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庐山,人文圣山解说词(2)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20-04-21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或QQ: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个名分,给他一种炫耀,给它一种和自己明确的关联。他尽可能地模糊掉了,他与世界的关联。

今天,上京小山上的石头上有人形凹印,竟传说有陶渊明当年喝酒长醉不醒而卧出的痕迹。栗里陶村取名“柴桑”二字的简易石板桥,据文物学者考证,魏晋时代就已存在,当地人坚信,当年陶渊明就是从这座桥上进出村庄的。

庐山到处布满陶渊明的足迹,也到处都有关于陶渊明的传说。他将尔虞我诈的官场、纷扰的尘世、乃至自己青年时的理想统统关在柴扉之外。静下心,喝酒。然而,他真能与尘世隔绝的如此彻底么? 《桃花源记》

刘宋王朝建立的次年,陶渊明写出了一篇不足四百字的短文《桃花源记》。 我们无从求证,江山易帜、陶渊明改名、创作《桃花源记》,这三者之间是否有在内的关联。但有一点是确定的,《桃花源记》所描绘的是一幅与当实社会实况截然不同的画面。 在他所勾勒的那个桃花源里,一切的一切,与我们每一个人自己的寻常所见所闻如此接近: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童稚天真,乡人热诚,来了客人,设酒杀鸡进行款待,恍然让人生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感觉。它的背景是随处可见的乡村风景,它的现实却是没有剥削压迫亦没有官家骚扰、无关世事变化的乡村生活。

1516年,英国作家托马斯?摩尔的《乌托邦》。1933年,英国作家詹姆斯?希尔顿的《消失的地平线》。巧合的是,这两部作品与《桃花源记》有着惊人的相似,都是描绘了一个没有剥削压迫,人人安居乐业,怡然忘情的理想家园。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却比摩尔早了1095年,比希尔顿早了1512年。

然而,对于桃花源究竟是否真实存在,又在哪里的猜测,历代的学者对此众说纷纭?? 他看到了田园

康王谷是庐山主峰大汉阳峰西面最长的一条山谷。从陶渊明的家走出,翻过一座山就是了。这道深长的峡谷沿清溪而行,山重水复处,时时有柳暗花明。行至深谷处,有泉水谷帘泉。它是被唐朝茶圣陆羽认定为“天下第一泉”的泉水。 康王谷原是叫做庐山垅。当年秦国灭楚,楚怀王之子楚康王被秦将追逐到此。正在走投无路间,突然天下大雨,秦将却步,康王得以脱险。从此这位流亡的康王便隐居在了这里。康王谷由此而得名。这段传说,与陶渊明文中所述几一致。 陶渊明的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家乡度过。他的足迹几乎遍及庐山及四周。直到今天,庐山附近的人们都坚信,陶渊明当年真的曾经来此漫游。他翻过了家门口的山,走进了深谷。他看到了田园,被邀请进了农舍。他享受到热诚的招待。他被童子所问,听老丈所答。他感慨万千,才从容命笔。康王谷的环境和氛围唤起他对理想生活的一种崭新诠释。在那个黑暗深沉、灾难重重的社会,其实一个人的最高理想,不过就是一种不被干扰的平凡而安宁的生活。 桃花源当然只是一个空想。

但这个美丽的空想却将世人生活的理想以及价值观提高到一个全新的境界。这是个让人无限憧憬的境界,是人们相信自己通过努力可以抵达的彼岸。 猛志固常在 然而,怀着如此美妙之理想的陶渊明,却在贫病交加中走向生命的尽头。

公元427年的那个秋天里,初冬的寒气已经隐隐袭来。陶渊明仿佛心有所知,他以坦然的心情,为自己写下《挽歌诗》三首和《自祭文》一篇。他希望自己死后,“不封不树”,愿自然而来,自然而去。值得一提的是,垂暮之年的他却在阅读《山海经》后写下这样的诗句“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不知道这位已经躬耕半生的隐者为何在他生命的最后却忽又心生豪情? 两个月后,他病逝于自己的家中。 只有陶彭泽

