者的君主、卿相、士人、下吏的生动事迹,反映了战国时代民本思想的发展。
(三)《战国策》的文学成就
1、能以人物性格发展为中心,组织情节,安排结构,写出人物的系列完整的生动事迹,如《齐策·齐人有冯谖者》;或以事件为中心,穿插人物,发展情节,在完整的事件发展叙述中,写出人物的形象和性格,如《燕策·燕太子丹质于秦亡归》。
2、长于叙事,长于细腻描写,长于人物性格刻画。《战国策》善于选取典型的人物事件用绚丽的词藻作精细的描绘。在人物刻画上,许多篇章笔调灵活,手法多样,刻镂细腻,结构完整,情节曲折。全书四百九十七章,所写人物多达六百余名,其中秦昭王、赵威后、苏秦、张仪、冯谖、荆柯等近百名人物形象刻画得活跃生动,风姿各异。例如《秦策·苏秦始将连横》写苏秦谋求功名利禄的经过,集中而鲜明地刻画了苏秦的形象。苏秦先以连横说秦,使出了揣摩、迎合、雄辩和激将的手法,放言高诵,以耸人听闻的言辞煽动秦惠王“非兵不可”,用武力征服六国。但因惠王刚车裂商鞅,疾恶辩士,不为“连横”之策所动。苏秦游说失败,作者细腻而夸饰地描绘了苏秦的肖像和心理:“(苏秦)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弊,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羸滕履跻,负书担橐,形容枯槁,面目犁黑,状有愧色”。他潦倒归家后,妻不以为夫,嫂不以为叔,父母不以为子,炎凉的世态更加刺激他以“引锥刺股”的坚忍精神去追求富贵显达,终于身佩六国相印,衣锦还乡。这时,作者是这样来描写家人的反映和苏秦的感叹的:
父母闻之,清官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妻侧目而视,倾耳而听;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苏秦曰:“嫂何前倨而后卑也?”嫂曰:“以季子位尊而多金。”苏秦曰:“嗟呼!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盖可忽乎哉?”
作者以对比手法从家人对苏秦潦倒落魄到发迹显贵的“前倨后卑”态度的鲜明变化上,写尽了当时人情世态的丑恶,揭露了金钱富贵对人的灵魂的腐蚀。苏秦纵横家的形象,从当时炎凉的世态和人与人之间复杂的矛盾对立关系中,从场面的紧凑描写中,生动地突现出来。同时,作者还运用直接的心理描写来展示苏秦独有的精神世界。文章中写了三段苏秦发自内心的、具有真情实感的独白,暴露了世态的炎凉和苏秦利欲熏心的内心世界,显示出人物鲜明的个性。使我们感到炎凉社会的特定环境形成了苏秦的丑恶性格,是十分合乎情理的。
从《苏秦始将连横》一文对苏秦形象的刻画上可以看出,既对人物的肖像、风貌进行传神写态,又能通过人情世态的对比和典型化的内心独白来深刻揭示社会及人物心灵的本质特征,这比起《左传》和《国语》的人物描写技巧又有所发展。
3、语言富艳华彩,词藻凝重。
从文辞看,《战国策》和《左传》也有不同。《左传》是史家之笔,讲究婉约严谨,准确信实。烛之武的说辞体现了这个特点。而《战国策》是表现纵横捭闽的策士之辞,“其辞敷张而扬厉,变其本而加恢奇”(章学诚《文史通义·诗教上》)。它文笔生动,纵横驰骋,富于变化,讲究辞采和气势,叙事状物声调铿锵,酬畅淋漓,在语言上有多方面的成就,比喻、排比、对偶、夸张等修辞手法运用得又多又好,又善用寓言故事来说明事理,形象性很强。《苏秦始将连横》一文中苏秦游说秦惠王的两段说辞就很有代表性。如第一段说辞:
21
大王之国,西有巴、蜀、汉中之利,北有胡貉、代马之用,南有巫山、黔中之限,东有
觳、函之固。田肥美,民殷画、战车万乘,奋击百万,沃野千里,蓄积饶多,地势形便,此所谓天府,天下之雄国也。以大王之贤,士民之众,车骑—之用,兵法之教,可以并诸侯,吞天下,称帝而治。
这一段,对句、排句迭出,大肆铺叙夸张秦国的地势、物势、政势、军势,民势,句式整饬中富有变化,声调铿锵和谐,词锋雄辩犀利,造成了夺人的气势,具有强烈的鼓动性。这比起烛之武的说辞,在语言表达技巧上又有了新的发展。
第五章 先秦诸子散文
课程名称:古代文学
本课内容:先秦诸子散文
授课对象: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 授课时间:12课时
一、教学目的
1、了解先秦诸子散文的背景和发展概况; 2、掌握《论语》、《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的主要思想和艺术特点。
