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高中语文新课程培训专题讲座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18-11-17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或QQ: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高中语文新课程培训专题讲座

高中语文必修与选修课的设置

一、国际高中课改的趋势 1、 改革的目标与内容

(1)强调高中课程的基础性

(2)提倡高中课程的多样性和选择性 (3)提倡课程的综合性 2、改革的主要理念及实施 (1)强调人文素养

(2)强调学生的活动及活动课程 (3)强调从学生的经验出发组织课程 二、高中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 1、义务教育语文课标的基本理念 (1)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 (2)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3)目标设计的三个维度 (4)理念实施的四大要求

①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②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③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④努力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2、高中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

(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2)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

(3)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性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实用的语文课程 (4)关于语文素养 ①言语信息的积累

主要有音、字词、句、修、逻等,主要属识记的知识。而对于“语文知识”这一概念王荣生、韩雪屏编著的《初中语言知识新观点》有新的概括: 第1章 汉语音韵与情绪的表达 第10章 辞式的扩展 第2章 汉字的形体与意蕴 第11章句子成分的应对性与语序易位 第3章 汉语数量词的修饰性 第12章 流水句与欧化句 第4章 词义与语意 第13章 句式的选择与变换 第5章 词语的形象色彩 第14章 句子的动态分析 第6章 成语的理解与运用 第15章 复句系统与句群组造 第7章 言辞选择与词语变异 第16章 句子语气类型 第8章 比喻的探究 第17章 语体的分类与渗透 第9章 对偶与对仗 第18章 非语言因素的表意功能 ②文学文化知识的积累 含课文、名著的阅读、理解、识记等。 ③语文智慧及运用技能

如语感能力、发音、朗读、阅读、写作、口语交际、文学鉴赏能力等。 ④语文认知策略

关于学习程序、方法、能力、思维品质等,如记忆理解汉字、文体阅读法、构思取材法等。 ⑤语文情感与态度

含个性、审美情趣、文化品味、学习态度等。 三、关于学分制管理和语文学分的建议 1、高中毕业学分要求

(1)必修116+选修28(其中选修=至少为6)=144(基本学分) (2)必修116+选修60≈180(理想学分:上大学深造者) 2、语文学分设想(18—22) (1)必修(1)—(5)=10学分

按9周每周4学时,每模块36学时/2学分,共10学分,实际一般每周开5—6学时。 (2)选修4—7个模块=8—12学分

①建议我市全体学生是必选4模块+任选1模块=10学分

②欲深造或对语文有兴趣的学生是 必选4模块+任选2--3模块=12--14学分 △至于具体的选修建议与安排,放在“选修课的设置”部分再论。 以下是必修与选修的模块的学分和排列:

语言与文学大致内容构成表 学习 领域 科目 模块 必修(10学分) 选修一(8—12学分) 小说与戏剧 诗歌与散文 新闻与传记 语文文字应用 文化论著研读 选修二 语文1 语文2 语文 语文3 语文4 语文5 语言 与 文学 英语1 英语2 外语 英语3 英语4 (以英语5(六级、 英语七级) 为例) 学校按系列1,提高系列(英语6-8,提高系列,有关规定自主达八级目标) (英语6-11,可创造条件开,达九级目标) 开发 的 系列2,拓展系列(含语言知识与技能类、课 程 语言应用类、欣赏类) 四、高中语文必修课程 (一)课程目标

保证基础学力,提高语文素养,让学生在“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五方面获得发展。 (“积累整合”是基础,“感受鉴赏”重在审美能力,“思考领悟”重在探究能力,“应用拓展”强调应用能力,“发现创新”强调探究和创造能力) (二)课程主要内容`

按课标说法,语文必修课程主要内容包括“阅读与鉴赏”和“表达与交流”两大块,但不少专家认为,有关“语文知识与语文学习策略”内容也应该纳入课程之中.这种说法颇有道理。 1、阅读与鉴赏

