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案(3)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18-12-04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或QQ: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诗》大师是燕人韩婴,《齐诗》大师是齐人辕固,《毛诗》大师是战国时鲁人毛亨和赵人毛苌。《毛诗》自东汉以来最为盛行,马融为《毛诗》作传,卫宏作序解说每篇诗旨,郑玄作《笺》,唐孔颖达作《正义》,这就是现在通行的《诗经》。齐、鲁、韩三家诗分别亡于三国、西晋和宋代。

二、《诗经》的思想内容

《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真实地反映了殷周时代的社会风貌。 《诗经》三百篇的思想内容大致分类及代表作品是:

(一)反映劳动和生产的诗篇。这方面的代表作品有《周南》中的《芣苡》,表现了一群劳动妇女边采芣苡,边唱山歌的生动情景,反映了劳动人民热爱劳动,积极创造物质财富的欢快情绪;《葛覃》记叙了女奴们给贵族家割葛、煮葛、织布等劳动情形,反映了奴隶劳动的繁苦,《豳风·七月》按时序逐月地写出了男女奴隶们的全年农事活动,反映了西周奴隶们终年劳累和痛苦的生活。

(二)反对剥削和压迫的诗篇。例如《魏风》中的《伐檀》,写奴隶们在伐木劳动中责问和讽刺统治者的不劳而获,表达了奴隶们对奴隶主阶级的无比愤恨和反抗情绪,反映了当时尖锐的阶级矛盾;还有《硕鼠》,诗中把奴隶主比作“大老鼠”,高喊它们不要再来吃庄稼,充满了对寄生虫的蔑视与厌恶,并表示要走向没有剥削压迫的理想乐园;又如《王风·葛茧》,写一农夫被奴隶主压榨得无法过活,只好背井离乡,流浪要饭;《邶风·北风》写统治者政治残暴,百姓相携逃去,等等。

(三)反映征战、徭役和离乱的诗篇。例如《唐风·鸨羽》,写一个长年在外的服役者,遭受不得安居的痛苦,反映了徭役对农村生产和家庭生活的破坏;《小雅·何草不黄》写征夫控诉兵役不息,征人劳瘁,表达了对残忍无道的统治者的愤恨;《豳风·东山》通过一个役满归来的征人在还乡途中的复杂心情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描绘了战后农村的破败景象,揭示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反映了人民对和平安定生活的渴望;又如《秦风·无衣》,表现了战士慷慨从军,团结友爱,共同抗敌的豪迈感情,反映了人民团结御侮的爱国精神;《小雅·采薇》表现了卫国战土不辞艰苦、不怕牺牲的爱国激情,也抒发了连年战争中战土久戍思乡的凄楚心情。这首诗洋溢着爱国热情,生动感人,是我国文学爱国主义传统的先声;《君子于役》一诗,描写一个农家妇女怀念久役应归的丈夫的情景,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各种徭役给被压迫者带来家人不得团聚的痛苦。

(四)反映爱情和婚姻的诗篇。例如《周南·关雎》是《诗经·国风》的第一篇,也是全书的首篇。这篇民间情歌,描述了一个男子对一个姑娘一往深情的追求,表现了古代人民对美满的爱情生活的渴望。《邶风·静女》生动地描绘了一对青年男女的秘密约会,反映了下层社会男女之间爱情生活是比较自由而欢快的。《召南·摽有梅》写仲春欢会,姑娘向小伙子表白心迹,表达了已逾婚期的女子急于求嫁的愿望。《秦风·蒹葭》写一个小伙子在秋天.的早晨跑到芦苇塘边去遥望意中的姑娘,表现了可望而不可即的帐惘情绪。《郑风·狡童》写一个正在热恋中的小伙子忽然不跟女方讲话,引起少女的怀疑痛苦之情。再如《鄘风·柏舟》,写少女反抗母亲干涉婚姻自由的坚定意志,她勇敢地表示出“之死矢靡它”的决心。反映婚姻和家庭不幸的诗篇,如《邶风·日月》,写受虐待的妻子,辛酸地哭诉丈夫的绝情。《唐风·葛生》,写了少妇丧偶,孤苦无依中痛不欲生。

《邶风·谷风》和《卫风·氓》都是诉说“弃妇”不幸之作,揭露了春秋时代劳动妇女的苦难命运。 (五)反映社会黑暗腐朽的政治讽刺诗篇。例如《邶风·新台》,揭露了卫宣公霸占儿媳宣姜的乱伦

