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流传的语句。如:众口难调、欢天喜地、白纸黑字。3)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陆续产生一些新的成语,如: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古为今用。 17、成语有哪几种常见的结构形式?
答:成语的构造类型大致和短语相仿,有以下几种: 1)偏正结构,如:一衣带水、迥然不同、层出不穷。 2)主谓结构,如:天衣无缝、高朋满座、名列前茅。 3)述宾结构,如:平分秋色、莫衷一是、好为人师。 4)述补结构,如:入木三分、置之度外、流芳百世。
5)联合结构,如:烟消云散、令行禁止(主谓联合),甜言蜜语、左顾右盼(偏正联合),正本清源、披肝沥胆(述宾联合)。6)连动结构,如:开门见山、望洋兴叹。7)兼语结构,如:请君入瓮、指鹿为马。 18、怎样理解成语?
答:理解成语要注意两点:1)要注意了解构成成语的语素的意义。有的成语的语素意义是常用的,如:古为今用、文不对题、目中无人等;有的成语的语素含的是生僻的古义,这种情况值得注意。如:居心叵测、脱颖而出、瑕瑜互见等。2)要注意了解形成成语整体义的不同情况。有的成语的整体义是语素义的直接组合,如:舍己救人、一刀两断、五谷不分等,有的成语的整体询语素义气比喻用法。如:风雨同舟、井底之蛙、釜底抽薪等。有的成语的整体性是约定俗成的,必须弄清和后来的用法才清楚。如:风声鹤唳、韦编三绝、箪食壶浆等。
19、什么是惯用语?惯用语有哪些特点?
答:惯用语是指口语中短小定型的习惯用语。惯用语多为“三字格”,以动宾、偏正两种结构为主,如:打棍子、扣帽子、走后门等。惯用语简单通俗、生动有趣,一般都带贬义。惯用语的凝固性不如成语,常可以加进一些成分或将顺序颠倒。如“碰了一个大钉子、弄双小鞋给他穿”。
20、什么是歇后语?歇后语分哪几类?
答:歇后语是由近似于谜面、谜底两部分组成的带有隐语性质的口头用语。歇后语由两部分构成,前半一般是形象的表达,后半解释这一形象表述的含义。可分两类:1)喻意,如:瞎子点灯--白费蜡。(喻白费功夫)2)双关,如:四两棉花--弹不上(谐音双关)3)后半的解释直接表示这个歇后语的含义。如:大海捞针--无处寻。 21、什么是谚语?谚语有什么特点?谚语的分类?
答:谚语指多年流传,表达民俗的简练而又形象的语句,不少谚语是社会生产斗争或生产知识的总结。谚语可以根据内容分类:1)农谚:总结农业生产的谚语,如:桃三杏四李五年。2)气象谚,总结气候变化规律的谚语。如:秋后雨水多,来夏淹山坡。3)讽颂谚,歌颂光明正义或揭露黑暗丑恶的谚语,如:一任清知府,十万雪花银。4)规戒谚,在为人办事方面提出劝告或警戒的谚语。如:众人拾柴火焰高。5)风土谚,概括地方风土景物或特产的说谚语。如:东北有三宝:人参、貂皮、乌拉草。6)生活常识谚,总结
衣食住行知识的谚语。如:伤筋动骨一百天。7)各民族的谚语不少民族特色的景物,带有强烈的民族气息。如:绵羊渡过的河水,恶狼也要舔一舔。 22、谚语的作用?
答:1)谚语广泛用于说明、记述,使文字生动形象。2)谚语有时还可以用来作为说理的根据,证明某种思想观点。 23、谚语和成语的区别?
