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加强以生产性实训为目的的“三个合一”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深化校内实训基地内涵建设。按照“课堂与实训点合一”的学做合一基地(完成基本技能训练)、“实训与生产合一”的校企合一基地(完成生产性综合实训)、“教学与应用技术开发合一”的教研合一基地(完成毕业综合实践)的要求,深化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硬件和软件建设,完善生产性实训项目规程设计,强化实训基地职业文化氛围。进一步完善校内实训基地功能,充分满足基本技能实训、生产性实训和毕业综合实践等环节的要求,从而推进“教、学、做”为一体的教学改革。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运行机制建设。通过运用市场机制,引入企业生产型仪器设备,努力实现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三化”,即投资主体多元化、运行机制市场化、基地功能多样化。在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学院按照“优势互补、产权明晰”的原则,积极探索以学院为主导、校企合作共建、教师和技术人员融通、教学实训和生产过程结合、设备共享的运行机制,与行业企业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同时,明确产权归属,凡属于行业企业捐赠或半捐赠设备,产权归学院所有,与行业企业共同投资的设备,按投资合同明确产权归属;在功能上,集生产、实训、技术开发与服务、技能培训与鉴定等四位于一体。促进“三个紧密结合”:通过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进一步促进“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能力培养紧密结合,教学与生产紧密结合,师生与一线技术人员紧密结合”。 (四)形成以“双师”结构为特征的高素质专兼结合教学团队 根据“校企互通、专兼结合、动态组合”的原则,通过培养、引进、聘用等途径,重点加强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和兼职教师队伍的建设,形成一支以“双师”结构为特征的高素质专兼结合教学团队。 建设总 目标及 项目分 年度建 设目标 建设“双师”素质的专职教师队伍。通过国内外访学、参与项目研发或到温州优秀民营企业学习企业运作方式等,建设一支专业素质高、技术能力强和在本行业技术领域内有较高影响力的专业带头人队伍;通过正式引进、柔性引进和与企业“共引共享”等方式,引进行业企业中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有一定行业影响力的技术骨干,同时建立专业教师轮流下企业锻炼制度,鼓励教师到企业参加顶岗实践,直接承担或参与技术开发和技术服务工作,建成一支综合素质好、教学业务能力强的“双师”素质的专职教师队伍。 组建动态组合的兼职教师队伍。通过动态组合、校企互通等形式,从温州相关行业、企业聘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专业课兼职教师;聘请具有技师以上技能等级证书、具有本行业独特专长的能工巧匠担任实训、顶岗实习指导教师;根据专业技术更新需要,及时调整兼职教师结构,使兼职教师队伍的人员更新率每年保持在20%左右,建设一支相对稳定、动态组合的兼职教师队伍。 创新人才资源的“共引共享”机制。通过人事制度创新,借助企业和社会人力资源,建立校企“共引共享”机制, 采取“企业高薪聘请+学校提供事业编制”的方式多渠道、多形式引进行业企业高层次紧缺专业人才,提升学院师资队伍整体水平。 (五)完善以创业教育为特色的职业素质教育体系 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敢为人先,特别能创业”的温州人精神引入学生素质教育中,推进创业课程体系、创业文化体系和创业实践体系建设,完善以创业教育为特色的职业素质教育体系。 加强创业系统知识教育,完善创业教育“第一课堂”。建立“师导生创”的教育模式,建设一支富有创业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导师队伍,结合温州区域经济和地域文化特点,开设创业课程,对学生开展温州人创业观教育、创业素质教育和创业实务教育。 促进校园创业文化建设,构建创业教育“第二课堂”。通过定期举办温商创业论坛、创业知识讲座、校友交流会,开通“创业教育”网络课堂和创业文化网,传承与弘扬“敢为人先,特别能创业”的温州人精神和永嘉学派“义利并举”的文化精髓;通过“厚德长技”校训主题教育,开展创意设计活动,把先进企业文化引进校园,使学生懂创业、能创业。 3
完善学生创业实践机制,开辟创业教育“第三课堂”。借助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学生创新工作室,借助校外实训基地实施创业教育。扩建大学生创业园,进一步推进大学生创业精品园区、创业商贸园区、创业草根园区的建设。设立大学生创业发展基金,建立学生创业监督机构和创业激励机制;建立创业后续支持机制,为完成孵化的学生创业企业在资格认定上提供帮助,争取政府优惠政策支持。 (六)增强以服务功能为重点的社会服务与辐射带动能力 扩大区域性职业培训规模,提高培训质量。根据区域经济发展与行业企业对人才知识与技术更新的需要,不断开发新项目,依托我院资源,组织成教学院和各系部定制、定员地对区域内行业企业开展各级各类培训业务。 构建以能力为本的职业师资培训中心。在温州市职教师资培训基地的基础上,发挥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的辐射带动作用,依托浙江省高职高专理事长单位,借助我院“三个合一”生产性实训基地,积极开展职业院校师资培训工作。 提升区域性技术开发与服务能力。密切贴近行业企业,重点打造面向温州支柱产业的轻工业、现代制造业两个技术开发与服务平台,逐步提升面向区域乃至全国的轻工业、现代制造业的辐射与引领能力。 深入开展服务行业产业的技术开发与服务。以“三个合一”的生产性实训基地为基础,通过校企合作的创新创业实践,在新产品研发、学生创业实践、企业经营等方面发挥服务与建设总 目标及 项目分 年度建 设目标 辐射作用。