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普通话辅音声母总表(现代汉语复习资料)(7)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18-11-17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或QQ: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2告诉你少管闲事!(祈使句) 3是不是每个人都来一点?(疑问句) 4他这么做太不对了。(陈述句) 5这小伙子的身体可真棒!(感叹句)

第六章 修辞 一、知识题:

1、修辞这个术语,有时指修辞活动,如“鲁迅是修辞的高手”;有时指修辞规律,如“这句话很符合修辞”;有时指修辞学,如“他最近又写了一本修辞讲修辞”。 2、修辞的基本要求:1)要有明确的目的,2)有适合特定的语境。

3、词语的选择的要求:1)单双音节的选择:限制某些单音节的使用范围,注意双音化的倾向。2)语体色彩和感情色彩的体现。语体可分口头语体和书面语体。书面语体包括:公文语体、政论语体、科学语体、文艺语体等。

4、句式的选择的要求:1)上下文的衔接,2)焦点的突出。

5、一个句子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解释,这就产生了歧义。歧义产生的原因有:1)词义不明确,2)句法不固定,3)语义关系含糊,4)层次不分明,5)指代不明。

6、节律就是节奏的规律。节奏就是事物的重复与变化。语音有四个要素:音高、音强、音长、音色。这四个要素都可以构成语言的节奏。

7、汉语的声调和语调是由音高决定的。声调可分为两大类,即平声(阴平、阳平)和仄声(上声、去声)两大类,平仄交替使用,声调有高低起伏,于是形成优美的节奏。如:成语“方兴未艾(平平仄仄)”、“一年之计在于春(仄平平仄仄平平)”。语调构成的节奏主要表现在升调与降调的交替上边。一般说,问句表现为升调,非问句表现为降调。发端句表现为升调,后续句表现为降调。如“五月的鲜花开遍了原野”(升)“鲜花掩盖着志士的鲜血”(降)

8、音长构成的节奏主要表现在声音的速度和停顿方面。如“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9、音色构成的节奏主要表现在押韵上边。

10、音强构成的节奏表现在话说得有轻有重,听起来节奏鲜明,不只是为了悦耳,更重要的是为表达内容服务。包括:1)说话通常是传达新信息。新信息是未知的,应当重一些。

2)新信息如果字数较多,其中必有焦点。焦点的声音应该强一些。

11、常用的修辞格有:比喻、比拟、借代、拈连、夸张、双关、映衬、移就、对偶、排比、错综、仿词。

12、同一组语句,从一个标准看,属甲辞格;从另一个标准看,属乙辞格,这是辞格的兼用。

13、连用几个辞格,或者甲辞格当中套着乙辞格,用来说明同一内容,这就是连用和套用。 二、简答:

1、要看语境。不能笼统地说简明就好。讲修辞不能绝对化,比如不能笼统地说语言必须简明,也不能笼统地说不能出现歧义,等等。你认为该怎样看待这些观点?

答:这些观点是正确的。因为修辞要看目的,如:鲁迅先生写的“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如果单求简明,后边两句就可以不要。作者之所以采取繁复的写法,是因为要写出当时的孤寂心情。有些诗文除了字面的意义外,还有隐含意义,因此也不能笼统说有歧义就是不好的。

2、下列句子的意义基本相同,适应场合有什么差别?a快来吃吧!b请吃便饭。c请用餐。d请入席。

答:a句是用在比较随便,关系比较亲密的场合,直截了当无需客气。b句一般用于请客人吃饭,显得礼貌、亲切、客气。c句是礼貌的说法,让客人开始吃,关系一般比较疏远。d句是用在宴席上,请人上餐桌来时用的。

3、如果有人对你说:“我有一双手。”这句话没有什么意义,因为大家都有一双手。可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下,这句话有它的作用。这特定的环境是什么样的环境?

答:例如甲要向乙提供物质待遇,乙这时说“我有一双手”就是表明拒绝资助,要靠自己的劳动养活自己。

4、单双音节的选择要注意哪些方面?

