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感受到阅读的快乐。让家长明白,孩子从小就应当养成每天阅读的好习惯。这件事虽不能一时显现出效果,却会使学生终身受益。 建立“课外诵读记录卡”(附下表)可以帮助家长督促孩子自觉在家读书。每周让家长记录孩子在家阅读的情形。 课外诵读记录卡 日 期 儿歌题目 内 容 问 题 收 获 不认识的字: 记录者 诵读者 (4)互动分享交流 我们把课外诵读指导的最后一个环节定为“分享交流”,而不是评价,这是有意淡化评价这个概念。因为我阅读具有较强的个性与主观性,很难找到一个客观的标准来进行评价。因此,我们设计富有童趣的量化表格对孩子的阅读量进行测评。关于阅读的质量,我们采取分享交流的形式代替评价。因为我们相信,量的积累一定能够带来质的变化。另外,孩子们把阅读的收获记录下来。在与同伴的交流中、老师的赞扬下享受到成功的快乐,找到自己的榜样和差距。 这种直观而又开放的评价方式更利于激发孩子的兴趣与阅读的主动性,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分享交流的方式,我们采用小组讨论,诵读展示、诵读报告会、好儿歌展示、编剧表演、手抄报等。如下照片: 好 儿 歌
展 示
照片(4)—1 手抄报 照片(4)—2 好儿歌展示交流
对于在专项活动中进步大或表现突出的学生,我们发“喜报”给予鼓励。(详见附件2) 3.建立机制 落到实处
为了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让课外诵读落到实处,我们建立“四个一”,个人每天一次回顾,同伴每周一次交流,班级每月一个主题,学校每学期一个活动。
(1)个人——每天一次回顾。我们提醒学生每天睡前想想,今天读了哪首儿歌。
(2)同伴——每周一次交流。我们每周五安排一定的时间,组织学生交流本周的儿歌诵读情况,可交流自
己最喜欢的一首儿歌,也可交流诵读方法。
(3)班级——每月一个主题。低年级学生诵读材料的选择有难度,我们引导学生选择他们感兴趣的,或贴近他们生活实际的主题,但在具体操作中,要灵活把握,可以全班一个主题,也可每组一个主题。甚至允许个别学生独立选题。
(4)学校——每学期一个活动。为了让学生长期保持阅读的热情,并最终形成读书的习惯,因此,我们学校每学期至少举行一个诵读活动。诸如诵读之星评比,课外诵读记录卡展示等。
(三)导编儿歌研究
低年级儿童的思维特点是具体形象性,他们产生意义的主要心理结构是想象,儿歌是孩子们充满幻想的浓缩,创编儿歌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因此,我们尝试着用“赏读—模仿—创编”三步在低段学生中开展创编儿歌活动。
1.赏读
“插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刘勰的话告诉我们,要做好一件事必须得先进行了解。根据学生阅读往往走马观花,囫囵吞枣,因此,创编儿歌也应从欣赏开始。我们引导学生放慢诵读的脚步,大量诵读品味儿歌文字潜在的音韵、节律,感受儿歌特有的语意和韵味,领悟精妙的构思,获得儿歌创编的技巧,习得方法。
2.模仿
“轻轴拔琴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说的就是仿写,心理学告诉我们,模仿是儿童的天性,是创作的基础。朱熹说“古人作文作诗,多是模仿前人而作之。盖学文既久,自然纯熟。”可见,古人把模仿范文作为最初作诗的方法,他们先作“依样画葫芦”的“葫芦”,然后逐步地“师其神,不师其貌”,最终实现由模仿走向创造。古人作诗尚且如此,对于刚刚学编儿歌的低年纸的小学生,我们引导学生也从仿写开始,仿写法、仿结构、仿拟题等等,不过,指导孩子模仿并不机械照搬,而是促使他们将模仿的对象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在模仿中展示自己的个性。比如读了《天上的小白羊》。邵佳雯小朋友模仿编了自己眼中的云——天上的小白兔
[例1-1]
天上的小白兔 邵佳雯