陶渊明的离去,在魏晋时代并未引起关注,当时很多文人士大夫的眼里,他不过是个爱喝酒、能写诗的一介平民。南朝时的刘勰著《文心雕龙》搜尽前朝历代的名士佳作,却独

对陶渊明只字未提。但随着时光流转,陶渊明的诗到底流传开来。

自唐以来,众多诗家对他推崇备至。尤其是大诗人李白,更将陶渊明引为千古知音,恨生不能逢,只得寄情于诗中“清风北窗下,自谓羲皇人。何时到栗里,一见平生亲。” 及至宋代,陶渊明的声名已如日中天。 欧阳修盛赞《归去来兮辞》说:“晋无文章,唯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王安石对陶渊明的诗评价说“有诗人以来无此句者。然则渊明趋向不群,词彩精拔,晋宋之间,一个而已”。辛弃疾则赞道:“须信采菊东篱,高情千载,只有陶彭泽”。 陶渊明是汉魏南北朝800年间最杰出的诗人,也是杰出的辞赋家与散文家。陶诗今存125首,文章12篇。

今天,庐山脚下,陶渊明的村庄仍在。村子里住着很多陶姓村民。他们供奉着祖宗家谱,以此证明自己是渊明后人。 在庐山余脉面阳山一处偏僻的小山坡上,参天苍柏的掩映中,静静地矗立着迄今为止最古老的陶渊明墓碑,立于清乾隆年间。选址依据他生前的遗愿——葬于中野,足以安魂。 庐山再也无法寂寞

逝者如斯。然而陶渊明与他那些洋溢着大隐之风的诗篇却从此再也没有淡出人们的视线。其实,陶渊明的意义远不止为中国田园诗歌开宗立派。更重要的是,他以自己的隐居和诗作展示了一个挣扎的人生——是成为既得利益者还是成为自己?但是最终,他以尊重个人的意愿战胜了世俗功名的追求。把个人从这个社会的整体中剥离了出来。他向后人宣告,一个压抑的人如何变成为一个大写的人。

田园只在,人心之中。我们在今天都相信,陶渊明的那轮斜阳,温暖了后世每一朵带霜的菊花,他的南山自现,不仅仅是他离着匡庐近,而是因为他的眼光远。如果你愿意成为陶渊明,也许今天在你的都市,穿越水泥丛林,向着庐山远眺,你也可以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正因为有了陶渊明,从此,庐山再也无法寂寞。循着这位精神世界里巨人的足迹,它也渐渐成为后世历代隐者及文人墨客登临膜拜的圣山。

第三集) 文火

正在编纂之中的《庐山历代诗词全集》显示,从东晋开始至今,历代诗人题写庐山或者在庐山创作的诗歌总量达到了16000余首。在中国诗歌的发展历史中,庐山一直是一个神奇的坐标点,几千年来,它和历代诗人形成奇妙而密集的互动,自晋陶渊明,谢灵运起,庐山成为中国山水田园诗的滥觞之地,到唐宋,随着李白,白居易,苏东坡等人庐山诗篇的广为传颂,庐山已经借着这些不世出的诗词奇才以及千古名篇成为耳熟能详的诗词圣山。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些与庐山息息相关的千古名句成为汉语言文学中流传百代的经典。历代诗人,一如文火煮山,留下历久弥新的文明薪火。

【专气致柔,含光默默,温温不绝,绵绵若存为文火之要——《海琼传道集》】 且认他乡作故乡

1937年秋,北平。印度诗人泰戈尔推崇备至的清末同光体诗派领袖,一代宗师——陈三立,无法在乱世隐遁。不久前,日本人借陈三立的好友,另一位诗坛巨匠郑孝胥之口,传递了邀请其出任日伪政府要职的信息。陈痛骂其“背叛中华,自图功利”,与50年的好友,割袍断交。愤懑不已的陈三立开始绝食拒药。

不忍离去的除了生命还有什么?如果是回忆,那么在庐山松林别墅“息影松林径,洗梦涧瀑流”的五年时光,无疑是老人生命里甜美的一段过往,在乱世之中,这里的一草一木,给了苍老而执著的诗人心灵极大的抚慰。 遗憾的是,老人自1935年离开庐山便再也没有回去。 1937年,爱国诗人陈三立于北平寓所含恨离世。 同年岁末,陈家三公子陈寅恪离开北平辗转南迁。