11

丑行;《都风·墙有茨》暴露了卫国宫中的淫乱;《秦风·黄鸟》反映的是以人殉葬的野蛮习俗。诗篇通过对殉葬者的哀悼,控诉了秦国暴君的凶残,表达了人民对统治者的愤怒与憎恨。《小弁》讥刺昏王听信谗言,斥逐贤臣。又如《大雅》中的《民劳》,揭露了统治集团的残暴、欺诈、丑恶、昏乱。对人民的忧苦深表同情;《桑柔》揭示了政治贪暴,引起士大夫忧国伤时。这类诗直接反映了当代的时政,虽然其写作目的是为了挽救王朝的覆灭,但由于其对社会问题揭露深刻,仍然有着重大的意义。

(六)古老的祭歌与颂扬祖先创业功绩的史诗。如《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五篇,片断记载了周民族从始祖后稷出世一直到武王灭纣的许多传说和历史故事,比较完整地勾勒出了周民族发祥、创业、建国的经过,是该民族的史诗。

三、《诗经》的艺术成就

(一)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诗经》里的绝大多数诗篇,是奴隶制社会的生活写照。作者们对于社会生活有着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并能通过完美的艺术形象加以表现,抒发了他们对现实生活的直接感受。譬如《七月》,以铺叙直陈的手法,展现了一幅古代农奴悲惨生活的真实图画。诗篇不仅概括地描绘了一年的全部劳动过程,而且通过鲜明的对比,深刻有力地揭露了社会的不平,表达了人民对统治阶级的愤恨。《伐檀》和《硕鼠》,表现了奴隶们在繁苦剥削压迫下的觉悟和反抗;《君子于役》、《东山》,反映战争与徭役给人民带来的痛苦;《氓》、《柏舟》,揭示爱情、婚姻的种种悲欢。这些诗歌不仅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生活,而且以惊人的艺术概括力,把握和揭示出当时社会生活中的一些本质矛盾。它们通过对现实生活的具体描述,真实而又形象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表达了广大人民的理想和愿望。

(二)赋、比、兴是《诗经》中最突出的艺术表现方法,它们同风、雅、颂被称为诗的“六义”。尤其比、兴,是古人研究《诗经》时总结出来的艺术规律。古人一般认为赋、比、兴是用,即表现方法。风、雅、颂是体,即表现的内容、体制。这里谈谈“赋、比、兴”三种艺术表现方法的艺术效果。

“赋”就是铺陈直叙事物的方法。其写法特点就在于“直”,而不加譬喻,把要表达的内容有层次地叙述出来,给人以明确而完整的印象。如《七月》,诗人按季节和物候的变化,由春至冬分类排比地记述了农奴一年的劳动过程,直诉其苦,事事铺陈,整体而全面地反映了农奴生产、生活的真实面貌。赋这种表现手法,多表现在一首诗的总体方面,它对社会生活的反映能够给人以整体感,既有深度,又有概括力。

“比”,就是比喻和比拟。它是用形象事物来打比方,使被比喻的事物生动形象,给人以真实感、形象感,增强诗的感染力量。如《卫风》中的《硕人》,连用六个比喻来描绘硕人的手、肤、领、齿、首、眉的美艳,形象地赞美了卫庄公夫人庄姜的姿容和神态,给读者以鲜明而深刻的印象。比的表现方法,抓住了事物的本质特征和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相似的特征或共同属性,以形写神,将抽象的事物诉诸形象,从而深化了主题。

“兴”,就是托物起兴。它是一种凭借自然界的事物,先起个头,然后借以联想,引出诗人内心感情的表现方法。兴句多放在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涛经》中运用兴的方法,有时起象征、联想、比拟的作用,如《周南·关雎》,以睢鸟的和鸣引起下文男女求偶的联想;《周南·桃天》开头“桃之天天,灼灼其华”两句,以盛开的艳丽桃花,象征初嫁少女容光焕发的艳美。有时起创造意境,烘托气氛的作用,如《秦风·蒹葭》开头“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两句,描绘了一幅萧疏清冷的意境,为抒发忧伤失望的心情,渲染了浓烈的气氛。有时起协调韵律的作用,如《秦风·黄鸟》开头“交交黄鸟,止于棘”两句,与下文

12

控诉殉葬制度没有什么联系,它只起个协调韵律的作用。好的起兴,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能把读者引入诗的意境之中。诗三百篇中的赋、比、兴多是结合为用的。

(三)复迭是诗三百章法上的一个显著特点。复迭又叫复沓或重章迭句,即各章的词句基本相同,中间只更换几个字,反复咏唱。它的作用在于加深印象,渲染.气氛,深化诗的主题,增强诗的音乐性和节奏感,使感情得到尽情抒发。如《伐檀》,全诗三章采用章节复沓的形式,诗中更换的字词起到了层层深入表现诗歌主题的作用:“伐檀”、“伐辐”、“伐轮”,显示了奴隶有干不完的活儿;“三百廛”、“三百亿”、“三百困”和“县疆”、“县特”、“县鹑”,揭露了奴隶主的残酷剥削;“胡取禾??兮”,表现了奴隶极大的愤怒。每章又以“素餐”、“素食”、“素飧”作结,对统治者表示出极大的讽刺。涛中运用上述手法,层层揭露,层层讽刺,再现了劳动场面,深化了主题,同时加强了控诉力量,突出了劳动者的抒情形象,也使诗的形式整齐完美,便于歌唱和记忆。

