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案(2)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18-12-04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或QQ: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燕,是商族的图腾。这句歌辞在如醉如狂的图腾崇拜中,正表现了商族先民对祖先的无限依恋和向往的深情。这类歌谣对先秦诗歌的抒情表意及比兴手法的运用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4、婚恋歌谣。上古时代的最初婚恋不同于文明时代的含情脉脉,多表现出粗犷、野蛮的特点。这在《周易》爻辞所保存的较古老的短歌中有所体现。如《屯·六二》:“屯如,邅如;乘马,班如;匪寇,婚媾。”这是写野蛮抢夺婚的诗,反映了上古确实存在过的抢夺婚习俗。另外如《咸》卦卦爻辞,是记录一对夫妇新婚之夜生活的诗,洋溢着一片自然的生命热情和冲动。到了氏族社会末期及私有制时代,作为两性之间稳定持久的爱情应时而生。上古婚恋歌谣中对此也有所反映,最有名的是被誉为我国文学史上最古老情歌的《候人歌》。它只有“候人兮猗”四字。传说大禹治水,娶涂山氏女为妻。接着他省视南方,女久盼未归,便唱出了这支歌。诗的前两个字是实词,后面两个字是感叹词,强烈表现出涂山氏女悠远缠绵的思念和焦灼急切的心情,表达明朗、真挚,没有丝毫的矫饰。与《候人歌》不同,上古歌谣也有表现婉转含蓄、微妙情趣的情歌,如《周易·归妹·上六》:“女承筐,无实;士刲羊,无血。”这首诗虽仅十字,但它却是一首美丽的牧场情歌。小伙子拿着刀杀羊,却不见血;姑娘承筐而装,篮子却是空的。时人唱出这支戏谑性的短歌,来打趣两人因情有所钟而心不在焉的情景。短诗没有言语表白和信物暗示,但把两人无言相契的爱情表现得含蓄有致,生动有趣。

5、战争歌谣。战争是上古社会各部族生存和扩大领土的第一手段,其时的歌谣也记录了当时战争的各种情况。如《周易·中孚·六二》:“得敌。或鼓,或罢,或泣,或歌。”诗是写战争结束胜利归来情景的。有的仍擂鼓示勇,有的在坐卧休息,有的因失去亲人而伤痛哭泣,有的在引吭高歌。短短十字,音节顿挫地写出了一个动人的场面。再如《周易·同人》爻辞经整理后为:“同人于门,同人于宗。伏戎于莽,升其高陵,三岁不兴。乘其墉,弗克敌。同人先号咷而后笑。同人于郊。”此诗记录了一次完整的战斗过程。战前兴兵,拜祭宗庙;战斗中,先伏后攻,先失利而后得胜;凯旋归来后在郊外庆祝胜利。由这些绘声绘色的描摹中,令人仿佛听到了古老的杀伐声,看到了上古战争的礼仪、部族成员奋勇作战的身影及失败的悲哀和胜利的欢欣。

(二)上古歌谣的艺术特征

1.它是集体性、综合性的艺术形式。上古歌谣绝大部分是与上古音乐、舞蹈在劳动中三位一体同时出现的。《吕氏春秋·古乐》记载了葛天氏之民的乐舞情形:“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持牛尾,投足以歌八阕。”“三人”说明是集体演唱,“牛尾”是以猎物为道具,“投足”是小步为节拍的舞姿,“八阕”是八支原始歌曲名。八阕的唱辞已亡,但从曲名看,与原始宗教、图腾崇拜和生产劳动有关。多人挥牛尾投足而歌的情形,形象说明了上古歌谣多具综合性艺术形式。

2.再现生活的直接性。上古歌谣源于生活,又直接表现生活。它对生活的再现是直接的,即兴的,生活是什么就是什么,纯任自然,坦白直率。这与《诗经》选择典型的生活现象和富于特征的细节展现现实和抒发情感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虽有所不同,但它明显是《诗经》现实主义精神的源头。

3.语言简朴、节奏流畅。我国上古歌谣语言都极为简朴,大都是二言、三言或四言,复杂一点的句子很少见。这首先是因为当时生产、艺术落后,劳动动作简单,劳动节奏短促、鲜明、整齐,因而与之相伴的诗歌也就自然简短。其次与先民的思想能力和语言水平较低有关。简单的思维表现为简单的语言,发为诗歌,自然也简短质朴。再次是当时艺术表现手法不成熟,单一的叙述手法,没有雕琢,没有夸饰,质朴

