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寓言的含义; 学习文章精美的表达。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1、导入:
人们的生命历程中,得与失始终伴随我们一生。有俗语说:“有得必有失。”其实,有失也比有得。明智的,随遇而安,得失不惊,心宽体胖,处世潇洒;痴妄的,追名逐利,以乱心迷,身心受累。我们应该树立怎样的人生态度?寓言《白兔和月亮》就是一面透明的镜子。 2、作家作品介绍:
周国平:当代作家,北大教授,文章充满哲理,深收读者喜欢。
寓言: 文学体裁的一种。以散文或韵诗的形式,讲述带有劝谕或讽刺意味的故事。结构大多短小,主人公
多为动物,也可以是人或非生物。主题多是惩恶扬善,多充满智慧哲理。
3、整体感知: (1)、这则寓言讲了怎样一个故事? (2)、白兔赏月的心态前后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 (3)、 白兔在得到月亮以后,为什么会有得失之患? (4)、 这则寓言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4、体味感知:
这则寓言的语言很精美,你认为哪个词语你最有感触,认为用的最好?请找出来,并谈出自己的感受。 5、探讨研究: (1)、本文有两次转折,请你找出来,并分析这样的写法有何好处? (2)、白兔最终要求诸神之王撤销这个决定,说明了什么? (3)、这则寓言提到人类有怎样的讽刺意义? 6、拓展延伸: (1)、 拥有财产就一定会有得失之患吗? (2)、 我们可以从白兔身上学到些什么? (3)、 在现实生活中,你是否会有得失之患?原因是什么? (4)、 我们应该怎样把握自己的人生航标?
第二课时
1、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了解到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坦然面对人生的得与失,正确把握好人生的得与失。不仅如此,我国有句俗语“天有不测风雨,人有旦夕祸福”。人生在世,注定要与困难同行的,甚至要与挫折和灾难打交道。因此,我们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今天,就让我们来共同学习另一则寓言故事《落难的王子》,我相信同学们会有一种别样的收获。
2、整体感知:
这则寓言故事写得很深沉,不仅在主题思想上令人发省,而且在情节安排上也值得我们学习,具有普遍的意义。通读寓言故事,告诉大家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3、思考品味: (1)、“我”在情节中起到的作用是什么? (2)、“天哪,太可怕了,这件事落到我的头上,我可受不了!”这句话在课文中反复出现过三次,都是在什
么情况下出现的?有什么意义? 4、问题探究: (1)、 王子落难前后性格有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2)、 王子是怎样落难的?作者这样编故事情节有何用意?王子落难你认为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 (3)、 “我”是王子落难的见证人,然而,当厄运也落到了“我”的头上,这说明了什么? (4)、 文章结尾给人怎样的启示? (5)、 只有落难后才会变得坚强,才能战胜脆弱,这是一条定律吗? 5、拓展延伸:与《白兔和月亮》进行比较阅读。 (1)、 在主题上,两片语言都是些人生态度的。但是角度是不同的,前则主要写人在获利之后的心境;后则写人受难后的状态; (2)、 在情节上,都采用了寓言的形式。然而前则寓言味道比较浓些;后则更像是事实; (3)、 在表达方式上,两篇寓言都是叙事为主。而前则更多的是人物的心理描写;后则重在叙事。 6、体验反思: (1)、 人生在世,或福或祸,可能不期而至,对我们应怎样对待? (2)、 从自己的经历中举出实例,说说你怎样面对困难,使自己坚强起来? (3)、 实际上人的一生挺平淡,大悲大喜的事情也不是很多,我们应当怎样在日常生活中培养自己的坚强的
意志?
7、教师小结:
同学们,学习了两则寓言,它们从不同的侧面告诉我们很多人生启示。我们知道了不计较得失是最大的“得”;不计较得失的人是最理智的人。我还要告诉你们,“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愿同学们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远离欲壑,健全人格;藐视困难,直面人生。 8、作业。
9.我的信念
玛丽·居里
学习目标:
1、了解居里夫人的人格美以及她取得的巨大成就; 2、学习本文语言的质朴美。 学习重点:
梳理文章思路,理清全文结构。 学习难点:
通过分析重点语句,品味语言的质朴美。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居里夫人曾经两次获得诺贝尔奖,取得了世人瞩目的巨大成就,然而她对金钱却看得很平淡,一直过着宁静的生活。\\\免受人事的侵扰和盛名的染污\\\。她那淡泊名利,甘于宁静和简单,不为世俗诱惑的品格和坚忍不拔的精神构成了她的人格美。爱因斯坦曾在《悼念玛丽·居里》一文中说\\\居里夫人的品德力量和热忱,那怕只要有一小部分存在于欧洲的知识分子中间,欧洲就会面临一个比较光明的未来\\\。今天我们学习居里夫人晚年写的《我的信念》,从中可以体会到她人格的美,了解她取得成功的原因。 二、整体感知:
1、课文朗读(全班齐读、个人朗读、教师范读相结合) 2、检查预习。 三、品味思考。
1、默读,搜集、筛选信息: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试着用四字短语归纳居里夫人的行为特点。
讨论归纳:坚韧不拔 树立信心 执著勤奋 集中目标 献身科学 探讨真理 生活俭朴 重大发现 保持安静 不图财富 珍惜时间 追求自由 克制自己 热爱生活 沉醉科学
2、概括纲要,归纳整理:全班讨论,将有关信息分门别类,从而分析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
思想理念(探讨真理、不图财富、沉醉科学) 环境需求(保持安静、追求自由、珍惜时间)
工作态度(集中目标、树立信心、坚韧不拔、执著勤奋)
四、探究研读:
1.学生阅读课文,完成下列思考题。(体会居里夫人的人格美,了解她取得成就的主要原因。) ①作者认为,做事情需要有怎样的精神?