(四)四言为主的句式和丰富、生动、形象的语言。《诗经》中的基本句式,是四言一句,但也有不少诗句突破四言定格,在四言中又杂以二、三、五、六、七、八言句,在整齐中显示出参差错落之美。

《诗经》是诗歌的语言宝库,词汇丰富多彩,用词生动准确。《诗经》中还大量地运用了双声字、迭韵字和重迭字,这不但丰富了语汇,而且写景状物,拟形传声,使诗歌更富于形象美和音韵美。

四、《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有崇高的地位,它是我国文学的光辉起点,它以丰富的思想内容、崇高的审美情趣与精湛的艺术手法,一直哺育着我国历代文学创作的发展。它的影响是十分巨大而深远的。、

《诗经》开创了我国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它的“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创作原则,启迪了历代诗人,都以关心国家命运和人民疾苦,作为诗歌创作的庄严使命。伟大的诗人屈原、李白、杜甫、白居易都以风、雅、比、兴为标准,真实而深刻地反映现实,表达人民的思想感情,正是继承和发扬了《诗经》的优良传统。

《诗经》的艺术表现手法,为后世诗人的创作,提供了成功的艺术借鉴。《诗经》中运用的比、兴手法,为历代诗歌创作所沿用;《诗经》的章法句式,韵律语言,都成了后世文入学习运用的楷模。

《诗经》确立了民间文学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诗经》中的民歌,为后世诗人学习民间文学创作开辟了广阔的道路。向民间文学学习,从而发展中国文学事业,这是中国文学发展历史的优良传统。

第三章 楚 辞

课程名称:古代文学 本课内容:楚辞

授课对象: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 授课时间:10课时

一、教学目的

1、了解《楚辞》产生的背景和大致创作情形; 2、了解屈原的生平和创作概况; 3、掌握《离骚》、《九章》、《九歌》等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4、掌握宋玉等楚辞作家的创作成就。

13

二、教学意义

《楚辞》是先秦时期在楚地兴起的一种诗歌体式,带有极其鲜明的地方特色。其作家以伟大爱国诗人屈原为代表,作品风格瑰丽奇绝,情感深沉,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

三、教学重点

1、屈原的主要作品《离骚》、《九歌》、《九章》的内容和艺术成就; 2、屈原在文学史上的深远影响;

四、教学难点

1、对《离骚》等作品内容主旨的理解; 2、楚辞的艺术特色。

五、教学方式

以电子课件为主,进行课堂讲授。

六、讲授过程(内容、方法、步骤)

一、《楚辞》的产生与编集

(一)《楚辞》是战国时代在楚国出现的以屈原作品为代表的一种新体诗。

(二)《楚辞》标志着先秦诗歌发展的一个新高峰。它突破了《诗经》四言为主的旬式,以六字句和五字句为基本句式,大大提高了诗歌的表现力。它具有浓厚的地方特点和神话色彩,想象丰富,辞采绚烂,音节和谐,充满积极浪漫主义精神。

(三)《楚辞》是中原文化和楚国文化相融合的产物。它的产生和成熟,经历了长时间的发展过程。一方面,楚国有自己的文化传统,又接受了中原文化的影响,这种南北文化的交流,为楚辞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楚国的现实,屈原在政治上的遭遇,他的非凡的文学才能,并重视向民歌学习,便使他能够创造出“骚体诗”。特别是楚国的民歌直接孕育了《楚辞》。另外,楚地特有的民间习俗《楚辞》的产生有直接影响。这一带民间巫风很盛,祭祀时则歌舞以娱神,所以很早就流传着有别于中原地区的楚声,也蕴藏着许多生动优美的神话传说和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这些因素都为《楚辞》的产生提供了丰富的养料。总之,楚辞是在楚民歌基础上,不断地经过加工修改,到战国时代屈原时,作为一种新体诗,正式由文人创作定型。

(四)《楚辞》编集成书的确切年代已无从考证。今天所见到的最早集本,是东汉王逸的《楚辞章句》。据王逸《楚辞章句·离骚后叙》说,西汉末期刘向将屈原、宋玉的作品及汉代贾谊、淮南小山、庄忌、东方朔、王褒等人仿效屈、宋的作品,又加入自己拟作的一篇,合为一集,定名为《楚辞》。因此,《楚辞》这一名称,又是以屈原为首的一群作家的诗歌总集的名称。刘向辑本早巳亡佚,今所存者是王逸的《楚辞章句》,宋洪兴祖为作《补注》。

