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点睛之妙。全文交叉运用了寓言、重言、卮言的不同体裁和笔法,“忽而叙事,忽而引证,忽而譬喻,忽而议论;以为断而非断,以为续而非续,以为复而非复。只见云气空蒙,往返纸上,顷刻之间,顿成异观。”(林云铭《庄子因》)这很能说明《逍遥游》时断时续,摇曳多姿的笔法变化的特点。
4、语汇生动、准确、丰富、新奇、有浓厚的抒情色彩。如《铠遥游》写大鹏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着一“怒”字,形容大鹏展翅振羽的姿态。写蜩与学鸠,则是“泱起而笆”、“抢榆枋”、“控于地”,廖寥数语,写尽了小鸟不能高飞远行,眼丸如豆然而却自满自足,自鸣得意的情态。这些词汇,运用得极为准确传神。又如写藐姑射山的神人:“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神人的肌肤身段是多么峻洁清盈,饮食活动又是多么绝俗神奇!体物入微的描绘,使神人形象极为鲜明生动。这种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笔端融注着作者响往超尘脱俗生活的激情。 四、《荀子》、《韩非子》
《荀子》是荀况及其门徒所作,今本32篇,大部分为荀子自著,小部分出于他的门徒。
荀子是与孟子齐名的儒学大师,其学说以孔子儒学为基础,批判性地吸取诸家之说,最大特征是以礼客法。他反对天命迷信,强调天人相分和“制天命而用之”。反对性善说,提倡性恶说,由此特别强调后天教育、环境影响及个人努力。他弟子中著名的有韩非、李斯。
《荀子》文章主要是长篇专题性论说文,这些论文大都善于围绕题目或一定的中心,以类比、引证、比喻、排偶反复说理,层层展开论述,结构绵密严谨,说理透辟,发挥尽致,风格沉着深厚,语言朴素简洁而词彩缤纷,句法整练而富于气势。如《劝学篇》是一篇劝人学习的专论,旁征博引、生动详尽地阐明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的态度、途径和方法,结构严谨,说理透彻。尤其论述学习态度一段,一连用了九个比喻,从正反两方面反复论述学习贵在专心致志,想象丰富,形象生动。同时,这些比喻又重迭排列,整齐而流畅,气势充沛,音节铿锵。
《荀子》又有《成相》、佹诗和《赋篇》,属文学范畴。《成相》是用楚地民歌形式宣传政治主张的作品,为韵文。《赋篇》包括“礼”、“知”、“云”、“蚕”、“箴”五首小赋和所附“佹诗”二首。五赋以四言韵语为主,间杂散文,很象谜语,乃战国“隐书”一体,开了后世咏物赋及说理赋的先河。 《韩非子》是战国末期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创作的一部政治哲学文集,今存55篇,少数篇章为后人窜入。其中多为说理文,逻辑严密,分析透彻,条理分明,深刻明切,辞锋犀利,风格峻峭。如《五蠹》以洋洋洒洒近七千言的篇幅,指责五蠹之民对国家的危害,这是先秦论说文的进一步发展。另外,善于分析类比、归纳总结,善于用历史故事和寓言故事阐明事理,也是《韩非子》的突出特点。《韩非子》有寓言故事三百多个,其中以《说林》上下、内外《储说》最集中。这些寓言,大多生动形象,合意深刻,发人深思,同时情节生动幽默,有较浓的文学色彩,如“守株待兔”(《五蠹》)、“郑人买履”、“买椟还珠”(《外储说左上》)、“自相矛盾”(《难一》)等等。
26
第二编 秦汉文学
概 说
课程名称:古代文学
本课内容:秦汉文学概说
授课对象: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 授课时间:1课时
一、教学目的
了解秦汉文学的背景和概况。
二、教学意义
秦汉文学发展的社会文化背景是学习秦汉文学必须要了解的内容,它对秦汉文学的发展进程和成就具有决定性作用。
三、教学重点
1、秦汉文化背景对文学发展的影响; 2、秦汉文学发展的总体状况。
四、教学难点
1、汉代的经学对文学的影响;
2、汉代大一统的封建政治模式对文学发展的影响。
五、教学方式
以电子课件为主,进行课堂讲授。