翌年,郑孝胥在伪满国都长春神秘死亡,据传,系日本人所为。

1945年4月,抗战胜利曙光依稀可见,双目失明的陈寅恪在流亡地成都百感交集的写下了《忆故居》“??破碎山河迎胜利,残余岁月送凄凉。松门松菊何年梦,且认他乡作故乡。” 山河破碎,乡关何处,那承载两代文人家园梦想的庐山,此时是那样遥不可及。 出生于江西修水的陈氏父子,一生中只是偶尔寓居于庐山,然而,和中国历史上难以计数的先贤一样,他们都把心留在了这匡庐之山。

几千年来,当中国的知识分子涉过历史险滩时,就像无根之草,找不到归途,也寻不见去路,有人以死持守,有人随波逐流,有人奋力挣脱重新去寻找心灵的自由。没有说明他们持守着修齐治平的理念,也怀抱着隐逸山水的梦想。

而对于这些行走中的赤子们来说,庐山,一如千年不变,默然守候的知己,抚慰他们孤独的心,陪伴他们求索的路。 人与山,交相辉映,给整个民族文明史挥洒出闪亮的传奇。 山水诗宗谢灵运

公元383年,正在弈棋的东晋宰相谢玄,接到前方捷报,8万晋军在淝水力胜前秦80万大军,它直接左右了中国历史的进程,长江以南的东晋王朝得以延续,来自中原的文化体系得以保存发扬。庐山,这座已经与儒释道结下了深远渊源的大山,也因此得以继续它的文化薪火??

公元411年,随着一串独特的木屐声响,谢氏家族的一位后人登上了庐山,和他前辈不同,这位名叫谢灵运的士族子弟并未延续位列公卿的家族传统。 在崇山峻岭之中,谢灵运吟诵着“昼夜蔽日月,冬夏共霜雪。”把胸中无尽的丘壑化做诗歌和丹青。 肆意遨游山水的谢灵运,在不经意间,开创了中国诗歌的一大流派山水诗。 谢灵运为庐山写下了11首诗。自那时起,江西成为中国山水诗派的主要策源地。而庐山,也因为“前有陶令,后有谢公”,渐渐成为历代诗人的磁场和诗歌的温床。 2007年开始,庐山管理局组织各界学者,着手编纂《庐山历代诗词全集》,这是一个试图将有史以来,所有关于庐山的诗歌全部收罗殆尽的巨大工程。在繁重细致的编纂梳 理过程中,一座诗词圣山的形象越发清晰起来。 绣口一吐半盛唐

在浩如烟海的典籍字纸中人们发现了一位诗人伟岸的身影——从他25岁到57岁,一生中曾经五次登临庐山。这是一个痛饮狂歌、扁舟破浪、乱发当风的独行者。

当代台湾学者余光中在一首诗中这样描述他: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而后世的人们对于他的称号是——诗仙。

今天庐山脚下的秀峰瀑布,因为李白诗的缘故依然吸引着众多游客。每一个来到此处的人都在回想当年诗仙仰望它的那一刻。

对于庐山,那次相遇也许只是恒河细沙的一瞬,然而,就在石破天惊的一刻,盛唐气度,诗人情怀和天造奇观一起把二十八个普通的汉字化成珠玑,永久地洒落在民族文明的银河中。 吾将此地巢云松

很多人知道,因为有了这首诗,庐山瀑布才得以名扬天下。但人们却不知道,在李白命途多舛的一生中,庐山一直是一个神奇的坐标。

胸怀天下的儒家入世观点,归隐山野的道家隐遁思想,仗剑天涯的侠义精神,李白的一生都在与这三种截然不同的人生态度反复的羁绊纠结。

公元725年,25岁的李白仗剑出川,开始他大济苍生的梦想。他沿长江流域,东至庐山时,被山中景色深深吸引,从那时起便萌生“吾将此地巢云松”的愿望,有心若干年功成身退终老于此。