二、屈原的生平思想及创作

(一)屈原(前340——前277)名平,字原,与楚王同宗。其先祖为楚国屈、景、昭三大贵族之一。屈原二十岁左右就参与政事,曾任怀王“左徒”(职位仅次于楚国最高官职“令尹”),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颇受怀王信任。

(二)屈原的政治主张是:对内举贤授能,修明法度,改革弊政;对外主张联齐抗秦,坚持合纵联盟。这一进步主张遭到了楚贵族的反对。他们诬陷屈原居功自傲。于是屈原被怀王疏远,并先后两次被流放。第一次是在楚怀王二十五年左右,被放逐到汉北(今湖北省西北部);第二次是在顷襄王十三年左右,被

14

放至江南(今湖南一带)。当时屈原已年近五十,流亡生活长达九年。他曾长期生活在穷乡僻壤、深山大泽之中。就是在这个时期,在这样的逆境里,屈原创作了《离骚》、《九章》、《九歌》、《天问》等不朽诗篇,抒发了对昏庸楚王的怨愤,对祸国殃民的群小的憎恨,以及对祖国、人民忠贞不变的热烈激情。公元前277年,秦将白起攻破楚国郢都,屈原痛感国家的败亡,而自己又无力挽救,悲愤地自沉于汩罗江,以身殉国。

(三)屈原的作品,据《汉书·艺文志》载25篇。王逸《楚辞章句》中的篇目是:《离骚》一篇,《九歌》十一篇,《天问》一篇,《九章》九篇,《远游》、《卜居》、《渔父》各一篇,恰是二十五篇。但《史记》中还有《招魂》,而不把《渔父》算作屈原作品。《招魂》从内容来看,应是屈原所作;《渔父》一篇,疑为后人拟作。

三、《离骚》

《离骚》是一首宏伟壮丽的政治抒情诗,在中国文学史上有崇高的地位。这首长诗作于屈原放逐江南之时,是诗人充满爱国激情的抒忧发愤之作。在长诗中,诗人发表了他的美政思想,表白了他热爱祖国、关心人民的思想感情,叙述了他在国家危难关头的焦急与义愤,表现出他坚持节操、反对奸邪的九死不悔的斗争精神,反映了楚国政治的黑暗,广大人民的疾苦,以及诗人为国为民不懈奋斗的平生,也说明国家命运与个人休戚相关。长诗思想境界高超,文采华美,想象丰富,感情浓烈。

(一)《离骚》三部分的层次及大意

第一部分,抒写诗人的身世、抱负、政治遭遇中的痛苦心情和坚持理想的斗争决心。这部分又可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开头至“来吾导夫先路”,自叙世系、生辰、名字、品性、修养、抱负和先天的“内美”、进取的自修,表达了忠君报国的政治态度。

第二层,“昔三后之纯粹兮”至“愿依彭咸之遗则”,引古鉴今,感叹不已;揭露党人的丑态,表明自己的高尚心迹。

第三层,“长太息以掩涕兮”至“固前圣之所厚“,叹息朝政腐败、怀王昏昧,斥责群小嫉贤妒能,表明自己决不妥协,不改变志向。

第四层,“悔相道之不察兮”至“岂余心之可惩”,叙述自己在极端苦闷中的矛盾心情,表示宁死也不改变初志。

第二部分,写诗人驰骋幻想,探求实现美政理想的道路。这部分又分两个层次:

第一层,“女耍之婵嫒兮”至“露余襟之浪浪”,假设女婴劝告,向重华陈词,重申忠忱,以古讽今,愤世伤时。

第二层,“跪敷衽以陈词兮”至“余焉能忍与此终古”,写自己既得中正之道,便上下求索;到了天门,欲见天帝而不得,再求女而无所待。

第三部分,也是诗人幻想中的追求。这部分也分两层:

第一层,“索菱茅以篷簟兮”至“周流观乎上下”,借灵氛和巫咸的劝告,提出远离楚国的设想,进—·步揭露腐朽,表现了诗人坚持理想的顽强精神。

第二层,“灵氛既告余以吉占兮”至未了,写诗人决定离开楚国,去寻找明主贤君,而又不忍离去的矛盾心情。

“乱辞”概括了全篇要旨。长诗在一片悲剧气氛中终篇。

15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案(3)在线全文阅读。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案(3).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本文链接:https://www.77cn.com.cn/wenku/zonghe/337984.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08-2022 免费范文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 邮箱:tiandhx2@hotmail.com
苏ICP备16052595号-18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