六、讲授过程(内容、方法、步骤)
秦汉文学是指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秦王朝,到东汉末汉献帝建安元年(公元196年)这一历史时期的文学。
一、秦代文学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随着中央集权制的大帝国的建立,实行了一系列的制度改革,对我国历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与此同时,秦王朝为了加强思想统治,又实行了极端严酷的专制主义文化政策,阻碍了文化学术的发展;兼之它统治时间很短,因此,在文学上没有什么成就。
秦代有作品传世并较有成就的作家只有李斯一人。李斯既是一个政治家,又是一个散文家,《谏逐客书》是其代表作。这篇劝阻秦王不要驱逐客卿的奏书,雄辩滔滔,议论精辟,富于气势和文采,是一篇著名的政论文章,对后世影响颇大。
二、汉代文学 (一)社会概况
秦传至二世,被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所推翻。公元前202年,刘邦即帝位,都长安,建立了汉王朝,史称西汉。西汉初期,统治者鉴于秦王朝“二世而亡”的历史教训,曾采取了一些减轻剥削和压迫的宽简措施,使社会经济获得了一个恢复和发展的机会。经过汉初几十年的休养生息,特别是经过“文景之治”,到了武帝刘彻时,社会财富有了巨大的积累,汉王朝已经成为空前统一与强大的封建帝国。在此基础上,
27
汉武帝做了不少大事,诸如:实行《推恩令》、《附益法》;却匈奴,通西域,经营西南和西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提倡辞赋,扩建乐府等。这些做法或措施,对汉代文化的发展,均直接或间接地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汉武帝的贪婪、奢侈和残暴,又给广大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和痛苦,因此,在这繁荣昌盛的背后,也潜伏着严重的社会危机。武帝之后,虽然出现过“昭宣中兴”之世,但终于还是日趋衰败。西汉后期,随着土地兼并和赋税徭役的日益加重,社会矛盾也日趋尖锐和深化,终于被绿林、赤眉起义军所推翻。
公元25年,光武帝刘秀利用农民起义的力量,在洛阳重建了汉朝,史称东汉。东汉前期,由于统治者采取了一些利民措施,阶级矛盾暂时得到了缓和,于是社会经济又繁荣起来。但东汉中期以后,豪强地主势力膨胀,政治日趋腐败,并出现了外戚、宦官两大集团相互争夺政权的激烈斗争,社会一直动荡不安,终于在公元184年爆发了黄巾农民大起义。这次起义虽被镇压下去,但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帝国,从此便陷入了长期军阀混战的分裂局面,实际上已是名存实亡了。
(二)文学概况
汉代文学,上承先秦,下开六朝,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第二个发展阶段。主要文学样式有汉赋、散文、诗歌等。其中,司马迁《史记》中的传记散文和诗歌中的乐府民歌,代表着汉代文学的最高成就。
汉赋(散体大赋)是汉代最盛行的文体。它是在宋玉赋的基础上,在汉代。“盛中含衰”的社会现实的土壤里产生并发展起来的。汉赋体现了汉帝国的声威和气魄,讽喻了帝王政治上的阙失和统治阶级的穷奢极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一定的政治意义。再者,汉赋在写作手法、表现技巧、篇章结构以及语言运用等方面,均取得了可喜成就,对当代和后世的文学产生过较大影响,故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是不容忽视的。
司马相如是汉赋四大家(司马相如、杨雄、班固、张衡)的杰出代表。