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新技术、新工艺,共建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为温州及周边地区的企业提供针对性强、实用性强的技术服务。 加强合作交流,构建开放式办学格局。做好与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新疆和田教育学院等职业院校的对口支援工作,并以其为平台辐射中西部其它相关院校。积极开展自主招生试点,逐步扩大跨省招生规模。积极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拓展国际交流与合作。 (七)强化以示范项目为载体的制度建设和质量监控 建立适合“工学结合”的教学管理运行体系。围绕规范日常教学行为与实践教学运作过程、完善弹性学制、全面推行双证书制、推进教学改革与专业建设、深化课程体系改革、提升教师教学与技术服务能力、倡导学生自主创业等内容,学院修订或重新制定相关政策加以规范与促进,不断提升教学管理内涵,提高服务质量。 建立适合“工学结合”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立“双师”素质教师资格认定、专业教师下企业锻炼、兼职教师管理体系,满足“工学结合”对教学团队建设提出的新要求;完善教职工工作考核、教职工奖惩条例,强化激励机制和考核机制,按照“按劳取酬、优劳优酬”、“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的原则,不断完善校内津贴分配暂行办法,建立固定工资与校内津贴双轨运行制度,实行院系(部)两级分配。 建立适合“工学结合”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立以工作预防、实时监控与及时纠偏为主线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完善教学督导体系,形成与之相配套的运行标准与管理制度,发挥教学质量监控档案的作用,提升管理的有效性与执行力。通过与企业深度合作,共同监控学生校外顶岗实习的教学质量。建立社会综合评价系统,不断改进教学与管理。 建立适合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需要的管理体系。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我院实际,建立建设项目管理实施细则、专项资金管理实施细则、建设项目绩效考核办法等系列制度,对示范性建设项目实行项目化管理,实行项目论证和设备采购招投标,对示范建设项目实行绩效考核。建立事前、事中监督制度,强化各建设项目实施过程的比对与分析,建立项目建设预警机制与责任追究制,确保建设进度与质量。 4
三、项目建设分年度目标 年度建设目标 建设项目 2008年9月 2009年9月 总体建设目标: 按照“课堂与实训点合一”的学做合一基地(完成基本技能训练)、“实训与生产合一”的校企合一基地(完成生产性综合实训)、“教学与应用技术开发合一”的教研合一基地(完成毕业综合实践)的要求,完善机械制造技术、制鞋工艺、建筑工程等3个实训基地,改扩建电气电子技术、家具设计与制造、现代商务中心等3个实训基地,带动校内其他专业实训基地建设。通过建设使我院“三个合一”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成为全国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示范基地。到2009年,全院教学仪器设备总值达1亿元,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达1.1万元;6个重点建设专业及专业群校内生产性实训的比例达80%以上;新增校外顶岗实习基地432家,毕业生中半年以上校外顶岗实习的比例达100% 建设总 目标及 项目分 年度建 设目标 建设目标: 建设目标: 1.初步建成体现“三个合一”的轻工、机械制造技术、建工、电气电子技重点建设专业及专业群 教学实验实训条件建设 1.深化“三个合一”的轻工、机械制造技术、建工、电气电子技术、家具设计与术、家具设计与制造和现代商务等6个实训基地;按照职业岗位能力培养制造和现代商务等5个实训基地建设;按照职业岗位能力培养的要求,新建6个的要求,新建25个实训室(车间、中心等),扩(改)建21个实训室(车实训室,继续完成25个实训室(车间、中心等)的建设和设备采购,使全院实间、中心等),使全院实训室总数达到125个,完成实训室(车间、中心训室总数达131个;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11,000元以上; 等)方案设计和设备采购;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9,800元以上; 2.完善和修订“实践教学质量管理办法”、“顶岗实习管理办法”等管理制度; 2.制订“实践教学质量管理办法”、“顶岗实习管理办法”等管理制度; 3.完成6个重点建设专业及专业群生产性实训项目的开发,进一步完善“生产性3.完成6个重点建设专业生产性实训项目的开发,制订“生产性实训指导实训指导书”、成绩考核标准、“学生顶岗实习手册”和“学生顶岗实习教师指书”、成绩考核标准、制订6个重点建设专业“学生顶岗实习手册”、“学导手册”等教学文件; 生顶岗实习教师指导手册”等教学文件; 4.新增校外实训基地215家,总数达到643个,以满足重点建设专业所有学生至4.新增校外实训基地217家,总数达到428个,以满足重点建设专业100%少有半年到企业顶岗实习 的学生至少有半年到企业顶岗实习 经费投入: 经费投入: 经费投入(含专业群)总额1,189.3万元,其中:中央财政投入203万元 经费投入(含专业群)总额2,961.7万元,其中中央财政投入651万元 5