明确:坚忍不拔,有信心。
②本来是\\\孤独地过着求学的岁月\\\,作者却把它当成是\\\美好快乐的记忆\\\,这说明了什么?
明确:因为求学时虽然很孤独,她和她的丈夫却能有时间、有精力在一起从事科学研究,并最终发现了镭。这说明了她对科学的渴求,对科学研究的热忱。 ③作者追求的是怎样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明确:宁静的工作环境,简单的家庭生活。
④怎样理解:我们唯一的希望,是在一个自由国家中,以一个自由学者的身份从事研究工作?
明确:因为她曾经生活在被占领的波兰,缺少自由,缺少宁静的科研环境的氛围;而科学是无国界的,科学研究需要和平的环境,自由的精神。
⑤\\\一位从事研究工作的科学家,不仅是一个技术人员,而且是一个小孩儿,在大自然的景色中,好像迷醉
于神话故事一般。\\\就常人看来,科学研究应该是艰深的、枯燥的,作者却不这样看。想想这是为什么。
明确:因为只有有了小孩子般的沉迷和好奇,才能对科学产生兴趣,才能沉醉于当中,有探求的欲望,才有可能产生新的科研成果。
⑤居里夫人的人格美表现在哪些地方?她取得的巨大成就与她的性格特点有哪些联 系?
明确:她那坚忍不拔的精神和坚强的信心,她那顽强的意志,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神,
她那淡泊名利,甘于宁静和简单,不为世俗所诱惑的品格,她那以自由学者的身份在自由国家进行自由学术研究的渴望,她对科学研究的极度兴趣和极大热情,构成了居里夫人的人格美,也正是她取得瞩目的巨大成就的关键之所在。 五、拓展延伸:
在缅怀像居里夫人这样一位崇高人物伟大一生的时候,我们不仅仅满足于回忆她的工作成果对人类已经做出的贡献。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即使是后者,它们取决于品格的程度,也远超过通常所认为的那样。
我幸运地同居里夫人有二十年崇高而真挚的友谊。我对她的人格的伟大愈来愈感到钦佩。她的坚强,她的意志的纯洁,她的律己之严,她的客观,她的公正不阿的判断--所有这一切都难得地集中在一个人的身上。她在任何时候都意识到自己是社会的公仆,她的极端的谦虚永远不给自满留下任何余地。由于社会的严酷和不平等,她的心情总是抑郁的。这就使得她具有那样严肃的外貌,很容易使那些不接近她的人发生误解--这是无法用任何艺术气质来解晓的少见的严肃性。一旦意识到某一条道路是正确的,她就毫不妥协地并且顽强地坚持走下去。
她一生中最伟大的科学功绩--证明放射性元素存在并把它们分离出来--所以能取得,不仅是靠大胆的直觉,而且也靠着在难以想像的极端困难情况下对工作的热忱和顽强,这样的困难,在实验科学的历史中是罕见的。
居里夫人的品德力量和热忱,哪怕只要有一小部分存在于欧洲的知识分子中间,欧洲就会面临一个光明的未来。(爱因斯坦《悼念玛丽·居里》) 六、作业。
10、《论语》十则
教学目标:
1、熟练背诵并正确翻译这篇课文。 2、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对照反省自己 3、积累文言词汇。 教学重点:
1、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2、积累文言词汇。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学为我用。
课时安排:2课时 课前准备:
1、搜集孔子及其《论语》的有关资料。 2、预习课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历史,产生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它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而且对今天在全民族弘扬爱国主义思想,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仍有巨大的现实意义。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已成为世界文化宝藏的重要部分,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全人类的骄傲。
《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则》。
二、检查预习。
1.简介孔子和《论语》。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者。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先世宋国贵族。少年时家境衰落。成年后做过“委吏”(司会计)和“乘田”(管..
畜牧)。50岁时由鲁国中都宰升任司寇,摄行相事。后罢官,曾经周游列国、终不再任。晚年致力于教育,是第一个把教育普及到平民的人,还整理《诗》《书》,并把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孔子大力宣传“仁”的学说。在世界观上,对殷周以来迷信鬼神的活动采取存疑态度,认为“未知生,焉知死”,提出“敬鬼神而远之”的见解。
在认识论和教育思想方面,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提出了不少很有启发意义的见解。他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相传弟子有三千,著名学者七十二人。但是他鄙视“学稼”、“学圃”,看不起劳动人民。在政治上,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维护奴隶制秩序,在维护贵族统治的基础上提倡教化。自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思想的正统,影响极大。
《论语》是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共二十篇。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的相互谈论。《论........................语》和《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是封建社会读书人的必读书。《论语》共20篇,492........................
章,内容涉及很广:哲学、政治、教育、文学、艺术乃至立身处世之道等。文字简短,精练质朴,含义很深,不少句子被人们当作格言而奉行,是我国现存最早用语录体记录的古籍。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重要依据,在我国思想史、文化史和教育史上有很深广的影响,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2.学生读课文。 3.教师正字正音。 人不知而不愠(yùn) 学而不思则罔(wǎng) 思而不学则殆(dài) 不亦说(yua)乎 ....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初中语文七年级上教案(6)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