天上一群小白兔, 有的跑着有的跳。 小白兔啊下来吧,
不要在天上着了凉。 地上草儿绿, 地上萝卜多,
地上才是你们的家。
实践表明“仿”是“编”的桥梁,是提高学生创编儿歌的一个有效方法。 3.创编
学生学习儿歌,对儿歌有了美的认识,伴随着审美的愉悦,学生的思维在美的情境中自由驰骋,处于积极的最佳的状态。我们抓住这个时机,充分的发挥学生的潜在的能力。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指导学生们编儿歌的:
(1)看图编儿歌。新教材安排大量色彩鲜艳的情境图,色彩鲜艳吸引力大,很容易引起学生注意,产生兴趣,爱看想说。让学生凭籍情境图展开想象大胆地练说,然后引导他们将这些情境图配上儿歌,这都能自然而然地激发学生创造的兴趣,积极地调动了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
(2)“玩”中编儿歌。校园没有公园美,学生玩性却比公园浓。校园同学做伴,两人一组玩排手掌,口中念念有词:你排一,我拍一??因此,我们组织学生编写拍手歌,编的最好的就成了他班的拍手歌。如:跳绳是我们校园常见的活动,学生为跳绳编写了有趣的儿歌。
[例1-2]
跳绳歌
天蓝蓝,白云飘。 操场上,真热闹。 拉好绳,挺直腰。 正是跳绳好时光。
一二三,跳起来, 长绳儿,甩过来。 小小绳子真奇妙, 单跳双跳集体跳。
锻炼身体永健康。
[例1-3]
大萝卜 / 水灵灵
(3)绘画编儿歌。低年级学生喜欢画画,观察和想象是绘画的基本功,同样对事物进行仔细的观察,展开合理的想象编写出的文章也生动。因此,我们的学生从每周美术课上画的画中选一幅自己喜欢的画,并把这幅画的内容用儿歌表达出来。比如,美术课学生画了菜园里的蔬菜。课外学生把这些画配上儿歌,在语文课前交流。有的小朋友画上一根大萝卜,旁边配着这样的儿歌“大萝卜,/水灵灵”,有的小朋友画上一棵小白菜,
配上“小白菜,/绿莹莹”,这样的文字,还有的小朋友画了一些黄瓜,配上“黄瓜一咬脆生生”的句子。课后将这些作品在“儿歌飘香”专栏展示出来,学生们看着、读着,可高兴了。这种图文结合的样式既是学生心血的结晶,也是学生全面素质的“答卷”,更是激发学生自身及后来者奋发向上的推动剂,使学生的个性和才能得以真正凸现。
(4)续编儿歌。儿歌语言优美,浅显易懂,孩子在诵读中容易理解其中的意思,领略其中的情趣,欣赏其中的意境。有的儿歌有着丰富的内涵,有的儿歌还是训练发散性思维的切入点,最后言已尽而意犹存,向我们展示一个广袤的空间,让学生思绪驰骋,这些地方都可以进行发散思维的续编练习,这时,我们及时引导孩子发挥想象,结合儿歌诵读进行续编儿歌。如学习了人教版语文第一册《比尾巴》这首儿歌后,学生试着编了一首。
[例1-4]
比尾巴 孙叶雨
谁的尾巴黑? 谁的尾巴粗?
谁的尾巴像剪刀?
黑猫的尾巴黑。 袋鼠的尾巴粗。 燕子尾的巴像剪刀 这样不仅让孩子明白儿歌的意思,而且让诵编接轨,相得益障。
(5)观察生活编儿歌。生活是学生成长的摇篮,生活中有很多有趣的事物,美好的情感都在学生的心理装着。如:观察大自然、参加各种活动、接触社会、与各种人打交道等等。许多有识之士认为:“语文学习的外延与广阔的生活空间是相等。”写作常识也告诉我们,学生的生活越丰富,作文的内容就越充实。因此,要重视开拓学生的生活视野,引领学生,关注生活,与生活为伴,亲近自然,与自然为友,走进社会,与社会对话,拓展编写题材,通过课内向课外开放,培养儿童善于观察,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善于思考问题,发现问题尝试用语文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时,我们引导学生把有趣的人、事、物编成儿歌。
[例1-5]
大西瓜
邵琦
大西瓜,圆又绿。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小学低年级语文儿歌教学策略研究(3)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