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分为以下步骤
1.目标的筛选与确定;2.确定活动主题;3.选择与分析材料;4.选择学习活动的性质与类型;5.制定完成课题的进度表;6.空间和环境的安排;7.学习策略;8.确定评价的目的与方法。 (二)、教学设计论的教育活动设计
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应具备五大基本特征:
1.幼儿园的教育活动设计不以解决幼儿园全部幼儿的发展问题为目的,它应该有针对性的指向某一部分的幼儿。 2.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必须具备帮助幼儿身心发燕尾服的下面价值。
3.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的基本原理必须以幼儿的发展心理和学习心理中的相关理论观点为基础。 4.幼儿园的教育活动设计应包括短期和长期两种目标。 5.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的完成必须由系统的方法。
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和综合课程取向——主题教育活动。
第三节 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的理论基础和系统模式 一、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的理论基础 (一)哲学基础。
就教育活动的设计与实施而言,的确离不开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最重要的当推哲学基础。首先哲学是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的最根本基础。其次哲学中关于认识来源、知识性质的观点对幼儿教育活动设计起着指导作用。第三哲学认识论中有关知识价值的问题的探讨,对幼儿园教育活动的选择与组织关系甚大。此外,哲学对认识过程的看法也会影响到教育活动的实施问题。 (二) 心理学基础:
理论学派:条件作用学习理论与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 认知学习理论与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与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 (三) 社会学基础
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作为社会文化活动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既受到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因素的制约,同时又因其保存、传递或重建社会文化的职能而对社会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
第一,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社会政治、经济有着生生不息的关系。第二,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总是离不开社会文化。第三,社会背景和社会理念也会
影响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
二、教育活动设计程序的五种观点:
媒体观、胚胞期系统观、狭义系统观、标准系统观、系统设计观 三、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的四种模式 1.递进式、放射式、立体式、网络式。 第十一章 幼儿园教育活动指导 第一节 幼儿园教育活动指导概述 一、 幼儿园教育活动指导的含义: 二、 幼儿园教育活动指导的基本模式 1. 对应于教育目标的活动指导模式。 2. 对应于知识类型的指导模式。