二、教学意义
先秦诸子散文是先秦时期的思想家们表达其思想的文字载体,除了其思想主旨外,在文学艺术表现方面也取得了很高成就,带有很强的个性色彩,对后世散文发展的影响很大。
三、教学重点
1、先秦诸子散文的阶段发展; 2、《论语》的艺术特点; 3、《孟子》的艺术成就; 4、《庄子》的主要思想和艺术成就; 5、《荀子》的写作特点。
四、教学难点
1、《孟子》散文的论辩性特点的理解和掌握; 2、《庄子》散文独特艺术魅力的掌握。
五、教学方式
以电子课件为主,进行课堂讲授。
六、讲授过程(内容、方法、步骤)
一、诸子散文的产生和发展
(一)诸子散文是适应春秋战国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产生、因其应用功能而发展的。春秋战国是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大变动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引起了思想的大解放,出现了“士”的阶层。他们代表着不同的阶级和阶层的利益,为诸侯贵族在政治外交方面设计献谋,奔走游说;或者聚徒讲学,著书立说,提出自己不同的政治主张和治国方案。他们互相辩驳,争论不休,形成了中国历史上处士横议、渚子蜂起、百家争鸣的,局面,使这个时代的思想文化空前繁荣昌盛。诸子散文较之前代的散文,有了飞跃的发展。
22
(二)诸子散文发展的标志与时代特色:
1、在思想内容上,诸子散文思想活跃,畅所欲言,对现实的认识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 2、在文风上,诸子散文各自有独特的个性和风格。 3、在语言上,诸子散文都十分讲究文彩和修辞。 4、在文体发展上,诸子散文已确定了论说文的体制。 二、《论语》、《孟子》 (一)《论语》
孔子(前551——前479)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学说的核心是“仁”和“礼”。在教育事业中“有教无类”,“诲人不倦”,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教育家。《论语》一书即是孔门后学记录孔子及其门人们言语行事的语录体著作,全书二十章,成书最早约在春秋战国之际,编集者已难考订。
《论语》的文学性表现在:
1、善于通过人物言行的具体描绘,或记述一些生活场景和事件,或设置一定的故事情节,来揭示事理,从中也反映出说话人的思想性格及风貌。例如《先进篇》中《子路曾哲冉有公西华侍坐》章,就是典型刻划人物的一个精彩的短篇。
2、记录了一些小故事,如《微子篇》中的《楚狂接舆》章、《子路从而后》章、《长沮、桀溺耦而耕》章等,这些故事叙事的成分较多,设置了简单的情节,刻画出了人物的思想性格。
3、言简意赅,朴素生动,富有哲理和感情色彩,形成一种平易雅正、隽永含蓄的语言风格。 4、文辞多格言警句。这些格言警句,高度概括了人们在生活中积累的宝贵经验,或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规律,显得文约义丰,蕴含深邃,发人深省。
(二)《孟子》
《孟子》尽记载孟子与其弟子们的活动租言论的一部语录体著作。全书七篇,二百六十一章。 孟子在“性善”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施行“王道”和“仁政”的主张,这是他政治思想的核心。同时,孟子还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认为“得乎丘民而为天子”,主张“保民而王”。
《孟子》的艺术特色:
1、《孟子》文章雄辩,充满论战性质,表现出高度的论辩技巧。作者能根据不同对象,掌握对方心理,善设机巧,层层紧逼,步步追问,表现出一种无可抗拒的气势。《梁惠王上》“齐桓晋文之事”章与《梁惠王下》“庄暴见孟子”两文,就是体现孟子高度的论辩技巧的代表作品。
