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力
投资与贸易
2009年第3期总第119期·财务与金融·
仍实行贷款四级分类,造成家底不清,导致潜在风险突出、不良贷款没有得到真正的充分下降。提高农村
信用社信贷风险防范能力仍然需要付出长期艰巨的努力。
目前农村信用社开办的信贷业务种类较多,但是由于没有统一的自律组织和操作规程,合同文本
不规范、担保手续管理混乱,基本要素填写不完整、不落实、使用不正确等问题较为突出。档案管理不规范、不完整,实用性不强。加之多年来,农村信用社重业务、轻管理,重发展、轻风险的现象较为普遍,信贷
基础管理工作薄弱,导致信贷风险加大。
4、信贷人员业务素质不高,法纪观念淡漠农村信用社聘用信贷人员因受环境和条件所限,选拔人员的素质良莠不齐。尤其是没有通过正规培训,个别信贷员不但业务素质低,而且纪律观念淡薄,利用手中的权力参与煤矿、房地产开发商等企业合伙经营或贷款投资分红,“攻守同盟”来套取信用社的贷款,甚而致于极少数信贷人员还“吃、拿、卡、要”,产生因道德危机引致的信用风险。个别农村信用社在信贷业务经营中只顾眼前效益,单纯追求利润,对贷款的审查不严,对抵押品低值高估,导致抵押不实;对住房按揭贷款、私营企业抵押贷款的真实性、合规合法性、足值额审查不严,致使贷款在发放前就潜藏着风险。
5、企业生产经营不景气
一方面企业产品结构调整缓慢,产销严重脱节,产品大量积压,经济效益每况逾下,造成大量信贷资金被不合理占用,另一方面,由于企业盲目投资,且规模大,效益低,又缺乏相应的长期配套资金,造成信贷资金被长期占用。
6、农业生产的风险性大“三农”,而农业农村信用社的主要服务对象为
生产易受自然灾害影响,每一次大的自然灾害都造成大批借款户因农业生产遭受破坏而难以按期归还贷款,由此造成大量的信贷资金沉淀。
二、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的成因分析
信贷业务是农村信用社的主要资产业务,其收益
虽然,现在农村信用是农村信用社的主要收入来源。
社已逐步向中间业务这个领域进军,许多农村信用社在中间业务方面获得了良好收益,但信贷业务仍处于主导地位。
由于农村信用社的底子簿,体制还不完善,因此,在开展信贷业务过程中,必然会因各种不定因素
而造成风险,增加了农村信用社的不良资产的负担。具体来说,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的成因主要有:
1、信用社管理体制不健全
建立区联社以后,理事长、主任(副主任)、监事长及基层信用社高级管理人员等主要人员的产生先由行业管理部门提名,然后再进行社员民主选举,即高级管理人员产生时,股东选举只是一种形式主要负责人的产生并非真正代表股东意愿。所以农村信用社高级管理人员不可避免地只对上负责,而不对下级和股东负责,从而导致管理异化,借法人治理结构之名,行分支机构管理之实,将农村信用社异化为省联社、市级办事处的下属机构。其最终结果,必然带来农村信用社内部少数人控制,从而使产生内部控制人导致的信贷风险。
2、信贷管理制度欠健全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农村信用社已经建立了比较完整的信贷管理制度,为信贷业务的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从规范的角度考虑,现有的信贷管理制度不系统、不全面,贷款“三查”制度执行也不严格。目前农村信用社信贷资产的管理尚处于粗放经营的管理层次,缺乏一套与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贷款决策、约束机制,且信贷管理手段落后,跟不上信贷业务快速发展的要求。在实际工作中,只注重贷款前调查和审查,疏忽贷后跟踪检查。未建立起有效的制度制约机制,不能完全适应当前信贷业务快速发展的需要,出现了不少低质量贷款,为信贷违规现象的产生埋下了隐患,容易诱发能力风险和道德风险。
3、信贷业务操作不规范,基础管理薄弱-24-
三、防范信贷风险的措施
1、加快农业产业化和规模化经营
要大力发挥政府引导作用,积极推广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规模化生产方式,形成经济聚合作用,降低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最终实现将分散的、无效的金融需求,转化为规模的、有
效的金融需求。
2、探索新的信贷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1)积极试行对小企业信用贷款和联保贷款。对符合条件、有市场、有效益、有信用的小企业,采取授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论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及其防范措施(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