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为《庐山图》、一为《雪霁五老图》,这两幅画被后世公认开创了中国山水画的起源,那是山水第一次脱离人物而独立出现的画作。据说,庐山五老峰的名字便缘起于那副《雪霁五老图》。遗憾的是,这两幅画早已失传,今人无缘再见,只得从文字的记载中天马行空了。 好在,还有一副与顾恺之《庐山图》同名的画作,想来,我们还是有机会得见。张大千,这位诗画兼修、一身桀骜的老人,曾经自诩游遍天下名山,但阴错阳差间,他却屡屡与庐山失之交臂,直至晚年,“平生未到庐山”已是他最大的心结。1981年,年过八旬的张大千,尽管已经有一目失明,他却开始创作一生中最特殊的一幅作品——《庐山图》。据说,他一反平日里与旁人嬉笑闲谈中作画的习惯,把自己关在画室中,整整一年零七个月。老人没有见过庐山的风姿,下笔所至,全凭心中所想,眼中无山,山在心中。其实,倘若人与山真的可以跨越时空在心弦上相遇,那么,见与不见,又有何妨呢? 画成,高两米,长十二米!这幅惊世骇俗的大画现藏于台北大风堂。 白鹿洞书院天下之首
相比于诗人的洒脱与画家的肆意,中国的思想者们与生俱来要走上一条“担当”的路,而且,这条路崎岖漫长。 宋以前,中国哲学思想缺乏完整的理论体系。新儒学——这是一场发自宋代思想家们的集体行动,是对孔孟儒学的完善和诠释,也是博大精深的中国思想体系中,第一座完整的理论殿堂。近代两位国学大师陈寅恪、冯友兰都曾指出,两宋新儒学的产生,是几千年来中国思想史上的一件大事。
偏偏,这次大事件的主角又一次选定庐山,宋代新儒学“濂、洛、关、闽”四大家,庐山便独占两元。
北宋思想家周敦颐,晚年隐居庐山莲花峰,今人多晓得他《爱莲说》,却少有人知,正是他的另外两篇巨著《太极图说》和《通书》为新儒学的发展打开了大门。
履着周敦颐的足迹,又一位伟大的思想者,来到庐山。他重建了白鹿洞书院,选择以教书授课的方式,传播他的思想,也就是新儒学的重要一脉——理学。这个人就是朱熹,因为他的缘故,白鹿洞书院成为天下书院之首,也因为他的缘故,理学成为一统后世六百年的主流思想。
中国的思想者们习惯在自然里参悟天地大道,所以,庐山是幸运的,周敦颐、王安石、朱熹、陆九渊、王阳明??明清以来又有黄宗羲、康有为、胡适等人,无论是理学、心学,抑或是传自西方的启蒙思想,在一波波思潮涌动间,庐山被雕琢的愈发凝练与深刻。 庐山让世界了解中国
在历史面前,文人恰如微弱但不熄之文火,文火煮山,愈久弥香。因为太多不同流派的诗家、画家、思想家,近代以前,庐山的人文精神已然是精深且多元。如果说,这样的评价还仅限于中国文化体系的内部,那么在十九世纪前叶的风雨飘摇中,迎着西方文明的大规模到来,庐山再次被推上历史的潮头,这座大山所展现出的多元性将第一次超越中国传统文化的范畴,开始对话世界??
近一个世纪前的那天清晨,当庐山石工们的号子唱响在荒芜的山岭,英国人李德立明白,他距离自己的梦想已经不远了。很快,这片荒芜之地将被花园和洋房所覆盖。事实证明,无论李德立有着怎样的初衷,但因他而引发的土地变革却实实在在影响了庐山的历史。
今天,六百余幢老别墅就是研读那段历史的第一手资料,它们向世人倾诉着,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庐山是如何被开发为避暑胜地,那些金发碧眼的西方人曾经以怎样的姿态生活在这里??
李德立在中国的庐山上盖起了西方的别墅,赛珍珠却在西方的别墅里写下了中国的故事。在这里,童年的她习惯了和中国孩子一起玩耍,青年的她找到了爱情的托付,中年的她开始了人生中第一次重要的写作,此后的生涯里,她燃烧尽全部的热情只为一件事情——让世界了解中国。 世界文化景观遗产 历史无数次的经验已经告诉我们,来自不同世界,拥有不同特质的文明终究是要相遇的,
这种相遇也必将诞生一张新的面孔,这张面孔的美是可以穿越国界、穿越贫富、穿越肤色、穿越语言和文字,被全人类所共同欣赏并为之礼赞的 ??
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0届会议将庐山列入“世界文化景观遗产”,这是中国第一次入选该项目,享有这一殊荣的景观在全球也只有十余处。
入选的评语这样写道——庐山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庐山的历史遗迹以其独特的方式,融汇在具有突出价值的自然美之中,形成了具有极高美学价值的、与中华民族精神和文化生活紧密相连的文化景观。 庐山历史从未间断
司马迁在《史记》当中第一次提到庐山就是“禹南登庐山,观禹治大水”,这是庐山这个名字,第一次进入国家的典籍。那么从司马迁之后,有陶渊明,有李白,有白居易,有苏东坡,有徐霞客,有李时珍,有朱元璋,蒋介石,毛泽东等等,从古到今,庐山的历史是一直没有间断过的,是一直可以连续下来的,我们不仅要把前人留给我们的遗产保护好,我们还要给后人创造和留下新的遗产。努力做到,既对得起前人,又对得起后人。
放眼五大洲,群山的美是不尽相同的,或以雄浑立世,或以奇秀扬名,或以物华著称,或借神话传说令人流连,或借冷峻严苛令人敬畏??但无论怎样,群山有一点是共通的—— 2009年10月,“首届中国庐山世界名山大会”如期召开。当来自世界五大洲近26个国家的嘉宾以及各大世界名山的代表200余人共聚庐山的时候,“友谊、合作、发展”便成为架设在不同峰峦,不同文化之间的桥梁。
没有云雾的庐山又怎能称得上“庐山”?没有穿越云雾的经历,又怎能见识到真风采?其实,我们在人间穿行的时候,不也正是如此么?
两千年弹指一挥间。青山不老,云海滔滔。登山者怀着不同的心境,带着不同的感悟,行走于不同的时空。 匡庐终究是怀抱着那份宁静致远,静观疾风劲雨,世事沉浮。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变换的人与不变的山。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庐山,人文圣山解说词(5)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