公元745年,45岁的李白南下漫游金陵,第二次游览庐山。就在一年前,他发誓永诀官场。这次,他看中了庐山一处名叫屏风叠的地方。

公元750年,李白携自己的第四位夫人——清丽雅致的名门之女宗氏,第三次登上了庐山。1200多年前同样的这样一个清晨,当他远眺自己最为钟爱的五老峰时,“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的诗句横空出世。 从那时起,庐山成为李白夫妇共同的寄居之所和精神家园。

公元755年,大唐帝国经历了一次致命的动荡。三道节度使安禄山起兵叛乱,翌年便攻陷都城,国号大燕。 安史之乱爆发的第二年,已经下定决心再也不问世事的李白偕夫人第四次登上庐山。看着清泉松石,想想山外的离愁乱世,这一次,李白真的下定决心,他在庐山九叠屏修筑草堂住了下来,起了隐逸的生活,并自我鼓励说:“吾非济代人,且隐屏风叠。”看上去,年近六旬的他似乎真的彻悟了。

然而,几个月后,镇守东南的永王李璘派使者请李白辅政,天真率性的李白兴高采烈地奉旨出山,不过,李白又一次错误地估计了形势。随军不久,他就糊里糊涂地被卷入了宫廷的皇位之争。永王兵败,李白背上了附逆的罪名,就在流放途中,遇到天子大赦,李白绝处逢生。《早发白帝城》也正是那次返乡途中所写,经历了大难不死的狂喜,途径九江时,他再一次登上庐山。

这一次,李白以饱经风霜的心重新审阅大山,写下著名的《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在诗中,几乎囊括了我们今天可以看到的所有庐山美景——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寻仙问道的心终究是代替不了马革裹尸的夙愿。离开庐山回到南昌家中不久,李白以62岁的老迈之躯,又一次随军东征平乱,翌年,病逝于返乡途中??

直到辞世,李白都未尝实现自己入仕报国的庙堂之梦,然而桀骜不驯的做派,豪迈奔放的风格,摧枯拉朽的热情,浩荡山河的气势,却从未因挫折与困顿而改变。这是命运对李白的捉弄,却是历史对于中华文明的成全。 江州司马青衫湿

盛唐的光芒伴随着巨星的陨落一同暗淡下去,但庐山的文火却依旧在延续??

庐山脚下的这段长江,唐时被称为浔阳江,816年,正在辅佐太子的白居易因为越级上疏奏请严缉凶手,给了政治对手陷害的口实,被一贬再贬,一直贬到浔阳江边,做了一个品级低下的江州司马。 对于才华横溢,满怀政治梦想的白居易来说,他的人生从此转折。 九江码头所在,在遥远的古代,是黄芦苦竹绕宅生的湓江湿地。1200年前的一个秋夜,两个不曾相识的人在这里相逢,在夜色波光中为彼此的人生以及后世的汉语言文学留下凄美的夜曲。

在那篇冠绝全唐的《琵琶行》里,白居易写出一份沦落天涯的忧伤和哀叹,从这时起,“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就成为每一个逆境中的客旅心底的咏叹。

白居易在江洲一呆便是四年,远离朝野的他夜听江水潮起潮落,昼看庐山云卷云舒。司马是个闲官,这使得他得以有闲暇经常走进山里。以一种逍遥而闲适的态度静观世界与人生。

在这里,白乐天的诗也变得从容优美。“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山高谷深,挡不住他的诗情。每读这样的文字,山间的春色,扑面而来。 庐山以灵胜待我

对于陶渊明这位前辈,白居易一直是怀着仰慕和崇敬,在庐山日久,他也和陶公一样,有了隐居于此,终老一生的念头。有一天,他发现东林寺附近一处山凹,北傍遗爱寺,南靠香炉峰。有密林有流水,景色怡人。他当即决定,要在这里修筑一座草堂。 1200年前的草堂主人白居易,写下了《庐山草堂记》,“春有锦绣谷花,夏有石门涧云,秋有虎溪月,冬有炉峰雪。”字里行间,渗透着喜悦和惬意。

庐山的山水,让白居易受伤的内心慢慢愈合修复。对于厚待他的大山,白居易用深情的笔触写到“庐山以灵胜待我,是天与我时,地与我所,座获所好,又何以求焉!”