答:谚语和成语不同,主要有两点:1)成语书面性强,谚语口语性强。如:“一丘之貉”是成语,“天下乌鸦一般黑”是谚语。2)成语比谚语更定型化。成语一般不容变动,不少谚语的成分和格式可以变动。如“孤掌难鸣”不能变动,是成语;“一个巴掌拍不响”可以说成“一个巴掌不响”或“一只手拍不响”,是谚语。 四、应用:
1、指出下列单纯词的类型: 孜孜(叠音)、殷勤(叠韵)、 叮咛(叠韵)、纷纷(叠音)、 猩猩(叠音)、玫瑰(叠韵)、 恍惚(双声)、蒙昧(双声)、 蝙蝠(非双声叠韵)、 蝴蝶(非双声叠韵)、
仿佛(双声)、忐忑(双声)、 彷徨(叠韵)、尴尬(双声)。 2、指出下列词的构造类型: 痛快(偏正)、认真(补充)、 抓紧(补充)、房间(补充)、 革命(支配)、照明(补充)、 人民(并列)、飞快(偏正)、 解剖(并列)、石林(偏正)、 开关(并列)、领袖(并列) 美好(并列)、雪白(偏正)、 动静(并列)、无论(偏正)、 烧饼(偏正)、粉饰(偏正)、 体验(陈述)、衣服(并列)、 联想(偏正)、秋千(双声)、 扑克(音译)、月蚀(陈述)、 党性(后附)、变节(支配)、 罢工(支配)、瓜分(偏正)、 人口(补充)、苦头(后附)、 作者(后附)、老乡(前附)、 绿化(后附)。一、知识题
1、语法这一术语有三种含义:语法规律、语法科学、语法教材。 2、语法结构的四级单位:词素、词、短语、句。
3、语法分析有两种基本的方法:一是把大类切分成小类,如把词分成名词、动词、形容词等;一是把整体切分成部分,如把句子分成主语、谓语等。
4、语法单位与语法单位的关系,如主谓关系、述宾关系等;语法单位与客观对象的关系,如施事、受事等。语法单位与说话人之间的关系,如陈述、疑问等。
5、词类指的是词在语言结构中表现出来的类别。对汉语的词进行分类,须以词的语法功能为依据。
6、词的语法功能,是指词的组合能力。表现为:1)能充当什么句法结构成分,不能充当什么句法结构成分。2)能跟什么词组合,不能跟什么词组合,组合后发生什么样关系。 7、词的分类是逐级进行的。首先根据词能否作句法结构成分,可以把词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能单独充当句法结构成分的是实词,不能单独充当句法结构成分的是虚词。 1)根据组合能力的不同,可以把实词分为体词、谓词、加词三类。①体词包括名词、数词和量词;②谓词包括动词和形容词;③加词包括区别词和副词。另外还有代替以上各类实词的代词。2)虚词在句法结构中起附着或连接作用。包括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3)此外,还有叹词和拟声词,都能独立成句,但在句法结构中通常不能跟其他词发生关系,是两个特殊的词类。[共14个小词类]。
8、从结构的内部关系分析,汉语短语的基本类型有五种:主谓短语、述宾短语、述补短语、偏正短语、联合短语。还有连动短语、兼语短语和同位短语。
9、从句法的结构功能分类,一般可以分为体词性句法结构、谓词性句法结构和加词性句法结构三类。1)体词性句法结构:主要用作主语、宾语。包括:a带有定语的偏正短语、b由各种体词组成的联合短语、c同位短语、d“的”字短语。2)谓词性句法结构主要用作谓语,功能与谓语相当。包括:a述宾短语和述补短语,b连动短语和兼语短语c动词、形容词组成的联合短语,d带有状语的偏正短语,e主谓短语一般也属于谓词性结构。3)加词性句法结构经常用作定语和状语,一般不作主语、宾或谓语,它们的功能与加词相当。介词短语是加词性的,它的语法功能主要是作修饰成分,最常见的是用作状语,有时也可作定语,如“从北方来”。
10、主语和谓语是主谓短语中的两个直接成分,二者之间有陈述和被陈述的关系。 11、动作的发出者是施事,动作的承受者是受事。
12、宾语和补语分别是述宾短语、述补短语的直接成分,受前面动词性成分支配、影响的是宾语,对前面谓词性成分作补充说明的是补语。
13、在偏正短语中,起限制或描写作用的成分叫修饰语,被修饰的是中心语。体词性偏正短语中的修饰语叫做定语,谓词性偏正短语中的修饰语叫状语。
14、句子能表达一个相对完整的意思。每个句子都有一定的语调、表示不同的语气,句子末了有一个较大的停顿,在书面上用句号、问号或叹号表示语气和停顿。 15、依据句子的结构通常把句子分成单句和复句。 16、句子的特殊成分有复说语和插说语两种。
17、按照分句间的关系,复句可以分为联合复句和偏正复句两大类。
18、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平等地连接起来的复句,称为联合复句。联合复句可以分成并列、连贯、递进、选择几种。
19、由具有主从关系的分句构成的复句,称为偏正复句。偏正复句可以分为因果、假设条件、转折、让步几种。
20、在复句中用来连接分句并表明分句之间关系的连词、副词和短语,统称关联词语。关联词语不是一种词类,而是在复句中起关联作用的成分。1)并列复句:常常不用关联词语,有时用“也、又、还、而、既…又、不是…而是”之类的关联词语来表示分句间的关系。2)连贯复句:常常不用关联词语,有时用“就、又、便、于是、刚…就、先是…接着…后来”之类的关联词语来表示分句间的关系。3)递进复句:常用“而且、不仅…而且(也)、不但…而且、尚且…更、何况、不但…而且…甚至”之类的关联词语来表示分句间的关系。4)选择复句:常用“或者…或者、还是、要么…要么、不是…就是…要不…”之类的关联词语表示分句间的关系。5)因果复句:①说明因果的因果复句:常用“因为(由于)…所以(因而、因此)、以致、之所以…是因为”之类的关联词语来表示分句间的原因和结果的关系。②推论结果的因果复句:“既然(既)…那么(就)、(既然)…可见”③说明目的的因果复句:一般用“为了(为着)……以便(以免、省得、为的是)、所以……(是)为了”之类关联词语。6)假设条件复句:①充分条件句:“如果……那么、假如……就、只要……就、假若……便、假使……也、要(不)是……就”②必要条件句:“只有……才、除非……才、才”③无条件句:“不管(不论、无论、任凭)…都(总、就、总是、还是)”7)转折复句:“虽然…却、尽管…可是、固然…但是、但、但是、然而、可…却、尽管”之类的关联词语表示分句间的关系。 8)让步复句:用“即使…也、就是…也、就算…也、纵然…总是、即便…但是、即令…也、即使”之类的关联词语表示分句间的关系。
21、句子的语气一般分为陈述、疑问、祈使、感叹四种。
22、根据结构的特点,疑问句可以分为是非问、特指问、选择问和正反问。
23、A常见的语法错误有1)词性弄错2)词语运用不当3)残缺4)搭配不当5)语序不当6)结构杂糅。
B几种特殊句式中常见的错误:①“把”字句中,a述语不是及物动词,或虽是及物动词,但意念上不能支配“把”字句后面的词语。b动词是光杆动词。c“把”字结构误放到否定副词、助动词的前面了。②“被”字句中,a可用可不用“被”字的被动句,用上“被”字,反而不妥。b“被”字句的主语不是谓语动词的受事。c“被”字结构与动词中间被否定副词或助动词等隔开。
C复句中常见的语病:a关联词语的位置弄错。b关联词语用错。c分句间的层次关系搞错。 二、简答:
1、举例说明如何区分名词、动词、形容词?
