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升日落,在中国诗人的心中,往往引发时不我待的感伤,比如:“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李商隐《乐游原》)吴望尧先生不然,他笔下的太阳是壮丽的,是充满生机的。如果太阳可以比作一种交通工具,那么比作车的显然更多,比如:“眼前红日又西斜,疾似下坡车。”(马致远《双调·夜行船》)吴望尧先生又不然,他将太阳比作船,而且是一艘“镀金的巨船”。他为什么会这样比呢?我想,因为这是首儿童诗吧。儿童的世界是敞亮的,所以不该有消沉;儿童的世界又是烂漫的,船比车似乎更引人遐思:所以他写下了这首《太阳船》。这首小诗不仅描绘了“金轮”在茫茫天海航行的奇观,还说明了地球视角所观得的日行现象;不仅富有文学性,还带点科学味;既能激起学生的审美愉悦感,又能普及简单的科学知识。诗虽短小,内蕴颇丰。
那么,诗人是怎么想到把太阳比作船的呢?太阳船又有哪些神奇之处呢?诗人当然是借助联想和想象来构建这个奇妙的比喻的。而让这个比喻充满神奇色彩的,是将太阳由内而外的“船”化。太阳的躯体是一艘“巨轮”,能扬“帆”远航;它的行为也是船的行为,一系列动词“划”“驶”“扯”“停靠”“卸”“沉没”“溅”,都是形容船的动态的;它周围的事物也应该是与船有关的,“航线”“海岸”“港湾”“浪涛”,都是围绕“太阳船”的比喻。有了这样的比喻,这幅独特而瑰丽的图画变得立体了,这首小诗也就“站”起来了。
之所以要再次分析这首诗,是想表明教师这堂课的设计是建立在对课文的精准把握上的。同时,教师也深入地钻研了教材。这个单元的导读中有这样的话:“本单元课文有童话、诗歌、神话和寓言等,都富于想象力,引人遐思,能引导我们换一种眼光来看世界。”于是,教师把教学的目标定在了“感受课文中的联想和想象,并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上。这课的课后练习中有这么一题:“诗人吴望尧把太阳想象成一艘‘镀金的巨轮’,你会把太阳想象成什么?” 教师便巧借此题,在学生不了解要学什么的情况下,直接要求学生写一个有关太阳的比喻句,然后阅读诗歌,并将诗中的比喻与自己写的比喻作比较,由此自主感受并体会诗中比喻以及联想和想象的奇妙。教师还巧妙地将此单元写作课《发挥联想和想象》中“联想要贴切自然”“想象要合情合理”等要求融入本课教学中,这就打破了教材中各课之间的门墙,大大提高了用教材教的效益。这课的成功,还得益于教师对学生的深入了解。尽管是借班上课,但出于对学生的喜爱和多年与学生交往积累的经验,教师知道初一学生在小学学习的基础,并由此引导学生深入学习,提高认识。比如,小学生的联想往往是单一而静态的,所写的比喻句也是简单的,初一学生也大抵如此。教师不是单单让学生了解比喻知识,赏析作者将太阳比作船的奇特,而是引导学生思考“诗人是怎样把‘太阳’与‘船’通过想象联系到一起的”,这就把联想和想象的知识学习引向了纵深,也就使得初中关于联想和想象的学习比小学略高了一层。
当然,这节课还有不尽如人意之处,教师已有反思,但其对教材、对课文和对学情的钻研精神是难能可贵的,教师的教学智慧也是令人赞叹的,值得学习。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论文指导从比喻人手:诗歌品读的一个路径——《太阳船》教学及评析(6)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