6

无华。上古时歌谣虽然简朴,但并不平淡寡味,我们读上文所举的短歌,总感到它们的语言极为精练生动,节奏韵律畅快流动,朗朗爽口。

4.以赋为主的表现手法。汉代文人曾把《诗经》的艺术表现手法概括为“赋、比、兴”三种。三种之中,上古歌谣最常用的是赋的艺术表现手法,“比兴”极其少见。这是因为“比兴”的形成有一个历史和艺术的长期积累过程,而赋是一种即兴式的直接铺陈事物的艺术方法,不需要这个过程,因而它成为我国上古歌谣的基本表现手法。如《弹歌》用赋法叙述整个过程,《候人歌》直陈涂山氏女候禹不归的焦灼、惆怅之情。不过,在上古歌谣中的直陈中也包含着描写成分,随着直陈中描写成分的增加,有些客观描写便积演成“有意味的形式”,从而具有了艺术意象的“比兴”意义。如《周易·明夷·初九》以“明夷于飞,垂其翼”起兴,来比喻君子在旅途多日无食,这已和《诗经》里的比兴基本相同。可见,上古歌谣的“赋”的手法,也是后世诗歌创作中比兴等艺术手法的基础与源头。

二、神话

神话是上古先民通过幻想以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所作的形象描述和解释,用虚幻的想象表现了先民们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强烈愿望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它的产生,首先与远古时代生产力和认识水平低下有关。先民们对各种自然现象、世界和社会文化生活的起源及变化,无法作出科学的解释,只能借助想象和幻想把自然力和客观世界拟人化。其次,与上古先民解释自然、抗争自然和提高自身能力的强烈渴望有关。这种渴望,促使先民们对自然和社会的种种现象及问题进行思考,并力图对它们作出自己的解释与描述。再次,与先民们的原始宇宙观和原始思维有关。原始先民相信万物有灵,相信有超自然的主宰,相信灵魂和神灵的存在,他们崇拜图腾、信仰巫术、崇拜自然崇拜、祖先,与此相联系,原始思维也以万物有灵为核心内容,以人与自然互渗为原则,以直观感性、充满情感和富于想象力为特点。因而在神话中,一切自然现象和某些社会存在都被看成是有生命的,赋予以人的特点和超自然的能力。

(一 )神话的保存、分类和基本内容

我国神话具有多族多源的特点。一般所说的神话主要指唐宋以前汉族经籍所记载的古代神话。这些典籍主要有《诗经》、《庄子》、《韩非子》、《山海经》、《楚辞》、《吕氏春秋》、《淮南子》、《风俗通义》、《三五历记》、《列子》等。其中,以《山海经》、《楚辞》和《淮南子》保存的神话较多,尤以《山海经》最多,而且接近上古神话的原貌。我国神话原本应是很丰富的,可惜由于我国文字繁难,记录不便;由于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崇尚实用,罢黜玄想,不语怪力乱神和远古的荒唐之说;由于神话演变过程中的历史化、文学化和宗教化等因素,没有得到完整系统的记录和保存,只剩下零碎的很少一部分。

我国现存神话,按表现内容可分以下几类:

1、开辟神话。这类神话是探索天地创始、万物生成和人类起源奥秘的,最有代表性的是盘古、女娲神话。盘古是南方神话的开辟神,女娲则是北方神话的开辟神。盘古神话起源甚古,但记录较晚,现知最先记录此神话的是三国人徐整,他在《三五历记》中记载了盘古开辟天地和化生万物的神话。这则神话表现了南方上古先民对天地开辟的认识,其天地创生前混沌宇宙观,是原始思维混沌性、象征性、神秘性和重直觉、感悟性的体现,对我国后世的浑天说有着直接影响。

7

女娲神话也是我国最古老的创世神话之一。最早记载它的是《淮南子·览冥训》。女娲挽救了一个即将毁灭的世界,是宇宙和人类的再造神。不仅如此,她还是人类的始祖,《风俗通义》载有女娲抟土造人的神话,表现了北方先民对人类物质起源的朴素认识,至于其中富贵贫贱的观念,则是阶级社会等级分化后的产物,是后起的。女娲因造人有功,所以后世被尊为高禖神,专主人间男女婚姻。这一神话,将人与万物同源合体,共生交感,彼此相融,物我不分,朴素地认识到了世界的物质性。女娲形象,又反映了母系氏族社会中女性的地位及影响,也显示了人类敢于与天地奋斗的伟大气魄和创造世界的伟大力量,表达了先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2、自然神话。在我国上古神话中,自然神话是最先产生的一类神话,多以风、雷、鸟、兽、草、木为描述对象,反映了先民敬畏和征服自然的心态。这些神话在流传中被先民予以充分的人格化,如“雷神”、“海神”、“水伯”等。其中,最有名的是精卫填海和夸父逐日。前者见《山海经·北山经》,它是讲溺死东海的炎帝之女“女娃”变成的“精卫”,为了征服海洋对人们生存所构成的威胁,以其娇小之躯要衔西山木石填平大海,充分表现了远古人民英勇顽强地与大自然作斗争的决心。后者见于《山海经·海外北经》,它是讲动物神夸父“与日逐走”、“道渴而死”、杖化邓林的故事的,形象表现了夸父无私无畏的悲壮精神和初民企图认识、征服太阳的强烈愿望。

