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可变资本之间的比例关系。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的比率就是剩余价值率。用m′表示剩余价值率,则m′=m∕v。
由于可变资本是工人在必要劳动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是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因此剩余价值率也可以用这种形式表示,即m′=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
剩余价值率和资本家获得的剩余价值量有密切联系。剩余价值量的大小取决于两个因素,一个是剩余价值率的高低,另一个是可变资本总量的多少。用M代表剩余价值量,计算剩余价值量的公式就是:M=m/v×V=m′×V。因此,资本家增加剩余价值量的途径有两个:一是增加可变资本总量,雇佣更多的工人;二是提高剩余价值率,从每个工人身上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由于在一定时间内,增加可变资本总量受到资本额的限制,因此提高剩余价值率成为资本家增加剩余价值量的主要途径。
二、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绝对延长工作日,从而延长剩余劳动时间,增加剩余价值的方法。由于工作日的绝对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绝对剩余价值。此外,个别企业由于提高劳动强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也属于绝对剩余价值。
资本家之所以能采用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方法,是因为工作日是一个可变量。但是工作日只能在一定限度内变动。工
31
作日不能缩短到与必要劳动时间相等的程度,因为这样就不能生产剩余价值,资本主义经济就会失去基础。但是,工作日也不能无限延长,它受两方面的制约:一是生理的界限;二是社会道德的界限。因此,工作日的长度有很大的伸缩性。
三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是通过改变工作日中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的比例,以增加剩余价值的生产。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相对剩余价值。
生产相对剩余价值,必须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要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就需要降低劳动力价值。而劳动力价值是由工人及其家庭必要的生活资料价值所构成,因而就需要降低这些生活资料的价值。要降低生活资料的价值,就必须提高这些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率。由于生活资料的价值中包括生产资料转移的价值,所以,要降低生活资料的价值,还要提高与生活资料有关的生产资料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可见,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以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为条件的。
在现实生活中,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不可能是所有企业齐头并进的,而是首先从个别企业开始。个别企业的资本家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目的,是为了追求超额剩余价值。
超额剩余价值的源泉也是工人的剩余劳动。因为个别企业采用新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时,工人的劳动等于加强的劳
32
动,因此在同样的时间内能够创造出更多的价值。
超额剩余价值是个别或少数资本家获得的,并且只是一种暂时的现象,因为追逐剩余价值的内在冲动和竞争的外在压力,必然促使其他资本家竞相采用先进技术,一旦先进技术被普遍采用,该部门的平均劳动生产率提高,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会缩短,商品的社会价值随之下降,个别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差额就会消失,原来的超额剩余价值也就不存在了。
四、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关系 1.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不论是延长工作日,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结果都是延长了工人的剩余劳动时间,提高了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增加了剩余价值量。
2.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主义剥削的一般基础,也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因为,只有把工作日延长到必要劳动时间以上,才能产生剩余价值,同时,只有在工作日分为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的前提下,才能以此为出发点进一步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相对剩余价值。
2.两种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在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阶段上起着不同的作用。在资本主义发展初期,资本家主要依靠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方法剥削工人。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大机器工业出现以后,相对剩余
33
价值生产逐渐成为资本家提高剥削程度的主要方法。
五、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 1.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它的内容是: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和动机是追求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达到这一目的的手段是不断扩大和加强对雇佣劳动的剥削。
2.原因:
(1)剩余价值规律决定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 (2)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
(3)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全过程。
第四节 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工资 一、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
1.工人出卖的不是劳动,资本家支付的也不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劳动不是商品,没有价值,也没有价格。这是因为:
第一,任何商品,在出卖之前必须有独立的存在。而劳动在工人和资本家发生买卖关系时并不存在,劳动是劳动力的使用,只有在劳动过程开始时才存在,而这时劳动已不属于工人,而属于资本家了,因此,工人也就不能再把它出卖
34
了。
第二,劳动是形成价值的实体和价值的内在尺度,但它本身没有价值。无意义的同义反复。
第三,如果说劳动是商品,就会否定价值规律,或者否定剩余价值规律。
2.工人作为商品出卖的是劳动力而不是劳动。劳动力是存在于人体内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是人的劳动能力。劳动是劳动力的支出,即劳动力的使用过程。劳动不是商品,而劳动力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则可以成为商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可见,资本主义工资不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而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
3.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采取工资的形式,抹煞了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有酬劳动和无酬劳动的界限和对立,使工人的全部劳动都表现为有酬劳动。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关系。
二、资本主义工资的基本形式
资本主义工资的基本形式有两种: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
1.计时工资是按工人的劳动时间支付的工资。例如,月工资、周工资、日工资、小时工资,等等。它们是工人劳动力的月价值、周价值、日价值、小时价值等等的转化形式。
考察计时工资的实际状况,不能只看工资额,必须把工
35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政治经济学教案(7)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