答:单双音节的选择指的是限制某些单音节的使用范围,注意双音化的倾向。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单说姓氏、地方、国家、日期,不能采用单音节形式。如:问:“今天几号了?”回答要说:“五号”,而不能说“五”。2)有些双音节词后面必须接双音词。如“文理通顺”不能说“文理通”,“种植树木”不能说成“种植树”3)有些单音节词不能出现在句首主语前边。如“真的我好想你”不能说成“真我好想你”4)双音节指人的名词后边可以接“们”,单音节加“们”受限制。如“兄弟们”不能说成“兄们”。 5、词语的选择怎样体现语体色彩和感情色彩?

答:语体分为两大类:口语语体和书面语体。词语常具有语体色彩供选择使用。如“月亮”一词有以下不同语体的同义词:月亮(通用词),月球(科学色彩),月宫、玉兔、婵娟(文艺色彩)。值得注意的是,有些词在带有语体色彩的同时,还带有感情色彩。如:孔乙己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句中的“窃”是文言词语,在孔乙 己看来,“窃”的贬义色彩要比“偷”差得远。

6、在书信的末尾,通常用“敬祝…”“顺祝…”,这两种说法有什么区别?

答:“敬祝…”要比“顺祝…”显得敬重,一般是用于下对上,“敬祝…”常用于平等关系。如对自己的父辈、老师要用“敬祝…”,对一般同事、朋友,可用“顺祝…”

7、有人把“家父”说成“我家父”,把“舍弟”用于指称对方,说成“你舍弟”,把自己的家说成“我府上”,这些说法对不对?为什么?

答:不对。“家父”本身就是指自己的父亲,无需再加“我”。“舍弟”是指自己的弟弟,不能说“你舍弟”。“府上”是指对方家,不能说“我府上”。 8、上下文的衔接,语句内容的连贯有几种基本的方式?

答:上下文的衔接,从语句内容的连贯看有以下几种基本的方式:1)凌空鸟瞰的方式。2)依次观览的方式。3)以点代面的方式。4)互相依存的方式。

9、上下文的衔接,从形式方面看,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上下文的衔接,从形式方面看,主要表现在:1)依靠主语与宾语的关系来衔接。2)分句主语相同,前边的主语出现,后边的主语承前省略。分句的主语不同,前边的主语是A,后边的主语是B,B的前边隐含A看到/听到/想到之类的意思。3)相类的事物并列,结构上采取整齐排列的方式,容易使人将它们加以归纳,并概括出深层的含义。4)说明依存关系,通常使用关联词语,也可以采用“意合法”。 10、什么是焦点?焦点有几种?

答:说话要突出重点,在句子里,新信息的重点叫焦点。焦点有三种:1)句末焦点,如“同意的请举手!”2)对比焦点,如“这本书我花了三天时间就能读完,不用五天。”3)特指焦点,如“我是昨天遇见他的。” 11、词义不明确为什么能造成歧义?

答:多义词用在句中,由于上下文的制约,只能表达一个意义。如果指多义词在句中有几种意义可讲,就产生了歧义。如“他走了一个钟头了”其中的“走”可以当“行走”讲,也可以当“离开”讲,所以有了歧义。 12、句法不固定为什么能造成歧义?

答:句法不固定是指可以理解为两种不同的结构关系。如“我们学习文件”,“学习文件”可以理解为偏正关系,也可以理解为动宾关系,因此产生了歧义。 13、语义关系含糊为什么能造成歧义?

答:语义关系是词语与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它不同于词与词之间的句法关系,语义含糊是词语和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不明确。如“女子理发店”中的“女子”可以指理发师,也可以指顾客,所指不同就造成了不同的语义关系,产生了歧义。 14、层次不分明为什么能造成歧义?

答:如果一组词语可以进行几种不同的切分,就会产生歧义。如“我们三个一组。”如果切分在“我们三个”后是我们三个人在一组的意思。层次不同导致了歧义。 15、指代不明为什么能造成歧义?

答:代词必有所指,指代的对象通常称之为先行词。先行词不明确就形成歧义。如“小李将生产中出现的新问题向车间主任作了汇报。第二天,他把这一情况告诉了厂长。”其中的“他”可以理解为“小李”,也可以理解为“车间主任”,所指不明确。 16、怎样消除歧义?