(1)课标的五方面要求(总要求) ①根本目标是“立人”、育人。这强调的是阅读的人文精神,教育的最终目标。

②培养独立阅读的能力。这着眼于一般的要求,其中有三层含义:首先是能“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然后是“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作出分析、判断、阐发、质疑、评价(这里强调的是阅读的主体性与多元性);最终应落实到语言层面上,防止架空分析及无限引申,要“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理解结构复杂,含义丰富的语句;体会精彩语句的表现力。(要防止脱离文本语言的阅读与探究,热衷思想观念的思辩而徘徊于文本之外很不可取,语文课首先姓“语”。)

③提倡个性化阅读,强调阅读活动中的个体差异。

A重视学生个人的生活和阅读经验,个人阅读感受和体验。

B引导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进行阅读反思,进行探究和创造性阅读。 C反对对文本进行无界限读解或过度阐析(例如孔乙己会奋起反抗、父亲(“背影”)是一个反动的旧官僚等)

④掌握论述类、实用类、文学类等不同文本的阅读要领和几种基本的阅读方法。

课标中关于不同文本的分类提法和过去的教学大纲不同,这种分类一方面基于这几种文本的性质和功能,一方面参照了现代思维学理论中分析性思维、实用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提法,提出与之相对应的语文能力要求,即分析探究能力、实用(应用)能力、审美能力。不同的文本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言语特点,不同的目的决定了阅读不同的形式:前者如政论文和诗歌,后者如精读和浏览等。 ⑤“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涉及的是方法、能力、技巧,实际上要恰当表达出文本的“情感”并非易事。

(2)文学作品的阅读和鉴赏 “阅读与鉴赏”中的“鉴赏”,是专就文学作品的阅读而言的,这反映了新课程对文学教育的格外重视。

① 鉴赏目的和态度

“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涵养心灵”,审美活动的目的是陶冶性情,净化心灵,提升人的文化品位、人生境界。

②鉴赏能力培养的重点是“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

③鉴赏的高层次要求是“探究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伟大的作品既是民族又是世界的,如对生命的关爱,对自由的追求,对爱的赞美,对人性

的讴歌,对美、善、真的褒扬是人类的共同文化心理。如《老人与海》、《罗密欧与茱丽叶》、《西厢记》、《红楼梦》等。

(3)古代文学作品鉴赏 ①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如《史记》、《红楼梦》、《论语》的学习。 ②理解和把握评价古代文学的基本方法:历史观与现代观念相统一,“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吸取民族智慧”,不苛求古人;“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和历史局限”,不迷信古人。如学生以现代民主意识读《愚公移山》,认为愚公不民主,听不得不同意见,是有道理的;但断定屈原愚忠而认为不可取,则是苛求古人。 (4)文言文的阅读 ①目标定位于“读懂”、“理解”语句及文章内容。

②方法以诵读、背诵、感受、积累为主,在这基础上进行梳理。 ③适应高考要求,能翻译浅易的文言文。(例:唐宋八大家散文、《史记》等。) ④理解和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 (5)课外阅读

丰富精神生活,提高文化品位,保持阅读量,形成阅读习惯和兴趣,切实培养人文精神和文化素养。

如规定学生“课外自读文字名著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是否太少?) △ 我主张在高中开设读书课(读书指导课),经典和流行均可包含在内。

高中语文课标教材(人教版)“阅读鉴赏”内容安排表 单元 第一册 第二册 情趣与理 趣(中外抒 情散文) 第三册 人物与环 境(小说一) 第四册 性格与冲 突(中外戏 剧) 情思与意 境(词曲) 第五册 情节与语 言(小说二) 披文入情 (古代抒情 散文) 一 品味 情感与意 与 象(中外诗 赏析 歌) 二 写景与抒 含英咀华 感受与共 情(古代写 (诗经、楚 鸣(唐宋诗) 景散文) 辞、汉魏六 朝诗歌) 提要钩玄 (古代叙事 散文) 对话与交 流(演讲) 三 思考 品人与品 与 文(中外记 领悟 叙散文) 四 沟通 博观约取 与 (新闻、报 运用 告文学) 质疑解难 理清思路 融会贯通 (古代议论 (社会科学 (文艺学论 散文) 论文、随笔) 文) 启迪与想 象(科普、 科幻) 知人论世 (古代传记) 概括与归 纳(自然科 学论文)