“齐桓晋文之事”一章记述了孟子向齐宣王宣传仁政治国的谈话经过。开始孟子巧妙地避谈桓文之事,利用齐王想称霸诸侯的野心来诱导他对行王道当天子的兴趣。继而提出“保民而王”的主张,强调“保民”是“王天下”的根本。然后举出齐王不忍牛之“觳觫”而以羊易牛的生动事例,肯定齐王有不忍之心是“仁术”的表现,具有保民而王的品德。孟子用一番迂回曲折又打又拉的言辞,说得齐王又高兴又惭愧,对实行仁政开始感兴趣了。接着孟子在“仁术”二字上作文章,劝勉齐王发扬恻隐之心,推恩爱民,就可以“保四海”,得天下。继而又抓住齐王求“大欲”的要害,从正反两方面,揭破“大欲”会导致兵败国亡的后果,引起齐王思想震动,不得不对“大欲”有所警惕,俯首聆听孟子的说教。孟子因势利导,抓住齐王畏惧后灾的心理,指出逢凶化吉的办法,是反本施仁,明确地告诉他这是“王天下”最好的和唯一的施政措
23
施。至此,齐王已被引入彀中,甘心承教。盂子就这样一路婉转说来,层层相因,终于打动了齐王的心弦。
“庄暴见孟子”一文是记述孟子劝说齐宣王接受与民同乐的过程。文章的论辩方法与上文类似。孟子首先向齐王发出“好乐”的诘问,以此作为论辩的引线,然后采用欲擒故纵的手法,避开观点对立的一面,以“今之乐犹古之乐”的话来鼓励安慰他,诱导齐王乐于闻教。为了完全掌握论辩的主动权,孟子不直接回答古今之乐并非对立的问题,而是采用迂回包围的战术,先虚设两三个问题反诘:“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将齐王引入彀中,不经意间如实地承认了“不若与人”“不若与众”。接着孟子层层进逼,因势利导展开了凌厉的攻势,从正反两方面举出“鼓乐”和“田猎”的具体事例,说明不“与民同乐”的危害和“与民同乐”就会得到人民的关心爱戴,道理阐述得淋漓尽致,最后水到渠成地得出结论:“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综上所述,《孟子》的论辩方法是灵活多样的:或顺应对方心理,启发诱导;或迂回包围,引人入彀;或设问反诘,步步紧逼。文章因此显得跌宕多姿,富于雄辩性和说服力。
2、《孟子》文章文采华赡,清畅流利,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很富于鼓动性如“齐桓晋文之事”章,孟子在劝说齐王推恩保民时,对齐王的“大欲”先虚设了五个生活享受方面的问题,以一组排偶句式发出连珠炮般的诘问,文辞铺张华赡,酣畅淋漓,已造成蓄势,——待齐王否认,孟子就倚势展开攻击,一针见血地揭露齐王真正的“大欲”是“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文章纵横开阖,气势很盛,如江河奔泻,辞锋锐不可挡,使齐王难以招架,就好俯首就教。
3、《孟子》文章还善于运用比喻和寓言来说明事理,形象生动,引入入胜,’增强了论辩的说服力。据近人统计,《孟子》全书使用的比喻,竟达一百五十九种之多。如《告子》上“鱼我所欲也”章,以味美而为人嗜爱的鱼和熊掌为喻体,用“舍鱼而取熊掌”作为合乎逻辑和情理的推论基础·,引出本体即文章的中心命题“舍生而取义”,文章由浅入深,并能引人入胜。《孟子》中的寓言也很精彩。“揠苗助长”、“齐人乞墙”,就是构思新奇,描写生动,寓意深刻,讽刺辛辣的寓言名篇。
三、《庄子》
《庄子》是庄子和他的后学者的哲理著作。《汉书·艺文志》著录五十二篇,现存三十三篇。全书分为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第十一。按传统看法,一般认为内篇是庄子亲笔,外、杂篇则出自其门人或后学的手笔。
庄子(约前369——前286)是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愤世嫉俗”,对现实采取一种消极逃避的态度,主张顺应自然,反对人为,否定是非的客观标准,追求绝对的精神自由。他攻击儒、墨,蔑视礼法和权贵,对社会作了某些批判和揭露。
《庄子》散文的主要艺术特色:
1、善于通过生动形象的比喻和情节性很强的寓言故事来说明抽象的哲理,把文学和哲学融为一炉,使深邃的哲理显得形象具体,充满情趣。例如《逍遥游》,为了阐明“逍遥游”(绝对自由)的思想,作者编织了大鹏乘风徙南冥、小雀翱翔于蓬蒿之间的寓言,暗示这种必须借住风力的:有所待”,并未达到逍遥的境界,为后文的“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的逍遥境界铺垫,使读者从寓言的具体形象中更易理解和接受作者的无所待思想。至于比喻,几乎通篇皆是.,蔚为奇观。寓言本身就是一个大的比喻,比喻在物质世界里没有绝对的自由。小的比喻只有一句或几句,如野马、尘埃、天之苍苍,深水负
24
