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期待,好奇……
师 太阳船启发了大家的联想和想象。我们也尝试进行一个小创作:用几个相关的联想和想象,描绘云朵或水花的动态和变化。如果能表达出独特的情思,那就更棒了!
(教师投影写作要求,学生思考,分小组讨论交流。)
生 我会选择写“水花”,把它比作喜怒无常的小孩。
生 我会从云朵联想到飞机。
……
师 提醒大家,我们想象的画面是动态变化的。比如把“水花”想象成“花”,“花”的绽放过程是怎样的呢?再由此联想到水花迸溅的过程。再如云朵,除了形状的变化,还可以有颜色的变化,从这个角度,大家也可以丰富自己的想象。希望通过这节课告诉大家,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双隐形的翅膀,这双翅膀可以带着我们在语文世界里遨游,这双翅膀就是——
生 (齐)联想和想象。
师 下课。
第一次读吴望尧的小诗《太阳船》,感觉就是四个字:天马行空。诗人的想象突破了常规维度,将时间和空间压缩于一幅动态的画面中,瑰丽神奇,富有视觉冲击力。而恰因如此,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这首诗可能会有障碍:或无法在脑海里形成完整的画面,或将意象的理解流于“贴标签”。毕竟,联想和想象这个教学点,看似简单,实则不然。于是,从学生最惯常的想象活动——比喻入手,让学生在本体、喻体之间真正搭建起思维的桥梁,从而深化他们的审美体验。从教学实际来看,学生自拟的比喻虽然简单、平面甚至套路化,但以此为起点,学生还是能比较顺利而自然地建立起“太阳”与“船”两个事物之间的诸多联系的。在此基础上,他们突破了诗意理解上的诸多难点,体会到诗人想象的张力,并能反观自拟的比喻,得到启发,有意识提升自己联想和想象的品质。
整个教学流程完成之后,一个缺憾和一个困惑,摆在了面前。
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学生动笔创作,要求学生选择云朵或者水花作为描写对象,发挥联想和想象,写出它们的动态变化。实际来看,这一环节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反思这一教学设计,觉得自己还是忽视了基本的教学规律,指望能用40分钟的时间就改善学生的联想和想象的质量、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实在是过于理想化了,在短短七八分钟之内,就要求学生由太阳的想象立刻跳跃到对云朵或者水花的想象,另起炉灶,有所生发,这显然过高估计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其实,大可不必急于拓展,还是踏踏实实地立足于小诗本身,让学生的联想和想象从太阳船生发开去,可以假设学生就在这艘太阳船上,让他们通过一系列相关的联想和想象,写一写自己在船上所见到的绮丽景致。这样的设计,应该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情感的把握应该是读诗的必要一环,诗人的联想和想象中总会蕴含着某种情思——课本课前“预习”中也提到了这一点。然而,这首小诗有其特别之处,全诗没有一处直接抒情议论的语句,通篇是描述性的语言,所以想要引导学生完全从字里行间去体味作者情思,实在是个难点。试图让学生抓住“神秘”这个词来品读情感,实际上学生的理解是很勉强的,最终还是由教师之口道出了个人的理解。教学已经结束,反观教学设计,再读文本,仍然寻找不到突破口。如何引导学生把握诗人联想和想象中的情思呢?实在是个困惑,期待大家指点。
二、教学评析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论文指导从比喻人手:诗歌品读的一个路径——《太阳船》教学及评析(5)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