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次研究的河口三角洲生态环境四项用水中,各部分之间的重复及其季节分配如何掌握,也是关系到生态环境用水量多少的重要因素。本研究认为,河流、海洋洄游用水50m3/s,应是全年的最低流量;河口近海鱼类产卵季节需水24~40亿m3,应是每年4~6月份必须保证的水量;河口景观最小流量是分季节的最小景观环境需水量;自然保护区和平原水库的湿地生态需水量,主要集中在非汛期,汛期7~10月份不但黄河的流量大,含沙量也高,引水会严重造成水库淤积和湿地退化,同时,该时段也是三角洲地区的集中降雨季节,湿地水源不但不需要补充而且还有可能外溢。因而,湿地生态需水量主要发生在非汛期。依据上述界定,不难推出黄河三角洲的生态环境需水总量。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需水总量见表15。
从表15可见,河口三角洲生态环境需水总量,在不考虑输沙入海需水量情况下,平均每年最少需要72~88亿m3(平均80亿m3),其中汛期约为30亿m3,非汛期约为42~58亿m3(平均50亿m3)。在考虑汛期输沙入海需水量的情况下,全年生态环境最小需水量大约为192~208亿m3(平均200亿m3),其中汛期为150亿m3,非汛期为42~58亿m3。在生态环境需水量中,绝大部分为入海需水量,在考虑输沙
入海需水量的情况下,入海需水总量为184~200亿m3,占总需水量的96.5%;在不考虑输沙入海需水量的情况下,入海需水总量为65~81亿m3,占总需水量的91.3%。河口三角洲多年平均湿地生态需水量大约需要7.36亿m3,其中,三角洲国家自然保护区湿地生态需水量为5.48亿m3,平原水库湿地生态需水量为1.88亿m3。
六、生态环境需水量的确定
从计算的污染稀释自净需水量与90年代的实测最枯月平均流量相比(见表12),我们可以看出,黄河三门峡以下水质污染严重,在考虑上游省(区)污染得到治理的情况下,污染稀释自净水量也远远大于实测最枯月平均水量。这一方面说明三门峡以下河段的水质污染必须加强治理,另一方面也说明单靠污染治理,不增加河道内的污染稀释自净水量也是不现实的。通过污染稀释自净水量与前面计算的水生态、水环境最小需水量相比,我们可以看出,在水生态、水环境最小流量情况下,郑州邙山、花园口和开封黑岗口的水质,在排污口达标排放和支流口水质界于地表水Ⅴ类与排放标准之间时,水质即可达到城市供水水质要求。其它河段的污染稀释自净水量一般均小于水生态和水环境最小流量。这也充分说明,按照水生态和水环境最小需水量控制下游河道最
小基流量,通过一定程度的污染治理,各重要取水口和水质敏感点的水质是可以达标的。
由于本研究在确定三门峡以下各河段的水生态和景观环境需水量时,充分考虑了河口三角洲地区的河口近海生态、湿地生态、景观环境和鱼类洄游等的基本需求,并以此为依据,对整个三门峡以下的黄河干流,分河段进行了整合和平衡,最后确定的河口三角洲生态环境需水量(表15),既能兼顾河口地区的基本需求,又能满足三门峡以下各河段水生态和水环境需求。在考虑一定的污染治理条件下,也能兼顾表12提出的污染稀释自净需水量。因而,本研究认为:黄河三门峡以下河道内生态环境需水量,可以执行表10推荐的最小生态环境流量值。河口地区的最小水量,可以执行表15提出的最小生态环境需水量。表10与表15汇总成果见表16。
从表16可见,黄河三门峡以下河道内生态环境最小需水量的最终计算结果为:在非汛期的4~6月,从河口上溯到伊洛河口的鱼类产卵场、栖息地,最小生态流量应分别不低于300~600m3/s;在非汛期的11~3月应分别不低于50~300 m3/s。河口三角洲地区最小生态环境需水量,不考虑排沙用水的情况下,非汛期不低于42~58亿m3,平均50亿m3。其
中4~6月份不低于24~40亿m3,全年不低于72~88亿m3;在考虑排沙用水的情况下,全年不低于192~208亿m3,平均不低于200亿m3。
生态环境需水的确定是一项十分复杂工作。但就从河流、河口水生态的角度而言,随着河川径流的一年四季的变化,沿岸各种生命的生境需求,地方居民在养鱼与娱乐方面的价值观念,以及某条河流水域方面的其它因素,对保留多少河水才能满足各种环境因素的需求,往往是各有各的见解,很难取得一致[13]。除此之外,水资源的功能和用途是多种、多方面的,我们计算出的生态环境需水量无论是出于环境、生态保护的用水,还是出于美化环境或者是供人享用的娱乐用水,都有一个与工业、农业及其它方面取水用水相互协调的需要,协调优劣的评判标准是“经济”,是河流水量的实际承受能力。生态环境需水量的提出,是一个社会文明的标志,是物质财富不断积累和富裕的产物;它会随着人们的休闲、娱乐时间的增多而增加,随着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和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而增值。因而,从宏观上来讲,生态环境需水量的价值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增值的变数。为此,本研究建议,在黄河水资源分配和调度时,应认真协调各个方面的需求,进一步深入研究生态环境需水量,并在南水北调生效后,增加黄河生态环境需水量。
七、污染物总量控制研究
(一)水污染物总量控制的基本思路和原则 1.依据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法规管控污染源的原则 自80年代以来,我国政府相继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环境保护和污染控制的产业政策、环保法规。其中与工业企业关系极为密切的有:取缔和限制“十五”小、土工业发展的政策,国家污水排放标准和排污收费政策,生活饮用水水源保护区限制污染排放规定等。这些法规和政策都是工业企业建设和发展必须遵守的基本规则。为此,规划将各排污口废污水和污染物达标排放,作为污染源管理控制的优先要求,作为入河污染物总量控制的方案之一。
2.依据地方政府环境目标管控支流水环境质量的原则 我国在“七五”、“八五”、“九五”期间,都曾制定了国家级的和地方级的环境保护目标,及其对应的对策和措施。这些目标的制定和对策措施的实施,为我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情况下,遏制污染危害、改善生态环境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近年来,我国政府又相继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人口资源环境白皮书”、“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计划”和环境保护规划等。地方人民政府也相继开展了水环境功能、目标区划和水资源保护、水污染防治规划,以及环境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黄河三门峡以下水环境保护研究(崔树彬 宋世霞(8)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