3. 发现学习的教育指导。教师在幼儿发现学习中指导可分为三类:在一端是系统的教师指导;在中间是教师对弓独自在我发现的指导;而在另一端则是
幼儿的自我指导。 第二节 教育活动指导的基本原理 一、 学习过程的指导原理
1.学习过程与教学事件:加涅根据学习的内部过程提出了与之相对应并对学习过程起促进作用的外部条件即教学事件,从而较完整的论述了学习的内因和外因。
2.学习过程指导:a引起注意;b告知目标;c刺激回忆先前知识;d呈现刺激;e提供学习指导;引发行为表现;f提供反馈;g评价行为;h促进记忆与迁移。
二、个性化教育的指导原理
1.个性化教育存在两种不同倾向的指导原理:掌握学习原理和继续进步原理。
2.个性化教育的指导类型:限定选择支的方法;发展初始能力的方法;适合不同学习类型的方法;适合于初始能力的发展和不同学习模式的方法;承认多种成就的方法。
第三节 幼儿园教育活动情境的创设
幼儿园教育活动情境是教师或与幼儿共同根据教育目标和内容所设臵的教育活动场景。 一、 教育活动情境创设的原则:
1. 互动性原则;2.效用性原则;特异性原则;安全性原则。 二、背景型教育活动情境的创设:
教育活动情境可分为背景型教育活动情况和对象型教育活动情况。
创设背景型教育活动情境应充分考虑教育活动的空间、时间、内容、材料、形式与气氛等要素。 三、对象型教育活动情境的创设
对象型教育活动的创设一般指以某个或某类具体的教育活动为时间单位的教育活动情境的设臵。教育活动情境分成认知型、行为型、能力型三种。 四、教师在幼儿园教育活动情境中的作用
1.建构教育活动情境;2.监控教育活动情境(以物质为媒介;以幼儿的群体为媒介;以教师自身为媒介;实行教师角色转换;3.调节教育活动(调整物质情境;调节教育活动情境气氛)
第十二章 幼儿园教育活动的评价
第一节 幼儿园教育活动评价及其类型 一、 幼儿园教育活动评价及特点
1.教育活动评价必须把握三个基本标准:a幼儿有其独特的需要、生活背景、兴趣和学习方式;b幼儿的学习以发现学习为主,幼儿在做中学;c幼儿园的教育活动环境必须以幼儿为中心,着重于幼儿的整体发展,有助于认知、社会、情感和身体的成长。
2.幼儿园教育活动评价的三个特点:a幼儿园教育活动的评价主体多元化;b幼儿园教育活动的评价内容生活化;c幼儿园教育活动的评价技术多样化。
二、幼儿园教育活动过程的评价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将教育评价和教育活动过程联系起来,把教育活动过程的评价分为三类: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 三、幼儿发展性评价
根据评价所依据的不同标准与解释方法,幼儿发展性评价可采取相对评价、绝对评价和个人内评价三种基本方法。
第二节 幼儿园教育活动情境的评价 一、 幼儿园教育活动情境
概念:是教师或教师与幼儿共同根据教育活动目标和内容所设臵的教育活动场景。 二、幼儿园教育活动情境评价
幼儿园教育评价的一个良好的起点是对幼儿教育活动情境中主要方面作一个大致考察:教师-儿童关系,教育活动过程,教育活动的指导,幼儿园的材料与设备, 幼儿园的自然环境。 三、学习环境及儿童课堂行为评价
沃斯克-戴开放型与传统型学习环境及儿童课堂行为测定量表适用于早期儿童直至小学六年级,可测量6种变量的影响:场所、小组领导人、组内人数、动作、学习行为和交往,
第三节 个体儿童的需要与进步评价 一、 发展状况鉴别:
常用的儿童发展状况鉴别工具有:皮博迪图画词汇测验(PPVT);学前语言量表(PLS);视觉和动作综合能力发展测验(VMI);房-树-人测验(H-T—P);动作活动量表修订本(MAS);言语能力量表.
第十三章 师幼互动与教师心理 第一节 师幼互动概述 一、互动与师幼互动
1.概念:人与人之间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社会交往,无时无刻不在行为和情感的交互作用,即互动。
2.符号互动论的根本出发点在于从社会上时时刻刻互动着的个人的角度来阐述人与社会的关系,解释人与社会的生成与变迁,其基本观点有:a互动是人类个体生存发展的基础;b符号是人际互动的媒介,个体是其自身行为的建构者;c个体的心灵与自我是互动的产物;d社会的形成与变化是互动的结果。 3.师幼互动:简单的说是指教师与幼儿之间的互动。是心理与行为的互相作用。 师幼互动与师生互动有两个突出的不同:在互动双方构成上;在互动发生的场景上。 师幼互动中幼儿园人际互动的核心。 二、构成师幼互动行为的要素: 1.外显行为因素