答:消除歧义可以采用以下方式改写语句:1) 更换词语。如“我们要学习文件”中将“要”改为“需要”,歧义便可消除。2)增添词语。如把“鸡不吃了”改为“鸡,不吃它了”。3)重新组织句子。如“这个人谁都不认识”改为“认都不认识这个人”。 17、拗口令为什么不能算作一种押韵的形式?

答:拗口令用发音相似的字组合在一起,反复出现,如“吃葡萄不吐葡萄皮”。押韵是把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放在句末,让它们有规律的出现。拗口令有押韵的,但不一定押韵。 18、有些句子末尾出现双音动词,如“我们要对这个问题研究”,语法上没有毛病,可是要在“研究”前边加上“加以”或“进行”,这是为什么?

答:“我们要对这个问题研究”,最后是一个双音步结尾,显得不够稳定,句子不平衡,如

果加一个“加以”或“进行”,构成四音节,两个双音节,句子就显得稳定了。 19、什么是比喻?比喻分为哪几类?比喻有什么作用?

答:A、比喻就是平常说的打比方,是用本质不同但具有相似点的另一事物说明或描绘事物的修辞格。比喻一般包括三部分:本体、喻体、喻词。构成比喻必须符合下列两个条件:(1)本体和喻体是本质不同的两类事物,同类事物一般不能规程比喻。(2)本体和喻体之间必须有相似点,即喻体必须在某一点上与本体相似,才能用来说明描绘本体。如“我们的祖国象花园”祖国和花园的相似点是美丽。相似点是比喻的灵魂。

B、比喻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三类。1)明喻:是明显的比喻,它的本体、喻体、喻词都出现,喻词常用“好像、如、宛如、仿佛、好比”等,有时后面还用“一样、一般、似的”等词语呼应。2)暗喻:从表面看来是判断、叙述或说明暗中包含着比喻关系。暗喻的本体和喻体都出现,与明喻的区别在于它的喻词由“是、成了、变为、当作、变成”等词充当。3)借喻:用喻体来代替本体,也就是说,本体不出现,喻体在上下文中有所交代,读者或听话人能理解两者的关系。如“其缺点是见树木不见森林,拣了芝麻绿豆却丢了西瓜。”C、比喻在表达上有如下作用:1)它可以使语言形象化,可以把人或事物描写得更为重要、具体、形象;2)它可以把深奥的道理说得浅显易懂;3)它可以很好地揭示事物的本质;4)它可以鲜明地表达作者的感情和立场。 20、什么是比拟?比拟有什么作用?

答:比拟是把甲事物当作乙事物的描写方法。比拟可分为拟人和拟物两大类。1)拟人:把物当作人来写,使物人格化,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这是最常见的比拟形式。如: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天空,去迎接那雷声。2)拟物:把人当作物来写,也就是使人具有物的状态或动作,或者把甲事物当作乙事物来写。a把人写作物的,如“那宽大肥厚的荷叶下面,有一个人的脸,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b把甲物写成乙物的,如“两个人都没有说话,有滋有味地咀嚼着一秒一秒流来的时间”。比拟的主要作用在使语言生动,并引起读者的联想。

21、什么是借代?有哪些类型?运用借代要注意什么?

答:借代是用与人或事物有关的东西来代替人或事物的修辞格。又称“换名”。这样的换名可以突出事物的特征,引起人的联想,增强语言的象征性,使语言生动活泼,富于变化。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1)特征代本体。如“壁角的驼背忽然高兴起来。”2)部分代整体,如:二孔明…抬脚动手都要论一论阴阳八卦,看一看黄道黑道。3)具体代抽象,如:用客观存在的具体事物代替抽象概括的事物,如“你该记得从前那些烂袄袄、皮裤裤的年月吧”4)专称代泛称,如:中国人民中间,实在有成千上万的诸葛亮。5)作者代作品,如:李坚弹肖邦,弹李斯特。6)牌号代本体,如:一气不出吸了多少根“黄狮子”。7)材料、工具代本体,如:我把这心思去跟一位擅长丹青的同志去商量。运用借代要注意1)抓住事物的特征2)使读者容易了解。 22、什么是拈连?

