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定期选派专业课教师到相关企业培训、学习和工作,争取在4年内达到每一届学生至少有6门专业课是由具备3年以上在企业工作的工程经历教师主讲。
(3)鼓励专业课教师与企业合作,尤其是以科技特派员的形式深入企业,通过技术咨询和项目合作等方式,使双方共赢。
(4)鼓励具有博士学位的中青年教师,进入企业博士后流动站工作一年以上时间;引进新教师时,优先选拔具有企业博士后工作经历的人员。
(5)选派中青年教师到珠三角、长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的研究院或其他合作研究机构短期工作。
(6)在毕业论文(设计)等实践环节实施“双导师制”,学校导师为学生选课、研究性学习提供理论指导,企业导师为学生实践和设计提供技术指导或现场咨询。
6.4 经费保障
学校和学院将分别设立“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开展试点专业的教材建设、教学改革、师资培养和学生实践等工作。学校每年的基本建设经费将向试点专业的教学条件和设施建设倾斜。
学校和学院还将充分发挥学校董事会和校友会的作用,积极联系相关行业和企业,争取他们对“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资金支持,改善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和研究型学习所需的必要条件,如外语训练环境、学术交流条件和实验(工程实践)条件等。
6.5 完善质量监控体系
根据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和具体要求,从学校、学院和教学系三级监控入手,建设完善由校内质量监控体系、社会评价体系以及企业和联合培养单位质量反馈体系三为一体的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主
18
要举措包括:
岗前培训:轮流组织任课教师进行总时间不低于一年的“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岗前培训。企业专家承担课堂教学时,学院除进行资格审查并提出授课要求外,还要对授课大纲进行审议。
领导督查: 坚持校、院(部)领导和系(所)三级领导定期听课、巡课制度,对教学内容和教学实施情况进行分析、评判、总结。
督导员督查: 通过随机与重点听课、开学初及节假日后教学检查、考试巡查,对基础强化训练、能力拓展训练、课程设计(论文)、毕业设计(论文)、实验教学、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等环节进行跟踪检查和不定期抽查,并围绕教风、学风等展开座谈与调查等,实现教学督导对教学质量的全过程监控。 实习质量监控:
(1)严格合作培养企业的筛选标准。选择合作培养企业时,应充分考虑企业的工艺、设备和生产现状,保证学生在管理和生产一线的实训质量,最好是选择那些技术水平高、产品质量好、新产品多、市场占有率高、管理体制先进的企业。此外,实习内容由校内导师根据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和企业导师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共同商定。
(2)规范实习过程的管理
19
(3)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依据教学大纲,制订实习考核评价的方案和细则,并依据实习岗位性质确定评价指标,以求实习评价的科学性、公正性和可操作性。注意兼顾学院与企业共同参与考核评价。企业可参考员工的考核方式,从产品合格率、产量、出勤率、工作态度、合作态度、遵守企业管理制度和现场考核等方式对实习学生进行考核,而学院则根据学生的实习手册、总结、获得的技能等级、遵守学院管理制度情况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
(4)记录实习手册和答辩。学校根据实习工作性质的不同,编制了实习手册,要求学生按时记录实习工作情况,包括岗位基本情况、考勤、薪酬、工作周记、业务报告和成果记录等内容,并附相关证明材料。材料审核后,进入答辩阶段,由岗位技术人员与指导教师共同完成。
(5)推行实习工作经历证书颁发制度。在实践中除了把评价结果记入学生学业成绩外,还由院企双方共同对符合条件的学生颁发“工学结
20
合教育实习证书”,以提高学生参与实习的积极性、评价过程的严肃性和评价结果的权威性。
6.6 建立校企定期协商机制
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校企定期协商机制。一方面,学院对实习生质量进行跟踪调查。学院定期向实习单位发放实习学生质量跟踪调查表,调查、了解实习单位对学生的工作适应性、基础理论知识、专业知识、技能和综合素质等方面的反映和评价,分析学生的就业走向,并将获得的信息及时向有关职能部门、学院教师和企业反映,使学院能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计划,不断改进教学管理。另一方面,企业根据学院的要求,及时调整和改善教学形式,注重将企业内部岗位技能需要与社会职业技能的市场需求相结合,不仅满足了企业管理岗位对学生技能素质的需要,还为学生的职业定位提供了更广的选择空间。
6.7 建立“卓越工程师培养”学生有效淘汰机制
学院严格课堂教学的考试内容、考试方法和考试程序;对于实践环节的考核,既要求各类实习报告、计算说明书、图纸有丰富的技术内容和严谨规范的工程表述,也要进行严格的、多位老师参与的口试或面试,防止学生抄袭。尝试建立5%的末位淘汰率,淘汰的学生可以专入其他专业学习。
7 教育改革理论研究
化工“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是教育部旨在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走出去战略”的目标,培养、造就一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化工技术人才而制定的全新课题。其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都应强化,不能简单理解为一改过去重理论轻实践的模式,变成重实践轻理论的模式。
21
7.1 工程教育模式概述
世界范围内的工程教育主要存在着美国和德国两大类模式,主要特点如下:
(1)美国模式分为学士、硕士和博士3段,它的本科4年虽有专门化的内容,但专业性不强,到了研究生阶段才强调专业教育,而且侧重工程研究的理论方面;德国模式只分本科和博士研究2段,本科实际学习年限较长,理论与实践并重,培养的是工程师“成品”而非“毛坯”。
(2)在学位文凭和专业资格认可的关系上,德国模式是“两证合一”的,拿到毕业文凭也就自动取得了工程师专业资格;美国模式则在拿到毕业文凭后还需要进行登记、注册甚至资格考试,才能领到执照自己开业和作为工程师被雇佣。
(3)社会学上的差别:在采用或类似美国模式的国家,工程师虽然也是法定的专业人员,但其社会地位逊于科学家和艺术家;在采用或类似德国模式的国家,工程师的社会地位与医生、律师等专业人员一样,是人们最向往的高尚职业。
我国有自己的国情,不可能直接照搬国外的模式,只能走自己的路,培养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各类工程技术人才。武汉理工大学化工学院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特色鲜明的传统工科专业,肩负着探索和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引领涂料涂装科学研究和培养创新型卓越工程师的重要使命。
7.2 工程教育理论提升的途径
在工程教学思想变革和教育教学规律探索的阶段,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提升工程教育理论:
(1)以化工领域实践丰富经验的教授牵头,成立卓越工程师培养理论研究课题组,针对相关重大问题设置教研项目,开展深入研究。
(2)定期召开研讨会,邀请校内专家参加,针对相关理论问题展开
22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教育文库武汉理工大学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 - 图文(5)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