3、英雄神话。英雄神话表现了先民主体意识的初步觉醒,它们朦胧意识到了人是世界的中心、宇宙的主人。其主角是半人半神或受神力支持的“英雄”。这类神话数量较多,较有名的如《鲧禹治水》和《后羿射日》。前者是以上古先民与洪水搏斗的现实为基础创作的。鲧在洪水滔天时,挺身而出,救民于洪水之中,因“不待帝命”窃息壤以堵塞洪水,而被杀于羽郊,但他壮志未酬,死不瞑目,又破腹生禹,继续他未竟的事业。禹总结经验,以疏导的方式治水,在黄龙、玄龟等帮助下,经过13年栉风沐雨的艰苦奋战,终获成功。它歌颂了治水英雄鲧禹父子,反映了先民征服自然的伟大胸怀,及对自然规律的新认识,表现了他们的勤劳、勇敢与智慧。后者是人类征服旱灾的颂歌。具有神性的羿是位射箭能手,在虫兽和十日严重侵害人类生活时,他奉命而出,连除七害,战胜了旱灾,充分显示了先民与自然斗争的信心和力量。神话中的“十日并出”,实既“假日”或“幻日”现象;“弓箭”,是新石器时代的一项重要发明,对先民战胜自然的威胁起了很大作用。先民通过神话塑造了善射之羿的形象,将征服自然的愿望在幻想中得到实现。

4、传奇神话。这类神话主要是关于异域奇国、怪人神物的神话,反映了初民企图突破自然条件的限制,改造自身生活环境的愿望和理想,形象奇特,富于奇趣,具有超现实性、超自然性。此类神话,数量较多,涉及面广,较多载于《山海经》中,如《大荒南经》中“人面、鸟喙、有翼,食海中鱼,杖翼而行”的“驩头”,《海外西经》中“一臂三目”、“能为飞车”的“奇肱民”,《海外北经》中的吐丝女,《海外南经》中的羽民国、长臂国、厌火国等。

(二)上古神话的基本特色

我国上古神话有着自己鲜明的思想和艺术特色。 在思想内容方面,其特色主要表现在:

第一,具有较强的现实性。我国上古神话是原始先民现实生活的反映,从中随处可见当时先民为生存而从事劳动创造的情况。神话中的著名英雄和大神,大都是杰出的劳动者和创造者,如盘古开天辟地,女

8

娲炼石补天,后稷教民稼穑等皆属此类。从神话中,还随处可以看到先民同大自然斗争的具体情形,如鲧、禹、后羿等英雄面对自然灾害的侵袭威胁,他们与之顽强搏斗,并取得了重大胜利。神话里,还可以看到当时社会斗争的真实面貌,如黄帝与蚩尤之战,反映了部族间的斗争;刑天与帝争神,反映了部族内部的冲突。

第二,将人神化,重视人的力量和人的社会性,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及民族性格。我国上古神话,无论是对世界的形成、人类的起源的“真”的探索,对勤劳、勇敢、正义、善良的善的礼赞,还是对崇高、粗犷、神奇、悲壮的美的歌颂,都是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先民重视人类自身的思想、情感和性格,表现了他们对真理的不懈追求和对理想的热烈的憧憬,表现了他们立足现实人生、自强不息、坚韧顽强的斗争精神和奋发昂扬的乐观精神。鲧被杀了,还破腹生禹,继承其未竟的治水大业;夸父死后,手杖竟化作邓林,继续造福苍生;女娃淹死在东海,冤魂却变作一只精卫鸟,誓志填海。这诸多死而不已、奋斗不息的神话形象,正是中华民族精神和民族性格的化身。

艺术方面的特色:

第一,表现出了为人生、以人的生存为中心的原始艺术精神,展示了我们民族未来的艺术思维特征,对后世的艺术审美与创作发生了重大作用。

第二,对现实生活的描绘和表现,并不直接、具体,而是通过其幼稚幻想加工过的变态现实。他们一方面把自然力加以神话,一方面又敢于同它进行斗争。在原始生产生活的斗争实践中,他们积累了丰富经验,创造了无数神话中的英雄形象,逐渐形成了追求真理、富于理想、意志坚强、积极进取、乐观豪迈的民族性格。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神话的积极浪漫主义精神。

