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 常用盐的用途;浓硫酸的性质及浓硫酸的稀释;氧气的用途;乳化现象与乳化作用. 专题: 物质的性质与用途. 分析: 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根据常见物质的性质和用途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 解:A、小苏打作发酵粉,不是因为它能与面粉反应,而是自身受热分解产生了能使面蓬松的二氧化碳气体,故说法错误. B、洗洁精能洗去碗筷上的油污,是因为洗洁精具有乳化作用,不是因为油污能溶于洗洁精,故说法错误; C、浓硫酸可作干燥剂,因为它具有吸水性,故说法正确; D、液氧可用于火箭发射,是因为氧气具有助燃性,氧气不具有可燃性,故说法错误. 故选:C.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掌握小苏打、洗洁精、浓硫酸以及氧气的性质和用途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20.(2分)(2015?苏州)苏州的“碧螺春”享誉全国.“碧螺春”茶叶中的单宁酸具有抑制血压上升、清热解毒、抗癌等功效,其化学式为C76H52O46.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单宁酸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 一个单宁酸分子是由76个碳原子、52个氢原子和46个氧原子构成 B. 单宁酸中碳、氧元素的质量比为57:23 C. D.单宁酸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小 考点: 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元素质量比的计算;元素的质量分数计算. 专题: 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 A.根据化学式的意义来分析;B.根据分子结构来分析;C.根据化合物中元素质量比的计算方法来分析;D.根据化合物中元素质量分数比较的方法来分析. 解答: 解:A.由单宁酸的化学式C76H52O46可知,它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故正确; B.由单宁酸的化学式C76H52O46可知,一个单宁酸分子是由76根碳原子、52个氢原子和46个氧原子构成的,故正确; C.单宁酸中碳、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2×76):(16×46)≠57:23,故错误; D.单宁酸中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2×76):(1×52):(16×46)=912:52:736,可见其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小,故正确. 故选C.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同学们结合新信息、灵活运用化学式的含义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1.(2分)(2015?苏州)下列有关空气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按质量计算,空气 中含有氮气约78%,氧气约21% 空气中各种成分的含量是相对稳定的 B. 空气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天然资源 C. D.PM2.5是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污染物之一 考点: 空气的成分及各成分的体积分数;空气的污染及其危害. 专题: 空气与水. 第16页(共27页)
分析: 根据空气的成分、应用、污染等方面的知识分析判断有关的说法. 解答: 解:A、按体积计算,空气 中含有氮气约78%,氧气约21%,故A说法错误; B、空气中各种成分的含量是相对稳定的,故B说法正确; C、空气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天然资源你具有广泛的应用,故C说法正确; D、PM2.5是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污染物之一,故D说法正确. 故选A. 点评: 本题的难度不大,了解空气的成分、应用、污染等方面的知识即可分析解答. 22.(2分)(2015?苏州)下列除去杂质(在括号内)选用的方法(在箭头右侧)正确的是( ) A.CO2气体(CO)→点燃 MnO2固体(KCl)→加水过滤 B. CO2气体(HCl)→通入NaOH溶液中 C. D.KCl溶液(K2CO3)→加稀H2SO4 考点: 物质除杂或净化的探究;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盐的化学性质. 专题: 物质的分离、除杂、提纯与共存问题. 分析: 根据原物质和杂质的性质选择适当的除杂剂和分离方法,所谓除杂(提纯),是指除去杂质,同时被提纯物质不得改变.