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口地区地势低平,地下水埋深一般仅有1~3m,尤其是平原水库的所在地,一般均为低洼积水区,水库通过库底向地下渗漏的量很少,一般仅有堤防跟脚才有少量的渗水,本次研究考虑到蒸发计算时,均为全年满库计算成果,数值可能有所偏大,因此,对水库渗漏水量不再计算。
4.其它湿地需水量和湿地生态需水总量
除上述湿地外,黄河三角洲地区淡水湿地还有河流水面、滩涂湿地,渠道和排水沟水面,以及路边湿地和一些位于规划开发区的低洼湿地等。这些湿地一般或受特定的防洪、输水功能制约,不需要计算生态环境需水量;或受地方土地开发和城镇建设需要,不能长期存留,不需要计算生态环境需水量。从自然的角度讲,渠道、路旁以及排水沟、河湿地,一般均为零散的、季节性的、甚至是比较短暂的输水湿地,对河口地区的生态环境和保护珍稀物种、候鸟迁徙影响不大。本研究不计算这些湿地的需水量。
由此可以推出,维持河口地区湿地生态环境的需水总量,即为自然保护区湿地生态需水量与平原水库湿地生态需水量之和。根据表13计算结果,河口三角洲湿地生态需水总量,多年平均为7.36亿m3,其中,自然保护区湿地生态需水量为5.48亿m3,占74.5%,平原水库湿地生态需水量为1.88亿m3,占25.5%;在十分典型的严重干旱年份,预计湿
地生态需水量大约需要10.34亿m3,在十分典型的湿润年份,预计湿地生态需水量大约需要2.27亿m3,两者相差3.6倍,说明河口地区的湿地生态需水量波动幅度比较大。本研究认为,湿地生态水面面积在年内与年际之间有所波动的是一种正常的自然现象,因而,在以后的计算中,多以多年平均需水量7.36亿m3,作为考虑湿地生态需水量的依据。
(二)河口海域和鱼类洄游需水量 1.河口海域生物资源与黄河的关系
根据文献有关文献报道[9],黄河口及其附近海域鱼类的数量分布与海水的温度、盐度的关系存在着以下规律,春季海水的温、盐度的变化与梭子鱼和鲈鱼的数量分布密切相关,温度起决定作用,温度对这两种鱼类数量的影响程度更大;夏季海水的温度、盐度与鳀鱼、黄鲫、鲈鱼、小黄鱼、银鲳、焦氏舌鳎等6种鱼的数量分布关系相当显著,盐度影响大于温度;秋季斑鱼祭、黄鲫、刺头梅童鱼、小黄鱼、银鲳、焦氏舌鳎等的数量分布受海水盐度影响较大;冬季海水温、盐度对刀鲚、梭鱼、黑鳃梅童鱼、绵虾等有一定的影响,但并不显著。此外4~6月份是鱼虾产卵、孵化的高峰季节,海水的适宜盐度为23~27‰之间,一般情况下黄河口及其附近海域的盐度在30‰左右,此期间的盐度要求对鱼虾的产卵、孵化具有重要意义。
2.河口海域和鱼类洄游需水量
80年代中期,黄河水利委员会在进行水资源利用规划时,关于入海水量问题曾征求过国家水产部门的意见,依据该部门的估计,满足黄河河口海域鱼虾生长条件的要求,需要黄河在每年的4~6月份下泄入海水量60亿m3。如果黄河为枯水年,可在4月份集中下泄20亿m3[10]。根据大量的观测资料分析,渤海水域低盐度中心常位于黄河口外,一般情况下可在22‰以下,80年代以来有明显偏高的趋势;在黄河入海流量为300~500m3/s时,涨潮时感潮河段的盐度为25‰左右,相应口门外附近海域的盐度为30‰左右;低潮时淡水水舌突出于口门以外海域,感潮段完全受淡水控制,盐度为零,相应口门外附近海域的盐度为25~27‰左右。由此可以计算出:4~6月份入海总水量在24~40亿m3,即可基本满足鱼虾产卵、孵化所需要的海水盐度要求[11]。
黄河下游的洄游性鱼类主要有鲚鱼、银鱼和鳗鲡等,80年代中后期,黄河三门峡以下仍有凤鲚产卵场,少时捕获有鳗鲡和刀鲚。根据本次调查和有关资料分析,在黄河入海水量大于50m3/s时,对鱼类洄游影响不大。为此本研究参照以往的工作成果,将海、河洄游鱼类的溯河洄游最小流量定为50m3/s。
(三)河口三角洲生态环境需水总量
在黄河河口地区,需要黄河供给淡水维持生态平衡的需水量主要包括:①三角洲湿地生态需水量,②河口近海生物需水量,③河流、海洋洄游性鱼类最小需水量,④河口景观环境需水量等,共四个部分。这四个部分用水之间,既有各自的独立性,也有相互之间的重复和共同拥有。同时,这些用水有的还与黄河下游特有的输沙用水相重复;平原水库作为湿地生态用水的一个部分,还可能与河口地区的工业、农业和城镇、农村生活用水有重复。因而,确定河口三角洲地区生态环境用水总量,还需要分时段、分季节地研究和区分这些用水之间的重复和交叉。
根据《黄河的重大问题及对策》和其它研究成果,黄河下游输沙入海水量主要发生在汛期(7~10月),输沙入海水量大约需要150亿m3,输沙入海流量一般应达到2000m3/s以上。与上述研究的汛期生态环境需水量相比,输沙入海用水无论是水量还是流量,都远大于前者。因而,从大的方面上来讲,汛期输沙入海用水可以全面兼顾汛期环境基流,也可以全面兼顾汛期河流、海洋鱼类洄游用水。但是本研究建议,在进行汛期输沙用水水量调度操作时,应尽可能的避免过大、过多的水量变幅,尽可能地减少泥沙含量,积极防止因输沙不当而造成严重的河流和近海生态危机。
河口三角洲地区平原水库水面广阔,是河口三角洲湿地面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该地区工业、农业和城镇生活的关键水源。本研究计算的水库蒸发耗散水量是否与经济和生活供水分配水量有重复,也是确定三角洲地区生态环境需水量多少的重要因素。据统计,1990~1997年河口地区平均年供水量为15.1亿m3,其中引黄供水14.2亿m3,占94%,地下水0.89亿m3,占6%。在1990~1997年的引黄供水量中,最小年份的供水量为12.4亿m3(1990年),最大年份的供水量达到16.2亿m3 (1993年)[12],见表14。依据国务院制定的黄河水量分配方案,山东省的黄河水量分配权共有70亿m3,其中河口地区为7.8亿m3,与河口地区供水现状和进一步开发、发展的需求相差太大。为此,本研究建议将河口三角洲平原水库蒸发、耗散水量计入生态环境需水量(仅限东营市,不得向上游地区类推)。这样做的主要理由是:①三角洲平原水库已经成为该地区湿地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随着水库水面的不断扩大,三角洲湿地生态环境没有因黄河断流而显著恶化。相反地,鸟类的种群、数量都比断流不太严重的80年代有了显著增加,这其中的变化与平原水库的增加不无关系;②平原水库建设占地,多数本来就是三角洲地区的低洼湿地,水库建设使得这些地区的湿地面积更加稳定,多耗水量理应计入生态用水。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黄河三门峡以下水环境保护研究(崔树彬 宋世霞(7)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