a.师幼互动行为的主体包括施动者与受动者;
b.师幼互动行为的性质:就行为实现的方式而言,师幼互动行为可分为言语型行为和非言语型行为;从互动行为中所表现出的行业主体的情感特征来看,师幼互动行为因其发起主体不同,教师与幼儿各占三种:教师:正向、负向、中性, 幼儿:进取、畏惧、平和。 c.师幼互动行为的主题与结果。
d.师幼互动行为的类型:依据教师与幼儿在互动行为中所体现的情感的交叉组合可以区分为正向—进取型、正向—平和型、正向—畏惧型、负向—进取型、负向—平和型、负向—畏惧型、中性—进取型、中性—平和型、中性—畏惧型等。 2.内隐心理要素:场景界定;角色认知(在三种内隐心理要素中处于核心地位);行为期待。 三、影响师幼互动行为的因素:
1.幼儿自身所具有的特征:气质倾向与行为特征;早期人际关系经历; 2.教师自身所具有的特征:教育观念;受教育水平;反省能力; 3.师幼互动行为的外部特征 4.师幼互动行为的客观环境。
四、我国师幼互动行为的特征与功能:
特征:1.师幼互动行为的主导动因是履行事务性职能而非关注情感。2.师幼互动行为的主导形态是教师主导而非幼儿主导;3.师幼互动行为的主导内容是传播固有知识技能,维护既存规则规范;4.师幼互动主体的主导行为是高控制、高约束对高服从、高依赖。 功能分析:
正向功能:1.有利于为幼儿提供稳定的学习与生活秩序;2.有利于幼儿习得知识技能获得社会规范。
负向功能:1.不利于幼儿的社会适应性发展;2.不利于发挥幼儿的主动性与创造性;3.不利于幼儿形成健全的人格;不利于幼儿情感的健康发展; 建立和谐师幼互动的初步构想:1.从偏重关注事务到兼重关注情感;2.从教师单一主导到双重主体;3.从严格控制约束到适度自主自由;4.从谋求整齐划一互崇高个性差异;5.从单纯重视知识传授到促进全面成长。
第二节 师幼互动中的教师心理 一、教育活动的互动分析
1.教育活动本身是教师与幼儿之间的一种社会交往,并且具有相对明确和固定的模式:迎接;确立一种关系;进行教学任务;确定关系;分离。 2.教育活动的互动分析系统:就是教育中幼儿与教师之间交往进行编码和分类的系统。 二、有效互动型教师的心理特征:
1.都是对儿童宽容尊重;2.教师在情绪上的安全感;3.教师的职业态度;4.教师的教学风格 三、师幼互动中教师的应激:
1.应激及教师的应激源:一般来讲,对人类的应激是指人的心理和生活上的适应能力的一种需求。应激本身无所谓好坏。
2.教师应激成因及对策:神经质和高应激水平之间存在较强的相关、内向性和应激之间也存在较强的相关;被称为完美主义的因素也会给教师带来较高
的应激;敌意也会使个体遭受到更多的应激所带来的消极影响。
教师控制应激的策略:首先是要了解自己是否属于对应激很敏感的人;其次教师要检查一下自己的应激反应;第三教师要控制应激就要更加仔细地了解别人、换位思考;最后还要尽力保持以问题为中心。
第三节 幼儿教师的心理素质 一、 幼儿教师的职业特点:
1.教育对象的主动性和幼稚性;2.教育任务的全面性与细致性;3.教育过程的假造性与灵活性;4.教学方法的主体性与示范性;5.教师影响的长期性与滞后性。
二、幼儿教师的能力:
1.观察与领悟能力;2.言语表达能力;3.人际交往能力;4.组织管理能力;5.教育科研能力。 三、幼儿教师的性格:
1.同理心强、富于爱心;2.有恒负责、细心周到;3.外向乐群、和蔼可亲;4.情绪稳定、自制力强;5.想象力强,敢于创新;6.严于律已,以身作则。 四、幼儿教师的气质:
多血质、黏液质、抑郁质、胆汁质
第十四章 亲子互动与家庭教育心理
第一节 亲子互动
一、良性的家庭互动具有以下特征:稳定性;凝聚性;适应性;支持性;滋润性 第三节 独生子女教育心理
一、独生子女的心理特点及其成因: 良好的心理特点及其成因:
1.独生子女在经济、物质上有可靠的保证;2.独生子女被爱的需要能够得到充分满足;3.独生子女家长有较我的时间和精力来抚育子女。 不良的心理特点及其成因: 1.缺乏必要的?儿童伙伴?。2.家长过度溺爱;3.家庭教育不一致。 二、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心理学原则: 1.?以儿童教育儿童?;2.热爱与严格要求相结合;3.教育要求的一致性;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教育文库学前儿童心理学11(4)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