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2016-2017学年度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测试题答案(4)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18-12-11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或QQ: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请具体描述一种你认识的动物和植物的特征。 你认识的动物是:

蚂蚁 有何特征:蚂蚁生活在土层下、树洞内、石块下,身体包括头、胸、腹。吃谷类、小动物的尸体、树根、花。

蜗牛 有何特征:蜗牛生活在潮湿的地方,身体包括贝壳、头、颈。吃各种蔬菜、杂草和瓜果皮等食物。 你认识的植物是:

杨树 有何特征:生活在路边,需要及时浇水,阳光照射充足。生长特点是树干笔直,枝叶茂盛,叶子是互生的。 五、填一填

1、向日葵和桃树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向日葵 桃树 不同点:

一年生草本植物 多年生木本植物, 能随太阳的照射转动方向 树形矮小 相同点:

都能长大、死亡、呼吸、开花、结出果实。需要阳光、空气、水分。

小学科学三年级(上)第三单元测试题 一、 填空题。

1、生命离不开(水 ),( 水 )像母亲的乳汁一样,哺育着地球上所有的生命。

2、水的表面有一种互相拉着的力,使表面尽量缩小,这种力叫做水的(表面张力)

3、把盐放入水中,盐不见了,而水会(变咸 ),这种现象叫做(溶解)。 4、地球上大部分的水是海洋里的咸水,而淡水只占到地球水量的(3%) 5、在做小草每天“喝”多少水的实验中,在水面上滴少许油,是为了(防止水分蒸发)。

6、在瓶子的上部和下部扎同样大小的孔,装满水后,(下面)部位的孔喷的远,这说明(下面水的压力大,水流喷射得远)。

7、地球上的水主要分布在(海洋、河流、冰川、湖泊、地下暗河等)。 8、地球上的水大部分是(海洋)里的水。

9、如果水中溶解了对人体和其他生物有害的物质,水就被(污染)了。 10、生活中我们应该(节约)用水。 二、判断题

1、水是动植物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2、在做实验时,用刀要注意安全。(√)

3、直接品尝就可以区分牛奶、白醋等。(×)

4、把回形针放入盛满水的杯子,水马上会溢出。(×)

5、由于水的形状很容易变化,所以说水不会占有空间。(× ) 6、水能沿着任何材料向上爬。(×)

7、只有水才具有表面张力,其他的物体都没有。(× )

8、地球上可供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非常有限,所以我们应该节约用水。(√ )

9、污水排放到江河湖泊对我们的生活没有影响。(×)

10、世界上各种食物中含水量最大的是蔬菜类,所以人们应该多吃蔬菜,强身健体。(√ )

三、不定项选择题。

1、一般情况下,如果连续(C )天不喝水,人的生命就会受到威胁。 A.3 B、4 C、5 D、6

2、人体的(D )是水,鸡蛋的(B )是水,鱼的(A )水,蔬菜的(C)是水。 A.85% B、76% C、90% D、65% 3、下面蔬菜含水量最多的是(D ) A、土豆 B、白菜 C、冬瓜 D、西红柿

4、对不了解的物体为了安全起见,(AB ) A、千万不能随便闻 B、更不能随便尝 C、能随便闻 D、能随便尝 5、下面能溶于水的物质是(AC )

A、方糖 B、沙子 C、奶粉 D、木块 6、用粉笔吸墨水是利用了水的(A )

A、毛细现象 B、表面张力 C、浮力 D、压力 7、在水中能发生毛细现象的物体是(C ) A、塑料 B、铁丝 C、纸巾 D、卵石

8、装满水的杯中加入回形针不溢出的原因是水有(D ) A、浮力 B、溶解性 C、压力 D、表面张力 9、下面(C )的含水量大

A、鸡蛋 B、鱼 C、蔬菜 D、木块 10、淡水绝大部分储藏在(B )

A、大气中 B、南极和北极的冰川中 C、河流 D、地下水 四、问答题。

1、谈谈你对水的重要性的认识。

答:水是动植物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水几乎在所有生物的生命活动中都发挥着必不可少的作用。水对我们的身体非常重要,营养的吸收、废物的排泄都离不开水。我们能保持正常体温也多亏水。一般情况下,如果连续5天不喝水,人的生命就会受到威胁。

2、认识物体常用的方法有哪些?

答: 认识物体常用的方法有用眼睛看、用鼻子闻、用舌头尝、用手摸。对不了解的物体为了安全起见,千万不能随便闻,更不能随便尝。

3、请你说说水的特点。

答: 水的特点是没有颜色、没有固定形状、透明、没有气味、没有味道。 4、什么是毛细现象?列举生活中的毛细现象。

答:水沿着有空隙的材料往上“爬”或向四周扩散的现象,叫毛细现象。生活中常见的毛细现象有潮湿的墙根、用粉笔吸墨水等。

5、水被污染有哪些危害?我们应该怎样保护水资源不被破坏?

