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国外企业的进入与国内家电巨头 “走出去”是同时进行的。目前,世界主要跨国家电企业均已经进入中国,其生产布局已经基本完成,面对快速发展的中国市场,几乎所有的跨国公司都在考虑增资扩产。目前海尔集团在洛杉矶、阿姆斯特丹、东京、里昂、蒙特利尔和美国硅谷建立了海外设计分部, 帮助本部专门开发适合当地人消费的家电产品。
3、国内的政治环境
中国视家电产业为民族工业,政府政策对家电产业的走向仍扮演着举足轻重
的关键角色。中国家电今后的产业政策方向是:力推国内家电企业走向国际舞台,使家电工业从产品输出向资本乃至品牌输出转变。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中明确要求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广泛应用高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制造业,形成更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发挥制造业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作用。
4、海尔的科技环境
中国家电行业普遍核心技术缺乏,在目前“标准为王”的时代,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对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未来家电企业的竞争,将集中表现在科技的竞争上,谁能掌握尖端产品的生产技术,谁就能占据市场的主动。
海尔中心实验室是由海尔集团投资1.5亿元建成,拥有1万平方米的实验中心,直属于海尔集团公司,是海尔集团的质量控制、认证、检验中心,是目前国内家电行业最大的综合性检测基地。该实验室拥有12个整机专业检测实验室与18个零部件专业检测实验室,可以完成500多项标准2000多个项目的测试,包括黑色、白色、米色家电的所有整机与零部件测试。
5、海尔的经营战略
海尔集团曾提出了“从制造业转向服务业”的口号,其本质并非是实体性的产业转移,而是观念性的产业转移,实际上是以顾客满意为目标的经营理念的转移。这种转移意味着海尔向所有顾客提供的将不再是单纯的产品,而是最大限度使顾客满意的“海尔服务”,是服务与产品的整合。这样更能体现出海尔人性化的经营和营销战略,使海尔更加深入消费者的心中,从而提高海尔的竞争力。
二、海尔集团的内部环境分析 1、海尔的组织结构优势
海尔集团组织能力非常强大,“快速反应、马上行动”的观念深入海尔人心, 企业各环节“无缝”连接, 整体配合协调、流畅。对于问题, 常常在集体中展开大讨论, 找出症结; 对于错误, 互不推诿责任, 以“80/20 ”的原则处理, 即管理人员与员工责任分配分别为80/20, 管理人员对于下属的错误要负80% 的责任。因此, 工作中的差错、问题, 上级管理人员总是要与下属共同研究、纠正、解决, 逐渐强化了各层员工的组织观念。因此, 员工之间、部门之间相互协作的团队意识非常强烈, 使海尔具有了极为强大的组织能力优势。海尔这样的组织结构可以更好的提高生产率从而提高海尔的竞争力,使海尔成为更强的竞争者。
2、人力资源优势
海尔的人力资源中心通过面向员工的以人为本的人生设计、企业内SST 市场链,激发员工求学上进, 努力经营自我;海尔大学对各类员工进行岗前教育、岗中培训, 提高员工素质; 通过轮岗培养, 提高各级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 通过加强与国际著名企业的交流, 提高企业国际化水平。在用人制度上, 在企业内部各层次建立起促进员工发奋向上, 求实、创新的敦促机制。
3、实物资源优势
海尔在全球范围内招标精选,比价采购原材料;建立了现代化物流中心, 实现了成品零库存, 原材料仅维持3 天的库存量,流动资金周转速度仅为160 天。在高度重视全面质量管理的前提下,产品质量目标为7个100%:包括开箱100% 合格、出工位部品100% 合格、上线全检部品100% 合格、库存物资无损坏100% 、三检执行率100% 、顾客满意率100% 、进货交验合格率100% 等。一流的品质保证与极低的库存规模, 使产品的价格质量比具有非常强的竞争优势。海尔建立的检测中心, 获中国家用电器检测所实验室认可, 由海尔检测中心出具的数据与国家权威检测机构有同等效力。