答:1)可以先用“不”测试,不能加“不”的是形容词。2)再用“很”测试,能加“很”的是形容词和心理动词。3)能带宾语的是动词。4)单音节动词的重叠式是A.A,单音节形容词的重叠式是AA或AA的;双音节动词是ABAB,形容词是AABB。5)名词主要作主、宾
语,也可以作定语,动词主要作谓语,形容词主要作定语和谓语。 2、名词有哪些语法特点?
答:名词1)可以用数量短语修饰,如“一座山”。2)不能用“不”修饰。3)直接用在介词后组成介宾词组,如“在教室”。 3、什么是方位词?方位词的基本用法?
答:方位词包括单纯的和合成的两种。1)单纯方位词,如“东南西北上下前后左右内外中间旁”2)合成方位词是在单纯方位词的基础上形成的,前面加“以、之”如“以上、以前、之内、之间”。方位词的基本用法从现在起:经常用在其他词或短语后边,组成方位短语。方位短语的基本用法是1)表示处所,如“灯下、桌子上”;2)表示时间,如“放假前、比赛中”;3)表示某个方面,如“事实上、政治上”;4)表示界限,如“县以上、五天之内”。
4、数词的分类?词法特点是什么?
答:数词是用来表示数目的,有基数词,如“一、三十、二百”等;有序数词,如“第一、初二”,还有概数词,如“二十多、三十上下”。特点1)数词经常和量词组合,构成一个量词短语,充当句子成分。2)数词不能单独直接用在名词或动词前面。“一草一木、一知半解”是文言遗留现象。
5、什么是量词?举例说明量词的分类和语法特点?
答:量词是用来计算事物或动作的单位的,包括名量词、动量词和时量词。名量词表示事物的量,如“一条鱼、一斤菜”;动量词表示动作的量,如“走一趟、看一遍”;时量词表示时间的量,如“跑了三小时、过了三年”。特点:1)经常用在数词或指示代词后组成量词短语,如“一个、这次”。2)不少量词可以重叠,表示“每一”的意思,如“句句是实话”。 6、动词有什么语法特点?
答:1)主要功能是作谓语,一般能受“不”的修饰。绝大多数都能带宾语,如“写文章、姓李、加以解决”。2)不能带宾语的和只能带施事宾语或处所宾语的是不及物动词,如“死了一个人、来上海”。3)动词重叠表示动作属未然,同时用来表示时量或动量小,如“你休息休息”,有时也表示尝试,如“给我听听”。 7、什么是趋向动词?有什么特点?
答:趋向动词表示动作的趋向。如“上下进出回过起”及与“来去”的组合。特点:1)可以单独作谓语,也常用在动词后边充当补语,如“跑出去、唱起来”。2)除表示动作的趋向外,也经常起表示动作性质“开始”或“继续”的作用,其意义也经虚化。 8、什么是助动词?有什么特点?
答:助动词是表示可能或意愿的词,包括:能够、能、可能、可以、可、会、该、应该、应当、要、敢、肯、得等。特点:1)能单独作谓语,如“我会。”2)能用“×不×”表示询问,如“会不会唱?”。3)常用来修饰动词,如“该去”,4)有的助动词可以构成“不×不”的格式,如“不敢不来”。
9、什么是形容词?说明形容词的分类和特点?
答:形容词是表示性质和状态的词。可以分为性质形容词和状态形容词两类。特点:1)能充当定语、述语,不能带宾语。2)性质形容词能重叠,重叠方式是AABB或AA,如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普通话辅音声母总表(现代汉语复习资料)(4)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