⑵ 对不具稳定性的图形,请适当地添加线段,使之具有稳定性。
3、造房子的屋顶常用三角结构,从数学角度来看,是应用了______________,而活动接架则应用了四边形的_______________。
知识点二: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三角形的边和相关线段 三、当堂反馈
1.如图:(1)在△ABC中,BC边上的高是________ (2)在△AEC中,AE边上的高是________ (3)在△FEC中,EC边上的高是_________ (4)若AB=CD=2cm,AE=3cm,则 =2.以下列各组线段长为边,能组成
_ B_ E_ DA_
_______,CE=_______。
_ F
_ Cs△AEC三角形的是 ( )
A.1cm,2cm,4cm; B.8cm,6cm,4cm C.12cm,5cm,6cm; D.2cm,3cm,6cm 3.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6cm和3cm,则该等腰三角形的周长是( ) A.9cm B. 12cm C. 12cm或15cm D. 15cm 4.如图,为估计池塘岸边A、B的距离,小方在池塘的一侧选取 一点O,测得OA=15米,OB=10米,A、B间的距离 不可能是( )
A.20米 B.15米 C.10米 D.5米 5、如图,点D是BC边上的中点,如果AB=3厘米,AC=4厘米, 则△ABD和△ACD的周长之差为________,面积之差为__________。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你学到了那些知识?
五、课后反思
B D
C
A A B O 第24课时: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练习导学案 班级 姓名
【学习目标】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三角形的边和相关线段。 【学习重点】巩固三角形的边和相关线段; 【学习难点】 三角形三边不等关系的运用
【学习过程】 一、学前准备 1、什么叫做三角形?
2、三角形按边可分为什么?按角可分为什么? 3、三角形三边不等关系是什么?
4、三角形的高、中线、角平分线各有什么特征?
6
5、三角形具有_______性,四边形具有_________性。 二、达标检测:
1.如图1,图中所有三角形的个数为 ,在△ABE中,AE所对的角是 ,∠ABC所对的边是 ,在△ADE中,AD是∠ 的对边,在△ADC中,AD是∠ 的对边; 2.如图2,已知∠1=
1∠BAC,∠2 =∠3,则∠BAC的平分线为 ,∠ABC的平分线为 ; 23.如图3,D、E是边AC的三等分点,图中有 个三角形,BD是三角形 中 边上的中线,BE是三角形 中 边上的中线;
图1 图2 图3
4.若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7和8,则其周长为 ;若两边长分别为4和8,则其周长为_____. 5. 如右图,木工师傅做完门框后,为了防止变形,常常像图中所示 那样钉上两条斜拉的木条(图中的AB、CD), 这样做的数学道理是 ;
6. 一个三角形的三边之比为2∶3∶4,周长为36cm,则此三角形三边的长分别为_____________. 7.已知△ABC中,AD为BC边上的中线,AB=10cm,AC=6cm,则△ABD与△ACD的周长之差为________. 7.如右图,图中共有三角形 ( ) A、4个 B、5个 C、6个 D、8个 8.下列长度的三条线段中,能组成三角形的是 ( ) A、 3cm,5cm ,8cm B、8cm,8cm,18cm C、0.1cm,0.1cm,0.1cm D、3cm,40cm,8cm
9.如果线段a,b,c能组成三角形,那么,它们的长度比可能是 ( ) A、1∶2∶4 B、1∶3∶4 C、3∶4∶7 D、2∶3∶4
10.如果三角形的两边分别为7和2,且它的周长为偶数,那么第三边的长为 ( ) A、5 B、6 C、7 D、8 11.如图,分别画出三角形过顶点A的中线、角平分线和高。
A A A B
C
B
7
C
B
C
12.已知:△ABC的周长为48cm,最大边与最小边之差为14cm,另一边与最小边之和为25cm,求:△ABC的各边的长。
13.⑴ 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边等于8cm,另一边等于6cm,求此三角形的周长;
⑵ 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边等于5cm,另一边等于2cm,求此三角形的周长。
14.在△ABC中AB=AC,AC上的中线BD把三角形的周长分为24cm和30cm的两个部分,求三角形的三边长。
15.【探究】如图,在△ABC中,若AD是BC边上的中线,则有BD = =
1 ,若过A点作BC2A边上的高AE,利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可求得S△ABD= =请你任意画一个三角形,将这个三角形的面积四等分。
三、课后反思
1S△ABC, 2BDEC第25课时:7.2.1三角形的内角导学案 班级 姓名
【学习目标】1.经历实验活动的过程,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能用平行线的性质推出这一定理 2.能应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学习重点】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学习难点】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推理的过程 【学习过程】 一、学前准备
每个学生准备好二个由硬纸片剪出的三角形 二、探索思考
8
知识点一:探究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
1、自学课本72-73页内容,利用手中的硬纸片运用拼合法探究三角形的内角和。 (1)在所准备的三角形硬纸片上标出三个内角的编码 (2)叫几名同学到黑板运用不同的方法粘贴演示。
(3)由拼合过程你能想出证明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的方法吗? 2、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 (1)阅读课本73页证明过程。
(2)仿照课本证明过程选择下面的任意一个图形中辅助线的做法,完成证明。
A
E
A
E
B
C D
B
C
图一 图二
2、 归纳:(1)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
(2)证明是由题设(已知)出发,经过一步步的推理,最后推出结论(求证)正确的过程。 知识点二:应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练习
1、填空: (1)在△ABC中,∠A = 60°∠B = 30°,则∠C = ; (2)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之比为1∶3∶5,那么这个三角形的最大内角为 ; (3)在△ABC中,∠A =∠B = 4∠C,则∠C = ; (4)在△ABC中,∠A = 40°,∠B =∠C,则∠B = ;
2、例:如图,C岛在A岛的北偏东50方向,B岛在A岛的北偏东80方向,C岛在B岛的北偏西
??40?方向,从C岛看A、B两岛的视角?ACB是多少度?
9
三、当堂反馈 1、判断:
(1) 三角形中最大的角是70,那么这个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 ) (2) 一个三角形中最多只有一个钝角或直角( ) (3)一个等腰三角形一定是锐角三角形( ) (4) 一个三角形最少有一个角不大于60( ) 2、课本76页习题7.1第1、2题 3、课本74页练习1、2
四、课堂小结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五、课后反思
??第26课时:7.2.2 三角形的外角导学案 班级 姓名
【学习目标】1.认识三角形的外角; 2.知道三角形的外角的两个性质;
10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教育文库七年级数学下册 - 第七章《三角形》导学案人教新课标版(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