第三,成功运用了后世所说的幻想、想象和夸张、拟人等浪漫主义手法。先民们在万物有灵的思维基础上,常常把事物拟人化,并对对象进行奇特的想象和夸张描述。对于害人的怪物,他们总是将其描写得异常凶恶,如人形而牙长五、六尺的凿齿,牛形、赤身、人面、马足的猰貐;而对于人类有功的神或神性英雄,则将其神力予以大胆夸张,如女娲、后羿、禹、黄帝等都被描写得气魄宏大、威力无边。其他如共工怒触不周山(《淮南子·天文训》)、巨鳌戴山(《列子·汤问》)及《山海经》里种种殊方异物、奇人怪事的神话,都具有此艺术特点。

第四,体现了悲剧美与崇高美的统一。我国一些主要的著名神话,其主人公大都是悲剧角色,具有浓烈的悲剧色彩。但这些神话故事,又不是一悲到底,它们一方面写了自然力的强大和英雄的悲惨死亡,另一方面又写了先民控制自然的信心、力量及幻想中的最后胜利,以及为此所表现出的自我牺牲精神。比如鲧禹治水、精卫填海、夸父逐日等故事,都不同程度地体现了先民的悲剧命运和崇高情怀。他们的牺牲是悲剧,但他们牺牲是出于崇高的目的,这就使故事悲而不哀,悲而能壮,引起人们对牺牲者的崇敬,同时展示出光明和希望。因而,这类神话既富于悲剧情怀,又充满乐观向上的精神。

第二章 诗 经

课程名称:古代文学 本课内容:《诗经》

授课对象: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 授课时间:10课时

9

一、教学目的

1、了解《诗经》的背景;

2、掌握《诗经》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3、了解《诗经》对后世文学发展的影响。

二、教学意义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包含着极为丰富的思想内容,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对后世文学文化的发展也有极大的影响。

三、教学重点

1、《诗经》包括的内容题材类型及其代表性作品。 2、《诗经》多种多样的艺术表现手法。

四、教学难点

1、《诗经》中各种祭祀诗及其与当时文化背景之间的关系; 2、《诗经》中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的理解。

五、教学方式

以电子课件为主,进行课堂讲授。

六、讲授过程(内容、方法、步骤)

一、《诗经》的编集、应用和流传

(一)《诗经》的名称。《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这些诗歌在先秦时代通称为“诗”,或举其整数,称“诗三百”、“三百篇”,到了西汉初年,被奉为经典,称作《诗经》。这个名称沿用至今。

(二)《诗经》的编集。《诗经》中的诗歌编订成书,过去说法很多,主要说法有三种:一是采诗说,二是献诗说,三是删诗说。大多是后人推论,并无充分的周秦古籍记载。今天的通行说法,《诗经》的最初编集者,可能是周王朝的乐官太师,是他们进行搜集、整理、加工、配乐而成为“诗三百”的。

《诗经》中的诗篇,分《风》、《雅》、《颂》三大类。《风》也称为《国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风、庸6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共一百六十篇。《雅》分《大雅》、《小雅》两部分。《大雅》三十一篇,《小雅》七十四篇,共一百零五篇。《颂》中包括《周颂》、《鲁颂》、《商颂》,合称三颂。《周颂》三十一篇,《鲁颂》四篇,《商颂》五篇,共四十篇。

风、雅、颂,是《诗经》按乐调的分类。“国”犹“方”,指地域。“风”是乐调。“国风”就是地方的乐歌。“雅”字通“夏”,周人当时称王畿为夏,所以《雅》实际是产生于西周王畿的乐歌。“颂”与“容”古字通用,即“形容”,颂诗就是宗庙祭祀或举行重大典礼时的歌舞辞。

就产生的时代来说,一般认为:《周颂》全部和《大雅》的大部分是西周初年的作品;《大雅》的小部分和《小雅》的大部分是西周末年的作品;《国风》的大部分和《鲁颂》、《商颂》的全部则是周平王东迁以后的作品。

(三)《诗经》的应用和流传。《诗经》在春秋时代社会生活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和流传。首先是贵族阶层很重视学诗。学诗可以丰富学识,可以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借以喻志或讽谏。其次是“诗三百”被用作教科书,为儒,墨等学派授徒讲习。孔子更把学诗当作从政、立身,立言的一门学识。《墨子》、《庄子》、《苟子》著作中也都多处引诗。这说明,到战国时代,“诗三百”已经在社会上广为传习了。

《诗经》遭秦火焚毁之后,到了汉代又得流传。传《诗》者先后有四家。《鲁诗》大师是鲁人申培,《韩

10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案(2)在线全文阅读。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案(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本文链接:https://www.77cn.com.cn/wenku/zonghe/337984.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08-2022 免费范文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 邮箱:tiandhx2@hotmail.com
苏ICP备16052595号-18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