除杂质题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①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原物质反应;②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解答: 解:A、除去二氧化碳中的一氧化碳不能够点燃,这是因为当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大量存在时,少量的一氧化碳是不会燃烧的;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B、氯化钾易溶于水,二氧化锰难溶于水,可采取加水溶解、过滤的方法进行分离除杂,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正确. C、CO2和HCl气体均能与NaOH溶液反应,不但能把杂质除去,也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D、K2CO3能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钾、水和二氧化碳,能除去杂质但引入了新的杂质硫酸钾,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故选:B. 点评: 物质的分离与除杂是中考的重点,也是难点,解决除杂问题时,抓住除杂质的必需条件(加入的试剂只与杂质反应,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23.(2分)(2015?苏州)钛具有硬度大、密度小、熔点高、抗腐蚀性强等优良性能,被誉为“未来金属”.钛铁矿石的主要成分是钛酸亚铁(FeTiO3),冶炼金属钛时,主要发生以下
两个反应:①2FeTiO3+6C+7Cl22X+2TiCl4+6CO,②TiCl4+2MgTi+2MgCl2
则X为( ) A.B. C. D. FeCl2 FeCl3 Fe2O3 FeCO3 考点: 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专题: 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求X的化学式; 第17页(共27页)
解答: 解:观察该反应2FeTiO3+6C+7Cl22X+2TiCl4+6CO,可知反应前铁原子是2个,钛原子是2个,氧原子是6个,碳原子是6个,氯原子是14个,反应后钛原子是2个,氯原子是8个,碳原子是6个,氧原子是6个,所以①式中“X”的化学式为FeCl3,故答案:B.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利用题目给出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相关知识分析解答问题的能力,因此要注意平时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24.(2分)(2015?苏州)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排水法收集氧气时,当导管口开始有气泡冒出时立即收集 稀释浓硫酸时,沿烧杯壁将水缓缓注入盛有浓硫酸的烧杯中,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 B. 过滤时,用玻璃棒在过滤器中不断搅拌 C. D.氢气、甲烷等可燃性气体点燃前进行验纯 考点: 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和注意点;浓硫酸的性质及浓硫酸的稀释;过滤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氢气、一氧化碳、甲烷等可燃气体的验纯. 专题: 常见仪器及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分析: A、根据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步骤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浓硫酸的稀释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过滤时的注意事项解答; D、根据可燃性气体燃烧时易发生爆炸,点燃前进行验纯解答. 解答: 解: A、排水法收集氧气时,不能有气泡冒出立即收集,而是要等到气泡冒出均匀后再收集,故错误; B、浓硫酸溶于水要放热,所以稀释浓硫酸时要将浓硫酸倒入水中,且用玻璃棒不断搅拌,故错误; C、过滤时,用玻璃棒引流,不能在过滤器中不断搅拌,以免损坏滤纸,故错误; D、可燃性气体燃烧时易发生爆炸,点燃前进行验纯,故正确. 答案:D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各种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掌握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25.(2分)(2015?苏州)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向鸡蛋清溶液中加入饱和硫酸铵溶液出现白色沉淀 氯化钠固体中混有少量硝酸钾固体,可用降温结晶的方法除去硝酸钾 B. 氢氧燃料电池可以将电能直接转化为化学能 C. D.饱和石灰水溶液放置较长时间后表面形成了一层白膜(若水没有减少),该溶液仍是氢氧化钙的饱和溶液 考点: 鉴别淀粉、葡萄糖的方法与蛋白质的性质;结晶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的能量变化. 专题: 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和能量变化;溶液、浊液与溶解度;物质的检验、鉴别与推断. 分析: A、根据蛋白质遇到盐类物质盐析解答; B、根据结晶的方法结合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解答; 第18页(共27页)
