合成材料和复合材料. 金属材料包括金属单质与合金;无机非金属材料主要为无机盐,如玻璃、陶瓷等; 合成材料包括塑料、合成橡胶、合成纤维; 第10页(共27页)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2015年江苏省苏州市中考化学试卷解析word版(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