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待到神智恢复,捉住癞虾蟆,抽了它几十鞭子,把它赶到别的院子去。 二、背诵课文,要求进入课文情境,感受作者思想感情。 三、思考、研讨。
1、文章围绕什么来回忆了三件趣事?——物外之趣。 2、分别找三个同学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三件趣事。 板书:
观蚊成鹤:夏蚊成雷——群鹤舞于空中——怡然称快
三趣 神游山林:草丛、虫蚁、土砾——森林、野兽、丘壑——怡然自得 鞭逐虾蟆:癞虾蟆——庞然大物——大快人心 3、三件趣事可否调换位置,为什么?
不可以。因为三件趣事的写作的顺序是由室内到室外。三件趣事在程度上是逐步加深的:由把夏蚊拟作群鹤,到把草木、虫蚊、土墙凸凹处拟作“林、兽、丘、壑”,再由癞蛤蟆与小虫在其中的生死之斗。 4、“我”为小虫打抱不平,为什么只是将“驱之别院”,而不是将癞蛤蟆处死?都已经把癞虾蟆捉在手了,又打了几十鞭子,想像一下,是什么样的鞭子?癞蛤蟆竟没有死,是为什么?
鞭子可能是一根草,也可能是一小枝条。童年的作者不是真要打死癞蛤蟆,说明他心中是热爱小动物的。 5、三件趣事之“趣”是怎样得到的?
通过仔细的观察,丰富的想像,赋予自然景物新的形象,从中得到了“物外之趣”。 6、参考注解,试说说作者提到的“物外之趣”指的是什么? “物外”,指超出事物本身。“物外之趣”是作者根据眼前自然景物的形象,在头脑中创造出超出事物原本特性的新的形象,从中得到的乐趣。它是一种精神体验。应该理解到,作者把原来这三件自然之物大化、美化、情感化、理想化,感到奥妙无穷而乐在其中,这便是“物外之趣”。这表明作者在幼年时已经有了自发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四、体验与思考。
1、这篇课文对你有怎样的启发?
联想和想像是创新的基础。我们要培养创新能力,首先要培养自己的联想和想像的能力。我们要保持青少年特有的好奇心和富于幻想的特点,勇于实践,做一个敢想敢做、勇于开拓的人。 2、你认为怎样做才算是一个有情趣的人?
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富于联想和想像,有一定的审美能力,能发现美、认识美。 3、说说你童年中有趣的事,善于从联想中发现事物的美妙。 五、课外作业。
第二单元 单元说明
本单元仍以人生为主题,侧重于理想和信念。选文同样兼顾诗文,兼顾古今,兼顾中外。《理想》是一首哲理诗,打种种比方,用种种意象,阐述理想之于人生的重大意义。《短文两篇》中的《行道树》,借行道树的形象表达无私奉献的人生信念。奉献的事业是神圣的事业,“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第一次真好》通过两个事例抒写人生的一种体验。第一次的感觉真奇妙,新鲜而刺激,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多姿多彩。《人生寓言》选了两则,《白兔和月亮》中,白兔拥有了月亮反而引起了无穷的得失之患,说的是好事也可以变成坏事;而《落难的王子》说的则是坏事也可以变成好事,多愁善感的王子因落难而变得坚强起来。居里夫人的《我的信念》,向世人敞开了自己的内心世界。这位伟大的科学家一生致力于科学研究,她的乐趣完全在科学本身,她志趣高洁,不图名利,但求自由与宁静,把全部精力投入心爱的科学事业中去,她认为要成就一番事业,目标必须始终如一,要坚忍不拔,满怀信心,勤奋工作。《〈论语〉十则》都是人生格言,有的谈求知态度,有的谈学习方法,有的谈修身做人这一单元与上一单元相比,不但侧重点不同,而且理性的成分更多一些,可以进一步提高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本单元的阅读教学,与上一单元有延续性。在理解课文内容方面,要联系自己的人生体验,深入思索,反复咀嚼,领悟课文深长的意味。同时要注意学习课文的表达技巧。在阅读方法方面,要继续练习朗读,提高朗读水平。引导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本单元,要根据课文特点,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理想》富有哲理性,要善于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去理解哲理。《短文两篇》有叙有议,要抓住议论,探究“议”与“叙”的内在联系,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人生寓言》比较含蓄,要注意准确地概括寓意。《我的信念》自有作者的思路,要全面把握课文内容则要指导学生按逻辑顺序加以梳理。《〈论语〉十则》是文言语录,要弄懂,熟读,深思,牢记。朗读训练的要求应该有所提高,发音、停顿、重音、语调、速度和感情诸方面,都要给以扎实有效的指导。本单元的综合性学习,以“漫游语文世界”为主题,沟通课堂内外,引导学生注意生活中的语文现象,一方面从中汲取营养,一方面干预语言文字使用中的不规范现象,在实践中锻炼口语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综合性学习应该在上一次活动的基础上,坚持成功的经验,改进不足之处,搞得更好。
