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裸蕨植物---最古老的陆生维管植物,无叶、无真根;可能起源于古代的绿藻类;此后还进一步演化为其他蕨类和原裸子植物。 b. 蕨类植物---裸蕨分布通过石松类、木贼类和真蕨类三种途径进化而来;出现于泥盆纪早中期,灭绝于二叠纪,但是在三叠纪和侏罗纪又进化出一些新种类,并且发展到现在;具根、茎和叶的分化,受精仍然离不开水,以孢子体繁殖。
(3)裸子植物---晚二叠纪到早白垩纪以裸子植物进化为主。 a. 原裸子植物---又称前裸子植物或者半裸子植物,由裸蕨类演化而来,兼具蕨类和裸子植物的特征;以孢子繁殖,但是已经出现管胞;在泥盆纪晚期灭绝。
b. 裸子植物---繁盛于中生代,首先由原裸子植物演化为种子蕨和Cordaitinae,在进一步演化为其它的裸子植物;现今松柏类繁盛,银杏遗存;配子体寄生于孢子体上,形成了裸露的种子,具有花粉管,受精作用摆脱了水的限制。
(4)被子植物---出现于早白垩纪,可以划分为乔木阶段(白垩纪—始新世)、灌木与草本阶段(渐新世—第三纪中期)、杂交阶段(第三纪后期)和多倍体阶段(第四纪)四个不同阶段;具有更加适应陆地生活的结构,木质部出现导管和纤维两种细胞,胚珠有两层珠被保护以防止干旱,双受精作用和新胚乳出现。
a. 假花学说---又称恩格勒学说,认为单性、单被和风媒花是原始的被子植物特征,进步为两性、双被和虫媒花。
b. 真花学说---毛茛学派,认为两性花为原始性状,由已经灭绝的具
21
两性孢子叶的本内苏铁演化而来。与假花学说相反。 3.3.3 无脊椎动物的进化---无壳到有壳、小壳到大壳。 (1)无壳的无脊椎动物
a. 淮南生物群---前寒武纪晚期,约8-7.5亿年前,蠕虫类和查尔生物类,无硬壳、个体小、结构简单、数量少和分布面窄。
b. 埃迪卡拉动物群---约6-5.6亿年前,即元古代末得文德期,腔肠动物门、环节动物门和节肢动物门,个体增大、门类增多、结构复杂。 (2)有壳的无脊椎动物---寒武纪大爆发(Cambrian Explosion) a. 小壳体化石---梅树村动物群和麦地坪动物群,主要为软体动物门的原始类群。
b. 大壳体动物群---澄江动物群和布尔吉斯页岩动物群,约5.6-5.3亿年前。
3.3.4 脊椎动物的进化
(1)早期的脊索动物---包括原索动物(半索亚门、尾索亚门和头索亚门)和脊椎动物亚门。无颌类和有颌类。
(2)鱼类---四个亚纲,即棘鱼亚纲、盾皮鱼亚纲、软骨鱼亚纲和英骨鱼亚纲。
(3)两栖类---泥盆纪末期到石炭纪末期,约3.55-2.95亿年前为两栖动物时代。肺和五趾型四肢的出现。 a. 鱼石嫄---最古老的两栖类
b. 进化分支---滑体两栖类(如蛙和蝾螈)和爬行类。
(4)爬行类---真正的陆生动物,具羊膜卵,可以防止胚胎干燥,同
22
时还进行体内受精,此外具有角质鳞的干燥皮肤,以减少水分蒸发。 a. 无孔类---头骨上无顳孔,如龟鳖类
b. 下孔类---头骨侧下方有一个顳孔,向哺乳类方向进化 c. 上孔类---头骨侧上方有一个顳孔,为海生爬行类
d. 双孔类---头骨侧面上下方各有一个顳孔,包括恐龙类、鳄类、有鳞类等。
(5)鸟类---由爬行类分化出来的具有恒温、能够飞翔的动物类群,包括古鸟亚纲和今鸟亚纲。
(6)哺乳类---包括始兽亚纲(已灭绝)、原兽亚纲(鸭嘴兽)、异兽亚纲(已灭绝)和兽亚纲(又分为古兽、后兽和真兽三个次亚纲)。
23
3.4 人类的起源
3.4.1 人类在自然界中的位置 1. 哺乳纲 1.1 灵长目
1.1.1人猿超科 1.1.1.1人科 1.1.1.1.1 人属 1.1.1.1.1.1 智人 1.1.1.1.1.2 人属化石 1.1.1.1.2 人科化石 1.1.1.2 长臂猿科 1.1.1.2.1 长臂猿 1.1.1.3 大猿科 1.1.1.3.1 猩猩 1.1.1.3.2 大猩猩 1.1.1.3.3 黑猩猩
3.4.2 人类起源过程中新旧特征的更替 3.4.2.1 直立行走与前肢的解放
(1)直立行走---直立行走使前肢获得进化的机会,包括身体重心下移、脊椎从弓状到S状
(2)前肢解放---促使脑和感官的发展; (3)脑的发达---反过来促进手的发展
24
3.4.2.2工具的制造与火的使用
(1)工具的制造运用工具进行劳动是谋生和防卫的主要手段。 (2)火的使用利于防卫和烹饪。 3.4.2.3 幼态持续原理与脑容量增加
(1)幼态持续---个体发育过程中,保留某些幼年期特征,并且使之延长到成年期的现象。
(2)人脑的幼态持续生长---人类出生时脑容量只相当于成年后的23%,此后六年内迅速增加,直到23岁才最终发育完成。 3.4.2.4 食性与繁殖的进步
(1)食性---兼有植物性和动物性食物,肉食促使人类体力增强和大脑发育。 (2)繁殖
a. 性生活空前活跃---交配方式的改变和交配时间的延长,有利于配偶间和睦相处和后代的成长。
b. 固定配偶和男女分工合作---形成稳定的家庭,并且有利于后代的养育。
3.4.2.5 体毛的退化 (1)直接转化说
a. 减少了能够传染疾病的寄生虫; b. 有利于散热、地面狩猎和长途迁移; c. 增添了皮下脂肪。
(2)间接转化说---“海猿”理论,认为人类在进化过程中有一段水
25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进化生物学讲义(5)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