答:拈连是在叙述甲乙两个关联的事物时,把适用于甲事物的词语临时用于乙事物的一种修辞格。如“你别看我耳朵聋,可我的心不聋”“思想这个东西,用绳子是捆不住的”。它使语言生动形象、寓意深刻、富于表现力。同时又巧妙地连接上下文,完成语义跳跃,具有

简洁、明快、使语句连贯的功效。拈连的运用大都为了发人深思。 23、什么是夸张?分几类?夸张有什么作用?

答:A 对事物加以超越事实的描述,叫做夸张。B 夸张1)按意义可以分为三类:a扩大夸张,故意把事物往大、多、快、高、长、强…处说。如: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b缩小夸张,故意把事物往小、少、慢、短、弱…处说。如:三颗粮食,收不收有什么关系?c超前夸张,把后出现的事说成是先出现或同时出现的。如:“你什么时候学会抽烟的?”“在娘肚子里我就会抽两口了。”2)按形式可以分为直接夸张和间接夸张两类:a直接夸张:是不借助其他修辞格直接进行的夸张。如:谢惠敏的两撇眉毛险些飞出脑门。b间接夸张:是通过其他修辞格直接进行的夸张。如:碟子里一块像礼拜堂定风针上铁公鸡施舍下来的肉,鲍小姐用刀割不动。夸张的主要作用在于使人获得深刻的印象。夸张的妙处在不似真实而写出了真实的感受。 24、什么是双关?

答:让词句具有双重意义的修辞方式叫做双关。双关可分为谐音双关和语义双关两种。1)谐音双关:利用音同或音近造成的双关是谐音双关。如“人家笑我气管炎。”2)语义双关:利用词语或句子在语境中形成的双重含义造成的双关是语义双关。如:多么难挨的漫漫长夜啊!双关的两层含义,字面是次要的,言外之意是主要的。 25、什么是映衬?

答:映衬是把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让它们互相衬托,相得益彰的修辞手法。映衬分为正衬和反衬。正衬如: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反衬如:他只能在雪白地上去找黑塔似的虎妞。 26、什么是移就?

答:将描写甲事物的词语移来描写乙事物,这叫移就。如:战士们向敌人射出仇恨的子弹。如果描写感觉的转移,即把某个感官上的感觉移到另一感官上,这种移觉叫通感。如: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27、什么是对偶?对偶有什么作用?

答:对偶也叫对联,包括起句和对句两个部分。这两个部分字数相等,意义相关,结构相同或相似。对偶有严对和宽对的区别。严对除了字数相等,意义相关外,要求结构相同,平仄和谐。如:春风放胆来梳柳,夜雨瞒人去润花。根据对偶前后部分意义关系的不同,一般分为三种:1)正对:上下句从不同侧面,说明同一事理,它们互相补充,构成一个整体。2)反对:上下句从对立的两个方面加以叙述,用意是相反相成,从矛盾中阐明真理。3)串对:也叫“流水对”,上下句意义相承,表达因果、条件关系。如“惨象,已使我目不忍睹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对偶的主要作用在用简练的语言表达思想感情。正对用典型事例启发读者从中得出概括的印象;反对揭示矛盾,表达作者对是非善恶的判断;串对指出事情的前因后果,言简而意赅。 28、什么是排比?排比有什么作用?

答:用一组结构相似的语句,表达相关的内容,这叫排比。排列的语句不限于两项。大都有若干重复的词语。排比句中,反复出现的相同的词语,一般称之为“提挈语”。例如:赶超,关键是时间,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速度,时间就是力量。(郭沫若《科学的春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普通话辅音声母总表(现代汉语复习资料)(7)在线全文阅读。

普通话辅音声母总表(现代汉语复习资料)(7).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本文链接:https://www.77cn.com.cn/wenku/zonghe/282683.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08-2022 免费范文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 邮箱:tiandhx2@hotmail.com
苏ICP备16052595号-18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