2、阅读教学中的多重对话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材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 阅读教学对话是一个蕴含丰富的多层级命题。在这一过程中,师生作为读者,各自与文本对话在前,师生间以文本为中介的对话在后。成功的阅读对话是有效的阅读教学对话的前提和基础。

(1)读者与文本的对话

首先要区别文本的性质,如写实性文本和虚拟性文本,前者重在理解的客观性,后者则需体验、想象和再创造。

阅读教学的文本具有两种属性:一是创作文本,二是教学文本。 ①与创作文本对话

注意两个切入口:一是文本的创作空白,一是读者生成的意义的中介——对话策略。 ②与教学文本对话 A领会编辑意图 B用教材去教

(2)师生在阅读教学中的对话

交往性、互动性、多主体、多向度、多层次。 ①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垂直性互动

教师发挥首席作用,可以提示方法、设置问题、设计专题,引领活动。 ②学生之间的对话——水平性互动

既可是个体间,也可是小组间的。阅读经验是基础,批判性是对话发展的支点,促进学生主体认知能力的建构是目标,阅读主体的往复对话相互作用是基本形式。

关于教学中的对话,中外专家认为,课堂上垂直性对话互动和水平性对话互动交织进行,可以使

课堂的信息交流状态呈现出向度多、数量大的特征。正如林格伦在他的《课堂教育心理学》中所描述的下列各种不同的相互作用样式:

图中1型是教师的单向传递流。2型是教师想要确认学生对教师讲授的理解,使学生逐一作出反应的形态。3型是2型的改进,旨在促进相邻学生之间的交往与互动。4型是包括教师在内的班级全员相互对话的形态。从1型向4型的变化,反映了从教师权威的传统教学结构,向民主平等的教学结构的转移。在1型与2型中,学生与教师存在着心理距离,容易陷人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在4型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接纳学生,是学生交往的伙伴,和学生展开对话,平等交流。阅读教学就是在这样一种多重、多向的网状关系中进行的。

阅读教学中牵涉到四方面主体:教师是施教主体,学生是学习主体,文本是创作者主体,还有是教材是编辑主体。

(1)文本作者的创作主体性与教师学生的主体性的关系

教师对文本首先是理解接受,开放性和批判性思考必须建立在对文本作者主体性充分尊重的基础之上,教师的施教主体性体现在他有以自己感受和体验认识和解读文本的权利,其次他还有组织教学的主动性和自由性,应体现个人教学个性等。 学生对文本首先是“倾听”、理解、感受而非评判,然后才是发现和批判,而构建主体的审美能力及高尚文化品位是主体阅读的目标以及发现和批判的基础。当然学生也只有进入文本,站在平等的立场感受文本,才能有真正的发现和建构。如《念奴娇·赤壁怀古》,必先感受理解苏轼的境遇、情怀,才可能对他“人生如梦”的感叹作出科学的评价。 (2)教学文本文化价值及其认识

阅读教学中的文本,大多是人类(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是以往人类创造的文化成果。一方面,我们要尊重创作者的主体性,感受和认识文化遗产的价值和意义,认识它对当时社会、人的价值和意义,还应认识其创造精神和过程的可贵。而教师作为传承人类文化的知识分子,一方面要认识、理解、尊重人类文化优秀遗产,用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品格,另一方面也不能把古代文化(包括创作者)神圣化、绝对化,使现代人成为传统文化的俘虏或膜拜者,失却可贵的批判和创造精神,导致现代文化的衰弱和现代人主体地位的缺失,如同对《论语》、《红楼梦》就是这样。 4、课文“阅读与鉴赏”教学模式的思考和设计建议

按照普通高中课时设置计划,语文每周4学时,9周共36学时完成一册4单元的阅读教学、写作与口语交际,还有知识的整合梳理工作,不太现实,因此至少得增加一课时到两课时。但改革阅读教学模式,也是语文新课程顺利实施和取得成效的保证(包括高考阅读能力考核的要求)。

提议实行单元多课型阅读教学设计活动,每单元课文四篇:其一为精读(讲读、教读),选最规范、精美和文化含量高的文章(有学者称之为“定篇”),可以教师的教、讲为主,但要讲得精,讲出语文味,讲出情理趣,以引导学生体味语文的魅力,热爱语文和阅读;其二为导读,或教师指导学