汉代散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主要有政论、记事、抒情议理和史传等几种类型。政论散文以西汉初期最为发达,且成就最高。贾谊和晁错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家。他们的政论散文,能够抓住国家、社会的重大问题,议论风发,直抒己见,不仅有的放矢,感情充沛,且又笔锋犀利,遒劲畅达,富于气势和文采,对后世散文的创作影响很大。记事和抒情议理散文,在汉代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其作家、作品的典型代表;分别是刘向的《说苑》、《新序》、《列女传》和司马迁的《报任安书》。
司马迁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通史,也是我国第一部史传文学的巨著。它不仅开创了我国纪传体的历史学,同时又为我国传记文学的发展,起了奠基作用,在我国散文发展史上,可以说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对后世文学的发展有着全面而深远的影响。
乐府民歌是汉代诗歌的佼佼者,代表着汉代诗歌的最高成就。它继承了《诗经》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以灵活多样的形式,朴素自然的语言,真实而深刻地再现‘了汉代社会的现实生活,表达了人民的心声,在我囱诗歌的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和影响。
在乐府民歌的影响下,文人五言诗也开始兴起,并取得了较大成就。无名氏的《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文人五言诗的代表作。这组文人五言诗,调子低沉,有的还充满感伤情绪,这是东汉后期动乱现实的曲折反映。《古诗十九首》在艺术上较之乐府民歌有很大的提高。它语言精炼,描写细致,结构精巧,又不失朴素自然,艺术成就相当突出。它的出现,标志着五言诗已开始走向成熟阶段,对后世文人的诗歌创作有
28
着深远影响。
第一章 秦汉散文
课程名称:古代文学 本课内容:秦汉散文
授课对象: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 授课时间:5课时
一、教学目的
1、了解秦汉散文的发展背景和概况;
2、掌握汉代论说文、抒情文和叙事文的主要艺术特点。
二、教学意义
秦汉时期的散文主要包括论说文、抒情文和叙事文,它们各自有其表现特征,对中国古文传统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教学重点
1、西汉论说文的代表作家贾谊、晁错; 2、东汉散文的重要作家王充的主要成就。
四、教学难点
汉代叙事文、抒情文艺术特色的理解与掌握。
五、教学方式
以电子课件为主,进行课堂讲授。
六、讲授过程(内容、方法、步骤)
秦汉散文主要是继先秦诸子散文发展而来的。秦代作家仅李斯一人,汉代论说散文进入持续发展阶段。综观汉代论说散文的发展,大体可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从高祖建汉到汉武帝即位前。此时文化环境相对轻松自由,文士自信心强,责任感大,又有创作时间,故而他们为文形式多样,或为奏、议,或为策、疏等,内容充实,多发政见,或指陈时弊,或总结秦亡教训,或劝告诸侯不要谋反。一般还都有战国纵横家余风,畅所欲言,铺陈壮大,感情充沛,气势逼人。重要作家有贾谊、晁错、邹阳、枚乘等,而以贾谊最为代表。第二阶段从汉武帝到元、成之世。此期,中央集权加强,儒术独尊,文士为文,大都依经立义,讲说灾异,论证君权神授、专制合理,征引繁复,文气迟缓,思想禁锢,少有个性,董仲舒的《春秋繁露》、《天人三策》及刘向的《谏营起昌陵疏》是其中较有代表的作品。也有一些直陈时事、不傍经典的政论文,如司马相如的《喻巴蜀檄》、《难蜀父老》、桓宽的《盐铁论》等是其著名的作品。此外,淮南王刘安君臣的《淮南子》不同于众,别具一格。第三阶段从成、哀之世到东汉中期。此期汉帝国由盛而衰,又由衰而兴,今文经学走向极端,被不少文士怀疑、批判,古今经学随之兴起。与之相应,此期论说散文大都明白晓畅、不傍经典。刘歆的《让太常博士书》、扬雄《自叙书传》、桓谭《新论》、王充《论衡》是其代表作。第四阶段是东汉后期。其时,朝政腐败,民生凋敝,社会危机严重,朝野清议之风兴起,清议之文亦随之出现。此期论说散文多发愤之作,指切时弊,不但富于激情,颇有气势,而且骈散相间,注意文采。王符《潜夫论》、崔寔《政论》、仲长统《昌言》是其代表著作。其中成就最高的是仲长统。以下择要加以介绍:
29
一、李斯
李斯是秦时最有成就的文学家,其散文以《谏逐客书》为代表。
《谏逐客书》又名《上秦王书》,写于秦王政十年(前237)。文章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以下作者紧紧抓住秦王心理,从“跨海内、制诸侯”的远大政治目标出发,说明用客之利、逐客之害,批驳逐客的错误主张。文章首先铺陈秦国历史上四位著名国君重用客卿使秦富强的史实,说明任用客卿于秦有利。接着,铺陈秦王为满足生活享受而对异国色乐珠玉唯美是用的事实,以小喻大,说明为实现统一天下的远大目标,对于比色乐珠玉宝贵得多的客卿更应唯贤是用。最后,指出逐客之害。文章末尾,对上述三层内容加以概括。全文铺陈排比,比喻形象生动,气势充沛,音韵铿锵,文采斐然,颇句纵横家说辞的特色,难怪秦王政看后改变了逐客主张。秦朝建立后,他写了一些歌功颂德的刻石文,具有法家辞气,清峻峭悍,质朴浑壮,铺张尽致,对后世的碑志文颇有影响。
二、贾谊
贾谊是汉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其文学成就主要在辞赋和政论散文方面。其赋今存5篇,皆骚体。代表作是《吊屈原赋》和《鵩鸟赋》。
贾谊的论说散文以《过秦论》最著名,最富文学色彩。它分上、中、下三篇,基本内容是指斥秦始皇、秦二世和子婴的过失,分析秦灭亡之因在于:“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上篇总论秦攻取天下的形势及其灭亡的原因,中篇具体剖析秦统一后政策上的错误和秦二世仍奉行高诈力错误政策,下篇指陈农民起义爆发,子婴无救亡扶倾才力。文章围绕中心论点,使用铺陈描写和对照手法,将秦自孝公以来的逐渐强大过程,特别是秦始皇时的显赫声势作了极力铺张和渲染,然后笔锋陡转,极写陈涉领导的义军力量之小,而响应者之多,终于推翻秦朝。文中又多设伏笔和照应,多用排比、对偶和比喻,逻辑严密,结构严谨,雄辩滔滔,感情充沛,气势磅礴,文辞富丽,既有纵横家的余风,又有汉代散文句式趋向骈偶的文辞之美的新特点。此文对后世论说文影响甚为巨大。鲁迅誉之为“西汉鸿文”。
此外,贾谊的《陈政事疏》和《论积贮疏》也是两篇极为优秀的论说散文,言辞激切,感情充沛,颇为感人。《陈政事疏》又名《治安策》,被誉为“万言书之祖”。
贾谊之外,晁错的《论贵贮疏》、邹阳和枚乘的两篇《上书谏吴王》,也是汉初论说文中历来为人传诵的名篇。
三、王充
王充(27年——101年?),字仲任,会稽上虞(今浙江上虞)人。出身细族孤门。家境贫寒。曾受业太学,师班彪,博通众流百家之学。作过下层官吏,晚年家居著书。所著《论衡》八十五篇,今存。全书融贯百家之说,充满唯物思想,以“疾虚妄”和“征实”为指归,对包括孔子在内的古圣先贤之说、神话传说,以及汉代流行的天人感应、灾异祥瑞、河洛伪书、谶讳迷信、经文学风、俗儒人格等都进行了激烈批判。其中值得特别注意的是他的文学批评。由疾虚征实精神出发,王充对当时以辞赋为主的文学“华而不实,伪而不真”的文风作了尖锐批判,这在《艺增》、《超奇》、《佚文》、《案书》、《对作》等篇中均有表露。他论文,首重文章的社会教化作用,要求文人要负起“劝善惩恶”、“匡济薄俗”的任务,不能只为“调墨弄笔”、“美丽之观”(《佚文》)。由此出发,他主张文章形式要服从于内容,与内容相统一。因而,他反对文章“辞出溢其真,称美过其善,进恶没其罪”(《艺增》),但他并不反对必要
30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案(6)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