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岳霖先生》的课后作业内容为:
从读本上《记辜鸿铭》《怀李叔同先生》《怀念萧珊》中任选一篇文章或者自选一篇汪曾祺先生的其他文章进行评点。
如果说选文文本评点是一种方法的习得,那么课外文本评点强调的是方法的迁移与习惯的养成。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读好书,读整本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并具体提出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50万字。因此,语文教师就决不能只盯着教材,而要不断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把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当成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
在上述四个环节中,学生是阅读的主体、思考的主体、表达的主体。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激发阅读热情、激活学生思维以及保证交流渠道的畅通和大方向的正确上。当然,评点式阅读的价值绝不依赖于一次指导课,它取决于学生大量的读、大量的评。笔者尝试用评点式阅读取代习题,成为语文的常规作业,让评点式阅读成为学生的习惯,让学生的阅读能力在扎实的实践中逐步提升。
三、评点式阅读教学成果
经过一个多学期的实践,笔者发现学生的阅读情况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第一,学生由讨厌阅读、极少阅读变为喜欢阅读、大量阅读。笔者曾做过调查,发现高中生喜欢上网、打游戏、看电视等;阅读,尤其是经典阅读遭到空前冷遇。现在,多数学生对阅读有了或浅或深的感情,班级读书气氛明显浓于其他班级。而且,学生周末阅读时间也明显变长。
第二,学生从阅读通俗读物逐渐向阅读经典过渡,阅读品位提升。起初,受学生青睐的大多是惊悚、悬疑、言情、暴力类书籍,各种漫画也极受欢迎,经典作品却几无市场。如今,阅读中外经典的学生越来越多,《史记》《论语》《红楼梦》《孙子兵法》等开始成为一些学生的亲密朋友。笔者还发现班里不少学生悄悄购买了“四书”“五经”以及其他中外经典作品。
第三,学生独立阅读的质量明显提高,他们逐渐将读书与自己的生命体验相融合,把阅读当作精神成长的食粮。之前,学生读书大多是了解故事,习惯于速读、跳读,读过之后,几无所得。现在,不少学生开始精读,于反复品味中发现作品之美,读后还能评点一二。
面对这样的变化,笔者不禁思考:长达九年的系统训练为何无法让学生爱上阅读,反而让学生离阅读越来越远?
问题的关键在于阅读幸福感的丧失。长期以来,学生的阅读陷入怪圈,而评点式阅读让学生重获阅读的幸福体验。
阅读的幸福首先源于“自读权”的获得和生命体验的自觉融入。阅读的尴尬在于读者不能自主阅读,譬如《三国演义》《红楼梦》等名著,不少学生曾偷偷阅读,一旦这些名著列入考试范围,则“魅力大减”。阅读教学功利化,学生阅读分数化,这给阅读戴上了沉重枷锁。评点式阅读给了学生阅读自由,不断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让学生“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这样,学生阅读的不仅仅是文本,还是自我,是生命,便能获得生命不断丰盈、不断成长的幸福。
阅读的幸福还源于理性成长的满足。不像电视的直观、游戏的刺激,阅读的幸福源于深层的思维活动,是人类理性的激发与满足,是一种深沉持久的精神愉悦。不懂理性思考的人无法获得这种幸福。高中生的阅读大多停留于感官的刺激与满足,思维的停滞与厌倦理性成长
造成了他们阅读的尴尬。评点式阅读中,学生自己产生困惑,提出问题,并在探讨中解除困惑;学生在抽丝剥茧中逐渐学会赏析语言、褒贬人物、剖析写法、思索结构,甚至对作者质疑问难,逐步有了阅读的深度。可见,评点式阅读唤醒了学生沉睡的思想,在质疑与解惑中,学生作为理性的人不断成长,不断满足,进而获得成就感、愉悦感,这便引向幸福阅读。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论文指导高中语文评点式阅读教学尝试——以《金岳霖先生》为例(3)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