在群山的怀抱里,从来温婉平和,惯于以长歌描绘爱情人生的白居易,把他所有令唐宋折腰的美好辞藻,聚成《庐山草堂记》篇首不容置疑,激越昂扬的八个大字——匡庐奇秀甲天下山。

这里的风水,洗去了他的忧伤。他渐渐地心静,也渐渐地淡定。悄然之间,诗人的人生观也得以改变。兼济天下淡出内心,独善其身渐入人生。

公元818年冬,守得云开的白居易结束了江州的生活,前往忠州任职。行前他为草堂写下了告别诗。“山色泉声莫惆怅,三年官满却归来。”

而此后,他只是经过草堂留宿了一晚。 这以后,白居易再也没有机会回归庐山。 想必,这里的山泉溪流,也时常在这个异乡游子的梦乡里叮咚吧。 不识庐山真面目 自魏晋始,至唐宋,庐山已经成为中国诗人艺术生涯中必经的圣地,我们无法想象,没有了这自然的奇境,五千年的诗词殿堂该留下多大的缺憾。 在山脚下的西林寺墙壁,苏轼留下了那首流传千古的名诗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一诗出手,即成绝唱。转瞬便家喻户晓。对于面对宦海,茫然不知前程的苏轼来说,是不识庐山真面目,还是不识人生和世界的真面目,后世莫衷一是。

西林寺几经毁建,当初的题壁已然不在,不识庐山真面目的诗句却被永久地题写在中国人的心灵中,人生百代无穷尽,然而对于世界和生命的困惑迷茫,古人有之,今人亦然。 且将诗魂托青山

蓦然回首,在人生的高峰或低谷,在生命的豪迈与困惑中投入这莽莽群山怀抱的又岂止是东坡一人。 李贺来过,诗云“小雁过炉峰,影落楚水下”。 欧阳修来过,大呼:庐山高哉,几万仞兮。

黄庭坚来过,描绘“胜地东林十八公,庐山千古一清风。” 康有为来过,高歌:“开士诛茅五老峰,手植匡山百万松。” 徐志摩来过,慨叹:“这眼前刹那间开朗——我仿佛感悟了造化的无常!” 郭沫若来过,吟唱:“湖山云里锁,天籁雾中鸣。”

正是这些诗人一次次完美的登场和谢幕,庐山的诗歌才在沧海桑田中聚沙成塔,蔚为大观。

在古籍浩繁的庐山图书馆里,有本出版于1929年、薄薄的一本诗集是这里的至宝,工作人员会告诉你,它的作者就是那位在离乱年代对庐山毕生饱含眷恋的诗人——陈三立。 陈氏父子以及古往今来所有把心魂和诗篇交托这片青山的人们,是庐山永久的记忆与珍藏。

2009年夏天,庐山上又迎来一批贵客——散落于世界各地的陈氏后人,来到祖辈的心灵家园和安息之地,祭奠瞻仰。 这里,就是国学巨匠陈寅恪先生的墓地。这位特立独行的学术大师,虽然和庐山只是匆匆的邂逅,但长眠于此一直是他内心深处的愿望。

墓碑采自庐山山谷中的冰川顽石,毫无雕琢、亘古不变。同样不变的也许还有几千年来,这座大山所见证的每一个伟大生命,付出一生去不懈追求的同一个夙愿??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第四集) 问学

依山林借静读书,择胜地纳徒讲学,曾是古代众多儒者的愿望。庐山多彩的人文历史之中也有着因儒兴学的一章。如果说周敦颐在庐山莲花峰下兴建濂溪书院起源于个人对庐山环境的钟爱,那么朱熹重建白鹿洞书院,则带有深重的个人使命感。他们共同奠定了理学思想、教学理念在中国传播至今的基石。这些儒学大家的功绩,不仅在于使庐山成为宋明理学萌芽和传承的家园,更使庐山成为中国古代不同哲学思想相互交流的学术乐土。而另一方面,陆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庐山,人文圣山解说词(2)在线全文阅读。

庐山,人文圣山解说词(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本文链接:https://www.77cn.com.cn/wenku/zonghe/1005979.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08-2022 免费范文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 邮箱:tiandhx2@hotmail.com
苏ICP备16052595号-18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