年度建设目标 建设项目 2008年9月 2009年9月 总体建设目标: 根据“校企互通、专兼结合、动态组合”的原则,通过培养、引进、聘用等途径,提高全院师资队伍水平。我院6个重点建设专业及专业群共培养专业带头人20人、引进5人;培养骨干教师124人、引进18人;聘请兼职教师293人,专业教师专兼比达1:1。通过派专业教师轮流下企业锻炼、到企业参加顶岗实践、取得本专业实际工作职业资格证、行业特许资格证书或技师以上技能等级证书等方式,使“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超过80%,形成一支专业水平高、实践能力强、充分体现温州人敢为人先精神的教学团队 建设总 目标及 项目分 年度建 设目标 建设目标: 重点建设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及专业群 1.6个重点建设专业培养6名、引进专业带头人2名,建设一支专业素质高、建设目标: 技术能力强,在本行业技术领域内有较高影响力的专业带头人队伍; 1.6个重点建设专业引进专业带头人1人,继续培养各专业带头人; 2.6个重点建设专业培养34名骨干教师;采用校企“共引共享”的等方式,2.6个重点建设专业培养23名骨干教师;采用校企“共引共享”的等方式,引进引进7名骨干教师,建设一支综合素质、职业能力和教学水平高的骨干教4名骨干教师; 师队伍; 3.6个重点建设专业聘用52名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专3.6个重点建设专业聘用77名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兼比达1:1; 师,建设一支实践动手能力强、技术水平高的兼职教师队伍; 4.6个重点建设专业专业教师通过顶岗实习等,“双师”素质教师占专业教师85%4.6个重点建设专业专业教师通过顶岗实习等,“双师”素质教师占专业教以上; 师80%以上; 5.6个专业群培养专业带头人3名;骨干教师培养26名、引进2名;聘用兼职教5.6个重点建设专业群共培养11名、引进专业带头人2名;骨干教师培养师66名;专业教师通过顶岗实习等,“双师”素质教师占专业教师80%以上 41名、引进5名;聘用兼职教师98名;安排专业教师顶岗实习等,“双师”经费投入: 素质教师占专业教师75%以上 经费投入: 经费投入(含专业群)总额752万元,其中中央财政投入170万元 经费投入(含专业群)总额378万元,其中中央财政投入103万元 6
年度建设目标 建设项目 2008年9月 2009年9月 总体建设目标: 根据温州区域经济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与温州各行业协会和民营企业开展深度合作,探索和建立以行业和民营企业为依托、以互惠共赢为基础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不断创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并以温州民营企业生产活动和岗位职业能力分析为基础,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职业道德及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出发点,改革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完成6个重点专业以工作过程和岗位职业能力要求为导向的课程建设,并带动全院课程建设。到2009年,与我院开展深度合作的行业协会达12个,深度合作民营企业超过300家,形成6个体现工学结合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6个重点建设专业及专业群中,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体现工学结合的优质核心课程85门,其中,5门达到国家精品课程标准、18门达到省级精品课程标准,62门建成院级精品课程,出版特色教材70部(其中劳动部国家职业标准技术培训教材10部),并取得一批有影响的教学研究成果 建设总 目标及 项目分 年度建 设目标 建设目标: 重点建设1.广泛开展行业、企业对高技能人才需求情况的调研,各重点建设专业与建设目标: 1.在2008年建设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培养方案; 课程体系与教学内相关行业企业共同制订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探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2.修订和完善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形成具有科学性、能充分体现高技能人专业模式; 容改革 才培养特色的课程标准; 及专2.6个重点建设专业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建立突出职业能力3.全面实行“双证书”制,2009届获得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的毕业生达到96%以上,业群 培养的课程标准; 6个重点建设专业毕业生双证书率达到100%; 3.强化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2008届获得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的毕业生达到 4.6个专业重点及专业群与行业企业合作再建成45门核心课程,使总数达到8594%以上; 门;其中达到国家精品课程标准4门,达到省级精品课程标准14门,院级精品4.6个重点专业及专业群与行业企业合作建设85门专业核心课程(完成40课程27门,完成54部教材编写,其中10部劳动部培训教材; 门),其中达到国家级精品课程标准1门,省级精品课程标准4门,院级5.与12个行业协会开展深度合作,紧密合作企业数增加到300家以上; 精品课程35门,完成16部教材编写; 6.进一步探索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教学管理与质量管理体系,建立5.与12个行业协会开展深度合作,紧密合作企业数增加到210家以上; 企业、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成绩考核体系 6.建立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教学管理与质量监控体系 经费投入: 经费投入: 经费投入(含专业群)总额322万元,其中由中央财政投入204万元 经费投入(含专业群)总额783万元,其中由中央财政投入569万元 7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温州职业技术学院任务书(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