答:导致动植物死亡,人体中毒得病。我们应当积极参加宣传保护水源的活动,对于已经被污染的水源,我们不能再饮用。如果当地有排放污水的工厂,我们要去工厂宣传建立净水设备。 五、探究题。

1、桌上有四杯液体,分别是牛奶、白醋、糖水和冷开水,请你想办法来分辨他们。

答: 首先我们可以从颜色上辨认,不透明的是牛奶;其次我们可以通过品尝来分辨剩下的液体,甜的是糖水,酸的是白醋,没有味道的是冷开水。 2、请你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完成以下调查报告。 关于家乡水源的调查报告 项目 情况分析 我家乡饮用水的来源 河流 我家乡饮用水的质量 一般 水源是否被污染 是 污染物来源 生活垃圾 我对保护家乡水源污染的建议 减少污染源

3、为了保护家乡的水资源,学校组织了一次保护水源宣传语的评选活动,小明也参加了,可是他实在想不出好的宣传语,你能帮他写一条吗? 答:水是生命之源,水是我们生活的源泉。

4、西红柿是我们常吃的一种水果,他的身体里含有多少水分呢? 我的实验记录 挤水分前,西红柿重 100 克,挤出水分后约重 10 克,西红柿中水分占整个西柿的 90 %。由此我想到水果蔬菜的含水量是高的,我们应该多吃水果蔬菜。

小学科学三年级(上)第四单元测试题 一、 填空题:

1、(人造)材料不是直接来源于大自然。

2、纸的主要原料是(木材),用(废纸)(稻草)(旧棉布)也可以造纸。 3、(尼龙)是世界上最早的人工合成纤维,是从(石油)中提炼出来的。 4、棉布和尼龙相比,( 棉布)更容易吸水。

5、把铁钉的一头放在火上烧,另一头会感到(热 ),这说明金属能(导热)。

6、塑料的最大缺点是(不易分解),这对环境极为有害。

7、学习和生活中见到的纸有(报纸)(卫生纸)(白纸)(复印纸)。 8、比较材料的硬度可以用(刻画)的方法。 9、我们用的纸来之不易,我们要(节约)用纸。

10、我们要(赞成 )超市对塑料购物袋的有偿使用制度。 二、判断题

1、物品都是用材料做成的。(√)

2、常见的材料可以分为天然材料和非天然材料。(×) 3、为了保护木材资源,我们要注意节约用纸。(√) 4、人类一开始就已经学会用麻裹体了。(×) 5、用火时一定要注意安全。(√) 6、用过的空铝罐可以回收利用。(√) 7、陶瓷、棉花都是人工制造的材料。(×)

8、塑料同其他材料相比,有许多优点,所以我们在生活中要多使用这样的材料。(×)

9、木头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天然材料。(√)

10、金属材料吸水性很强。(×) 三、不定项选择。

1、下列常见的材料中,属于天然材料的是(AC ) A、羊毛 B、纸 C、木材 D、塑料

2、下列常见材料中,属于人造材料的是(BD ) A、羊毛 B、纸 C、木材 D、塑料 3、下列属于我国古代四大发明的是(ABCD ) A、印刷术 B、指南针 C、火药 D、造纸术 4、古时候人民曾用(ABCDE )作为书画材料。 A、石头 B、树木 C、甲骨 D、木牍 E、竹简 5、( B )蔡伦发明了新的造纸术。 A、西汉 B、东汉 C、唐朝 D、宋朝

6、一张最普通的贺卡要消耗(D)克优质纸张,每(E )张为(B )吨,合(F)立方米木材,相当于(A )棵(C)年生的大树。 A、5 B、1 C、20 D、10 E、10万 F、4.8—5.2 7、下面属于常见纺织材料的是(ABCD) A、棉布 B、毛线 C、丝绸 D、尼龙 8、下面物品由金属做成的是(ACD) A、铁钉 B、桌子 C、奖牌 D、剪子 9、金属具有(BD)的特性。 A、吸水 B、导热 C、透明 D、延展 10、(A)不易分解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 A、塑料 B、木头 C、铁 D、纸 四、连线题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2016-2017学年度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测试题答案(4)在线全文阅读。

2016-2017学年度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测试题答案(4).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本文链接:https://www.77cn.com.cn/wenku/zonghe/360652.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08-2022 免费范文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 邮箱:tiandhx2@hotmail.com
苏ICP备16052595号-18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