生读,或教师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读,要点拨,教以读法,这类文章有学者称作“例文”,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例子”),借以努力达到“教是为了不教”;其三是自读,教师指导学生按读理读法自读,自提问题,合作探究,解决问题,培养独立阅读及研讨探究能力;其四是训练课,主要是紧扣高考阅读要求,每篇文章设计三到四道阅读题,由学生书面答题,教师根据答题情况进行评讲。这样的设计既突出了教师的教学主体作用,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还可以使教与学的方式更丰富和多元化,使学生适应未来高考阅读能力考查的要求。

一个教学单元的教学设计要考虑的依据性因素主要有六点:1.课标的要求;2.高考的要求;3.单元和单篇课文的特点;4.教材编写者的教学建议;5.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和学习需要;6.最佳或最有效的教学策略。在教学设计中,前两点往往是一种意识,后四点则需要综合和细化。

例一:人教版必修(1)第三单元多样化课型阅读教学设计:

设计依据主要有:1.本单元散文的若干特点(A.精选片断写人物;B.抒发真情显个性;C.章法灵活不拘一格;D.语言风格各具特色);

2.教材编写者的建议(A.体感情,理线索;B.抓细节,知人物;C.品语言,明个性);3.有效的教学策略(A课型的确定;B.教材的处理,这是教师特别重视和感兴趣的一点,的确,如果撇开教参,有的课文毫不夸张地说,一百个教师就有一百几十种处理方法,因为教材处理涉及的东西实在太多,手段实在丰富,其中含重难点的选择、教学内容的先后安排、问题的设置、导入的情境创设、开讲的切入点、结课的方式等;C.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选用);其他三点略。 具体设计见下:

(一)精读(教读、讲读)课型:记念刘和珍君 1、总体把握

参见课文“练习二”:文章叙写了刘和珍的哪些事,从中可以看出她是怎样一个人? (另:你觉得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写得怎么样,能打动你吗?) 2、理清思路,体味感情 参见课文“练习一”:从语句标志上梳理文章感情发展脉络,体味作者的感情特点。 3、概括要点

(1)首段的主要作用 (2)四节表达的感情特点

(3)文中涉及的几类人的特点(表现)及作者的感情态度

①刘和珍等 ②庸人(无恶意的闲人) ③杀人者(反动派) ④无耻文人(有恶意的闲人) 4、品味语言及警句 参见课文“练习三”

5、诵读精警语段以体验感受情感 6、扩展阅读

《执政府大屠杀记》(朱自清) (二)导读课型:《小狗包弟》或《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1、总体把握:人类如狗(人性被践踏)、人不如狗(人性泯灭) (1)文章写了小狗包弟的什么?(命运)

(2)从包弟的命运和作者的叙述中你感受到什么或思考到什么?(人和狗)

(3)参见课文‘练习三”:作者对包弟的感情如何?是怎样的人?文坛称巴金为“21世纪文坛的良心”,从文中可看出吗?

2、理清思路

(1)文章在叙事方式、顺序安排上有什么特点? (2)你觉得文章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叙事的? (3)文章写第一段有什么作用和好处? 3、概括要点

(1)文章第一段写了什么事?试用一句话概括。 (2)包弟悲剧原因是什么?试概括 (3)“我”为何摆脱不了煎熬? 4、理解语句 (1)“我自己终于也变成了包弟”这句话如何理解? (2)如何理解“满园的创伤”?

5、比较阅读:本文与《记念刘和珍君》在风格上的差异。(本文写小狗包弟的故事) (三)自读课型:《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1、读什么?怎么读?觉得如何?为什么?

(1)整体把握 (2)理清思路 (3)概括要点 (4)探究问题 (5)品味语言(重点或精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高中语文新课程培训专题讲座在线全文阅读。

高中语文新课程培训专题讲座.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本文链接:https://www.77cn.com.cn/wenku/zonghe/281138.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08-2022 免费范文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 邮箱:tiandhx2@hotmail.com
苏ICP备16052595号-18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