4、海尔的企业文化优势
文化的核心:创新
求变创新,是海尔始终不变的企业语言。 更高目标,是海尔以一贯之的企业追求。
第一个十年 海尔精神:无私奉献 追求卓越 海尔作风:迅速反应 马上行动 第二个十年 海尔精神:敬业报国 追求卓越 海尔作风:迅速反应 马上行动 第三个十年 海尔精神:创造资源 美誉全球 海尔作风:人单合一 速决速胜
企业需要上升就必须要一个拉升力,而这种上升的动力就是企业本身的创新力,根据海尔的企业文化可以看出海尔是一个有活力有动力的企业,这样就可以增加海尔的竞争力从而使海尔产品更加具有市场竞争力。
三、海尔集团的具体战略分析
目前,海尔已经进入全球化发展战略阶段,积极进军国际市场。
海尔创本土化海尔名牌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即本土化认知阶段、本土化扎根阶段、本土化名牌阶段。这就是海尔走向世界的“三部曲”:
第一步,按照“‘创牌’而不是‘创汇’”的方针,打“知名度”。
第二步,按照“先有市场,后建工厂”的原则,当销售量达到建厂盈亏平衡点时,开办海外工厂,打“信誉度”。
第三步,按照本土化的方针,实行“三位一体”的本土发展战略,打“美誉度”。第一步是播种,第二步是扎根,第三步是结果。
“三部曲”是实践的发展,与此同时,海尔人对国际化经营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 1、“先难后易”达到认知——靠质量让当地消费者认同海尔的品牌。 首先,海尔认为必须在观念上转变传统出口的误区,出口是为了创牌而不仅仅是创汇,用“海尔—中国造”的著名品牌提升创汇目标。
在进入国际市场时,海尔采用“先难后易”战略,先进入欧美等在国际经济舞台上份量极重的发达国家和地区,取得名牌地位后,再以高屋建瓴之势进入发展中国家,并把使用海尔品牌作为出口的首要前提条件。海尔冰箱能摆在自己的老师家门口——德国,靠的是揭下商标、打擂台的形式建立起的海尔产品高质量的信誉。 2、“三位一体”扎根——海尔在海外三位一体的结构已在当地扎根。为了实现海尔开拓国际市场的三个三分之一(国内生产国内销售三分之一,国内生产国外销售三分之一,海外生产海外销售三分之一)的目标,海尔在海外设立10个信息站6个设计分部,专门开发适合当地人消费特点的家电产品,提高产品的竞争能力;96年开始,海尔已在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美国等地建立海外生产厂。1999
年4月份,海尔在美国南卡州的生产制造基地的奠基标志着海尔集团在海外第一个“三位一体本土化”的海外海尔,即设计中心在洛杉矶、营销中心在纽约、生产中心在南卡州。张瑞敏首席执行官把海尔的这一思路概括为“思路全球化、行动本土化”。行动的本土化目的在于加快品牌影响力的渗透过程。海尔的本土化表现在广告上都应本土化,如海尔在美国的广告语是What the world comes home to,在欧洲则用Haier and higher。
3、超前满足当地消费者的要求创造本土化名牌。海尔实施国际化战略的目标是创出全球知名的品牌,要创名牌,仅有高质量是不够的,必须和当地消费者的需求紧密结合,而且要超前满足当地消费者的需求。海尔超级节能无氟冰箱达到德国A级能耗标准,德国消费者凡购买海尔超级节能无氟冰箱可得到政府补贴。在美国,海尔产品达到美国2003年的能耗标准。
四、海尔的SWOT分析
Strengths:高品质、高性价比的产品,强大的科研优势与创新实力,完善的售后服务,完整地产品系列,良好的品牌知名度与信誉度, Weakness: 没有完整的核心技术,发展时间短,经验缺乏,
Opportunities:经济的迅速发展与经济全球化的拓展,使得市场前景广阔,同时拥有众多的合作伙伴。
Threats:多元化战略是的企业面临众多国际、国内竞争对手的挑战,难于兼顾各类产品。
五、海尔的战略目标
●名牌战略目标(1984年—1991)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海尔案例分析(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