大舟、杯水芥为之舟、行路聚粮、朝菌、蟪蛄,冥灵、大椿、彭祖、众人等都是比喻。这些比喻,都是要生动说明,大小之物,都是“有所待”的。如用野马、尘埃这样极纤细,轻微的东西,也必须靠生物之“以息相吹”,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大舟有待深水才能漂浮,而芥草杯水就能负载的比喻,再进一层说明万物与客观条件的依存关系。大小之物,尽管“所待”有多有少,但对外物的凭借和依赖都是相同的。这里以水比风,以大舟比大鹏,比中有比,层层深入,环环相扣,得出,“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的结论。全书运用大大小小,层出叠见的比喻,将抽象的思想形象化,显示出高超的说理艺术。
《庄子》和《孟子》都善用比喻,但两者的比喻在创作方法和效果上存在着差异。《孟子》的比喻是现实主义的,如“齐桓晋文之事”章中的“为长者折枝”、“缘木求鱼”等,《告子上》“鱼我所欲也”章中的“舍鱼而取熊掌”,都是现实生活中具体可感的事物;而《庄子》设喻的本体多是奇特怪诞的事物,有很大的举造虚拟性,取材神奇,似喻非喻,似真非真,极富浪漫主义色采。如《逍遥游》中的鲲鹏、大瓠、大椿,《应帝王》中的倏和忽等,都是一些世间并不存在的“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从运用比喻的效果看,《孟子》中的比喻贴切巧妙,主要用于说明事理,使文章引人入胜,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如以“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面不见舆薪”为喻,说明齐王“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的原因,是“不为也,非不能也”,“舍鱼而取熊掌”比喻“舍生而取义”。这些比喻都非常通俗明晓,具有雄辩的说服力。而《庄子》的比喻,固然是为阐发其深奥的哲理服务,但往往并不直接道破其旨,重在对丛集迭出的比喻作精确传神的描绘,造成一种奇幻的境界,使人心驰神往,深思方能悟其喻意。例子除上文所述《逍遥游》具有这一特色外,另如《养生主》以“桑林之舞”和“经首之会”描绘庖丁解牛时发出的声响,仿佛把我们带入了一种美妙的艺术境界,启人领悟顺应自然方能达此佳境。
2、想象丰富,构思奇特,夸张大胆,意境雄阔,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如《逍遥游》描绘了大鹏展翅九万里的雄姿和青苍辽阔的太空,展现了一个广阔壮丽的意境,显示出《庄子》奇特丰富的想象力。宏伟的想象又离不开夸张。如大到“不知其几千里”的鲲鱼,“其翼若垂天之云”的舶鸟;小到野马、尘埃、芥舟、杯水;长寿到“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的大椿,短寿到“不知晦朔”的朝菌;鹏鸟飞爷南冥是“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芥舟航行却只在堂坳的杯水中。这些大小、寿天、高低的幻想和夸张描写,把人们带到一个神奇超凡的境界,从而构成了《庄子》文章迷离悄恍、恢宏诡谲的浪漫主义风格。
3、笔法抑扬辟阖,变化万千。《庄子》之文,无不意到笔随,放得开,收到拢,欲行则行,欲止则止,笔法变化无穷,形散而神不散,真是“汪洋自恣已适己”。例如《逍遥游》,开篇即以大笔起首,塑造了一个一举千里、硕大无比的大鹏鸟形象。作者先从大鹏的来历写起,从静态极写鹏形体之大;接着从动态极写鹏气势之大。这一静一动的描写,在大海的广阔背景上,勾勒出大鹏鸟雄伟豪壮的形象。起笔叙事之后,引证《谐》之言,进一步渲染大鹏飞徙南海时“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气概更胜于前,似乎褒扬得可以,其实这是庄子的先扬后抑的座化之笔。继而就是从极大的鹏鸟和微细的野马尘埃相比,再与介乎大小之间的蜩与学鸠相比,又引出一系列“大小之辩”的比喻铺陈,并推演排列出具有不同德能的人,他们虽有现象的不同,都是“所待”于客观条件,达不到逍遥之境。反复层层申论之后,最后突然急转直下,由开放到收合,由铺垫而点题,开处似断,合处见续.使上文大小各有所待的暗示豁然开朗+尽收画
25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案(5)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