6.理想
流沙河
学习目标:
1、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加深对诗歌的感悟和理解。 2、有感情地朗读全诗,体会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感情。 3、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理解诗意。 4、学习诗中形象的比喻 。
5、树立远大的理想,并为理想而不懈地奋斗 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全诗,体会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感情。 2、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理解诗意。
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全诗,体会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感情。 2、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理解诗意。 3、学习诗中形象的比喻
4、树立远大的理想,并为理想而不懈地奋斗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前面我们学过《在山的那边》在文中作者提到“在山的那边,是海”“是一个全新的世界。”这个“海”和“全新的世界”是指什么呢? (明确:是指作者所追求的理想)。 师:那么,同学们有没有理想呢? 学1:有。
师:那我们现在请同学起来说一说你们的理想是什么? 学2:我的理想是当一个医生,可以救很多的人。 师:为人民服务,很好~!还有没有?
学3:我的理想是长大了可以当一个老师~~! 师:为祖国培育更多的花朵,很好!还有没有?
学4:我的理想是长大了当一名建筑师,盖很多的高楼! 师:建设我们祖国的未来!很好!
师:在日本鬼子占领我国里头的时候,中国人民的理想是什么? 学:是实现祖国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彻底结束民族屈辱的历史。
师:这个理想我们已经实现了,中国人民又站起来了那这时我们的理想又是什么呢? 学:实现中国的富强。 师:这个理想我们已经奋斗了快60年了,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只要继续努力奋斗,我们的理想必定会实现的。 由此看来,我们每一个人,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国家,在不同的时代都有不同的理想。一本词典上说:“理想是对未来事物的想象或希望;一本词典上又说:理想是对美好未来的设想。那么诗人流沙河又是如何诠释理想的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流沙河的〈〈理想〉〉这首诗。请翻到地六课。 二、进入新课:
师:请同学们看一下课文可以分为几部份?
学:五部分:第一节为第一部分;第二、三为第二部分;第四、五、六、七为第三部分;第八、九、十、十一为第四部分;第十二小节为最后一个部分。
师:很好,现在我们来看第一部分。第一节中作者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学1:用了比喻。
师:对,用了比喻。他把理想比作什么? 学2:石、火、灯、路。
师:是的,作者用了这四个比喻,这四个比喻是连环使用的,这在修辞手法上叫“顶针”。前两个比喻为第三个作铺垫,诗意主要在后两个比喻上。“黎明”指什么?有没有同学知道呀? 学3:指理想的境界。
师:对,因为社会是不断发展的,理想也要逐步提高。一种目标实现了,一种需求满足了,还会有新的目标,新的要求,也句有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师:第一部分讲了理想的意义。 1、那现在同学们读一下第二部分。 学4:(朗读 )
①第二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理想是发展变化的,不同时代的人们有着不同的理想。
②既然理想是有时代性的,为什么 又说它是“历史的脊梁骨”呢? 明确:“古照今,今照来,先辈照子孙”,这个“照”字,既承接“荧荧光”,又照应第一节诗里“照亮”的“照”,先辈照亮子孙前进的道路。因为正是一代一代的理想,使人类历史不断向前发展,理想是人类不断奋斗的精神动力,所以说他是“历史的脊梁骨”。 ③这一部分慨括来是什么?