C、根据电池中能量的转化解答; D、根据氢氧化钙能与二氧化碳反应解答. 解答: 解:A、向鸡蛋清溶液中加入饱和硫酸铵溶液出现白色沉淀,正确; B、氯化钠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变化不明显,故氯化钠固体中混有少量硝酸钾固体可以使用蒸发结晶的方法提纯,错误; C、氢氧燃料电池可以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错误; D、饱和石灰水溶液放置较长时间后表面形成了一层白膜,是因为氢氧化钙与二氧化碳反应,氢氧化钙的质量减小,故是氢氧化钙的不饱和溶液,错误; 故选A. 点评: 本题考查的是常见的盐类物质的性质以及溶液的知识,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 26.(2分)(2015?苏州)下列离子能在pH=2的水溶液中大量共存的是( ) ﹣﹣﹣﹣﹣2﹣+ A.B. HCO3、Cl、SO42、Na+ SO4、NO3、K、OH ﹣﹣﹣﹣ Cl、NO3、K+、Na+ C.D.N H4+、Cl、OH、K+ 考点: 离子或物质的共存问题;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 专题: 物质的分离、除杂、提纯与共存问题. +分析: pH为2的水溶液显酸性,水溶液中含有大量的H.根据复分解反应的条件,离子间若能互相结合成沉淀、气体或水,则离子不能大量共存,据此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 解:pH为2的水溶液显酸性,水溶液中含有大量的H. A、OH与酸性溶液中的H两种离子能结合成水,不能大量共存,故选项错误. ﹣+B、HCO3与酸性溶液中的H两种离子能结合成水和二氧化碳,不能大量共存,故选项错误. C、四种离子间不能结合成沉淀、气体或水,能大量共存,且不存在有色离子,故选项正确. D、NH4、OH两种离子能结合成氨气和水,不能大量共存,故选项错误. 故选:C. 点评: 本题考查了离子共存的问题,判断各离子在溶液中能否共存,主要看溶液中的各离子之间能否发生反应生成沉淀、气体、水;还要注意是在酸性溶液中共存. 27.(2分)(2015?苏州)下列各组变化中,每个转化在一定条件下均能一步实现的是( )
+﹣﹣+ ①② ①③ ②③ ①②③ A.B. C. D. 考点: 物质的相互转化和制备;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金属的化学性质;盐的化学性质;氢气的化学性质与燃烧实验. 专题: 物质的制备. 分析: 根据题目给出的信息可知:①中铜和氧气在加热的条件下生成氧化铜,氧化铜和硫酸生成硫酸铜和水,硫酸铜和铁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②中氢气和氧气点燃会生成水,水不能与其它物质反应生成双氧水;③碳在氧气不充足的条件下燃烧生成一第19页(共27页)
氧化碳,一氧化碳点燃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与过氧化钠反应(或植物的光合作用)生成氧气. 解答: 解:①中铜和氧气在加热的条件下生成氧化铜,氧化铜和硫酸生成硫酸铜和水,硫酸铜和铁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每一步转化在一定条件下均能一步实现,故①正确; ②中氢气和氧气点燃会生成水,水不能与其它物质反应生成双氧水,在一定条件下不能一步实现,故②错误; ③中碳在氧气不充足的条件下燃烧生成一氧化碳,一氧化碳点燃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与过氧化钠反应(或植物的光合作用)生成氧气,故③正确. 故选B. 点评: 本考点属于实验题中的物质的制备和转化,需要掌握常见物质的性质,还要掌握相互之间的反应规律和反应的条件.并注意根据题目给出的信息判断物质的组成,各有什么注意事项,要把握好.本考点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实验题中. 28.(2分)(2015?苏州)下列有关物质的鉴别方案错误的是( ) A.用澄清石灰水鉴别氮气和二氧化碳 用肥皂水鉴别硬水和软水 B. 用闻气味的方法鉴别白酒和白醋 C. D.用稀盐酸鉴别碳酸钠粉末和碳酸钙粉末 考点: 物质的鉴别、推断;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硬水与软水;酸、碱、盐的鉴别;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专题: 物质的鉴别题. 分析: A、根据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进行分析; B、根据肥皂水在硬水和软水中的不同现象进行分析; C、根据白酒具有芳香味,白醋有酸味进行分析; D、根据盐酸和碳酸钠、碳酸钙都会生成二氧化碳气体进行分析. 解答: 解:A、取样品,用澄清石灰水检验,会出现浑浊的是二氧化碳,没有明显现象的是氮气,现象不同,可以鉴别,故A正确; B、取样品,加入肥皂水,振荡,产生泡沫较多的是软水,产生泡沫较少的是硬水,现象不同,可以鉴别,故B正确; C、取样品,闻气味,具有芳香味的是白酒,有酸味的是白醋,现象不同,可以鉴别,故C正确; D、取样品,加入稀盐酸,都会出现气泡,现象相同,不能鉴别,故D错误. 故选:D. 点评: 在解此类题时,首先分析被鉴别物质的性质,然后选择适当的试剂和方法,出现不同的现象即可鉴别. 第20页(共27页)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2015年江苏省苏州市中考化学试卷解析word版(4)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