明确:从历史的角度来谈理想的历史的意义。 2 、第三部分 学2:(朗读)
① 第一节说“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黎明必然会来临,理想也一定会实现;第四节又说理想有时“是海天相吻的弧线,可望不可即”,这两节内容是否相矛盾?
明确:不矛盾,恰恰相反,这正说明了理想实现的客观情况:有时候经过奋斗,理想很顺利的实现了;而更多的时候,理想的实现往往要经过多次的失败和挫折,或者不像预期的那样切近,起初多长期性估计不足,越到后来越是认识其艰巨性、长期性。
② 根据你的体验,说一说为什么理想的实现常常会遇到挫折和失败?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自由作答,也可以联系课文后面的内容从不同侧面回答)
明确:结合第五节可答:要想实现理想,人须乐观、充满活力和斗志。结合第六节可答:为崇高的社会理想而奋斗,就得不顾个人私利,这样,他所获得的才是为理想而奋斗的幸福感,牺牲的当然指个人的利益等等。
③ 第五节的含义?
明确:理想能使人乐观、坚强、活力,主要是指理想的精神力量。例如,面对不幸,面对厄运,有了理想,相信厄运是可以战胜的,前途是光明的,就会不屈不挠地奋斗。“理想使你忘记鬓发早白;/理想使你头白仍
然天真”,就是说,理想使老年人的心理年龄非常年轻,他壮心不已,奋斗不息,是理想使他充满活力。
一是乐观,二是斗志,三是活力,概括起来,是力量,包括精神力量在内。这节诗的大意,可以概括为,理想给人力量。 三、小结:
本节课主要通过朗读,对诗的思想内容有了全面的了解,知道理想对于一个人、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的重要性,理想是推动整个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为了实现理想,我们应该坚持不懈地奋斗。 四、作业: 板书设计:
是石、火、灯、路(重要性)
理
是温饱、文明、安定、繁荣(时代性)
是罗盘、船舶、海天相吻的弧线(艰巨性)
想
是闹钟、肥皂、获得、牺牲(无私性)
第二课时
一、进入新课:
师:昨天我叫大家回去思考第三部分要怎样来慨括?有没有天下回答一下 学:讲的是理想的人格意义。
师:完全正确,那现在请天下门打开地六课,我请同学来读一下第三部分。 学:(朗读)
1、第6节怎样理解?这里所说的“牺牲”是不是指黄金梦被敲碎,自私心被洗濯?
不错。显然,诗人所说的理想,是崇高的社会理想,决不是什么黄金梦。一个人想发财,想有几万、几十万、几百万、几千万的资产,不是诗人所说的理想,即使通过正当手段发财致富也不是诗人所说的理想,更不必说,用非法手段去攫取钱财了。为崇高的社会理想而奋斗,就顾不得个人发财,也顾不得种种个人利益,他所获得的是为理想而奋斗的幸福感,理想实现后的喜悦。
2、为什么说“理想如果给你带来荣誉,/那只不过是它的副产品”?为什么“更多的是带来被误解的寂寥”?寂寥里怎么有欢笑?欢笑里怎么又有酸辛?
制造某种物品时附带产生的物品叫做副产品。理想所追求的是社会的温饱、文明、安定、繁荣等等,而不是个人荣誉。理想实现了,社会给你荣誉,这种荣誉只不过是理想的副产品。
寂寥,就是寂静、空旷。怀有崇高理想的人却被误解,好像是不可理解的,历史上往往有这种情况。理想,就是要改变现状。而尚未觉悟的人,总认为现状是天经地义的,要改变现状,在他们看来就是大逆不道,是疯子,是狂人,躲避他,反对他,奋斗者的处境就陷于寂寥。
胸怀理想、为理想而奋斗的志士,处境尽管寂寥,但是他享受着斗争的欢乐,所以有“寂寥里的欢笑”。但是,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初中语文七年级上教案(4)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