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中华帝国晚期儒学现代化的历史脉络———围绕“儒学现代化版本”(3)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21-05-13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或QQ: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要在理论上破除程朱理学的观念,必须有赖于新的学术范型的建立,而起到这一转向作用的当属顾炎武。顾炎武被推为清学开山,不仅因为其大著《日知录》《音学五书》成为后世效仿的对象,更在于其提出了纲领性的口号——“经学即理学”。顾炎武认为:“然愚独以为理学之名,自宋人始有之。古之所谓理学,经学也,非数十年不能通也。故曰:‘君子之于《春秋》,没身而已矣。’今之所谓理学,禅学也,不取之五经而但资之语录,校诸帖括之文而尤易也。又曰:‘《论语》,圣人之语录也。’舍圣人之语录,而从事于后儒,此之谓不知本矣。”[清]顾炎武:《与施愚山书》,华忱之点校:《顾亭林诗文集》,第58页。 在此口号下,学术的对象不再是超脱经典的内在心性,而是实实在在的《六经》文本;学术的方法不再是主观的道德修养,而是客观的知识考证。伴随着回归《六经》成为经世致用的必然趋势,儒学经典的权威性被重新确立。

回归原始儒学与现代性要求进步的观念是否相违呢?其实,现代性与传统之间的断裂要求,在其起步之初自然表现为打破一切权威。现代性的成立倒是要以自身建立的权威去替代前期宋明儒学的权威,只是在表面上表现为向原始儒学复归的倾向。具体来说,在西方表现为“西方文艺”的复兴,在中国表现为“儒学经典”的复兴。需要看到的是,在复兴传统的背后,始终都是现代性的思想原创。

四、乾嘉学术的新义理观

继儒学经典复兴之后,乾嘉学者开始致力于以经学为核心的客观考证。这种朴实无华的学问,常被诟病为缺乏思想性的表达。然而,正是这一时期,出现了现代社会转型中的“康乾盛世”。在文学领域,不仅有《儒林外史》对科举制度的讽刺批判,曹雪芹、袁枚等人对晚明“尊情”思潮的继续阐扬,考证学出身的李汝珍更是在《镜花缘》中描绘了一个反叛男权的女性主导社会,等等。这些人与乾嘉学者共处同一个文化圈且互有交流。难道钻故纸堆的乾嘉学术与这些现代性的诉求之间是完全背离的吗?这样的论断,自然难以置信。事实上,考证学的功绩,在于为重新阐释儒学经典扫清了文本上的障碍,在此基础上才能构建一套现代性的思想观念。

(一)戴震理学的新视域

戴震是乾嘉学者的集大成者。他之所以能完成对宋明儒学的推倒,首先在于借助考证学的方法解构了宋儒的天理本体论:

《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本非为道、器言之,以道、器区别其形而上、形而下耳。形,谓已成形质,形而上犹曰形以前,形而下犹曰形以后。阴阳之未成形质,是谓形而上者也,非形而下明矣。器,言乎一成而不变。道,言乎体物而不可遗。②③④[清]戴震:《孟子字义疏证》,何文光整理,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22页,第45页,第1页,第2页。

在戴震看来,道、器之间并非理学本体论中的形上与形下关系,而是器物演化的不同形态而已。这种天道观落实在人道观之上,所谓“道”就不可能存在形而上的本体界,而是“古贤圣之所谓道,人伦日用而已矣”

。戴震对“人伦日用”的揭示,其实反映了儒学的现代化必须面向转型期的现代生活方式,而宋明儒学在人伦日用之上设置的“天理”观念却失落了对现实生活的关照,必将导致“以理杀人”的结局。

在“人伦日用”的新视域下,戴震重建了儒家的知识论和伦理学。在知识论上,戴震认为:“理者,察之而几微必曲以别之名也,是故谓之分理。在物之质,曰肌理、曰腠理、曰文理;得其分则有条而不紊,谓之条理。”

③如此,“理”只能存在于具体的形下事物之中,乃是可以被人所认知的客观对象。在伦理学上,戴震认为:“理也者,情之不爽失也;未有情不得而理得者也。”④如此,“理”就不能超越于人而独存,只是人的情感欲望的一种表现样式而已。在戴震的哲学中,“知识”和“情欲”从形上学的道德本体中解放出来,可以说是一种典型的现代性哲学的体现。

(二)凌廷堪的“复礼说”和阮元的“仁说”

继戴震之后,凌廷堪和阮元则直接通过对原始儒学中“礼”与“仁”这两个最为核心的观念的阐释来思考伦理规范的重建。

自认为私淑于戴震的凌廷堪认为:“性者,好恶二端而已。”⑥⑦[清]凌廷堪著,王文锦点校:《校礼堂文集》,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第140页,第30页,第140页。 人性不过表现为人的好恶情感,这里不存在道德上的善恶判断,只存在过与不及的适度问题。为了保证情感的适中,就必须学礼。由此,道德的内在修养就转变为学礼的实践问题:“若舍礼而别求所谓道者,则杳渺而不可凭矣。”

⑥但是,学礼并不意味着对一切既定的礼仪规范的遵守,制礼的根据也不是一己之私见。之所以要复礼,是因为“好恶者,先王制礼之大原也”

⑦。可见,在凌廷堪复礼说的背后始终存在着对人情的重视。

在戴震和凌廷堪的基础上,阮元进一步将原始儒学的情感观点阐发为人与人之间的“仁爱”。阮元指出:“春秋时,孔门所谓仁也者,以此一人与彼一人相人偶而尽其敬礼忠恕等事之谓也。相人偶者,谓人之偶之也。凡仁,必于身所行者验之而始见,若一人闭户斋居,瞑目静坐,虽有德理在心,终不得指为圣门所谓之仁矣。”⑨[清]阮元著,邓经元点校:《揅经室集》,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第176页,第195—196页。 在此,作为个人内在德性的“仁”,并不足以保证现实生活中德行的完成。所谓“仁”,不再是既定的存在事实,而是有待于实现的生成过程。由此,阮元进一步阐释了孟子的“人心说”:“孟子虽以恻隐为仁,然所谓恻隐之心,乃仁之端,非谓仁之实事也……孟子论良能、良知,良知即心端也,良能实事也。舍事实而专言心,非孟子本指也。”⑨

在伦理规范的来源问题上,阮元有别于程朱诉诸于外在的天理,也有别于陆王诉诸于内在的良知,而是将其归属到人与人之间的行事活动中。

乾嘉学术并非仅是钻故纸堆的文献考证,而是在一系列考证成果的基础上,重新阐释了原始儒学关于“情”“理”“礼”“仁”等一套新的义理观念。这一套新观念,在理论上是针对程朱理学的形上学而发,在现实上是一种对正在步入现代社会转型的观念反映。

总而言之,中华帝国晚期,儒学在自身内部已经孕育一套现代性的观念。其间,学术上存在一条批判宋明儒学的主线,但程朱理学所维持的君主专制始终占据着意识形态。两者之间的紧张,引发的政体改革呼声在乾嘉之后越来越强烈。鸦片战争以来,在西方的话语主导权下,我们走过一条漫长的反传统道路。随着中国现代化道路的展开,认真理解传统成为迫切之需。我们正处于晚明社会以来的第二次社会大转型,如何反思已经内在发生的现代性观念是当代学者应当接续的任务。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英语论文中华帝国晚期儒学现代化的历史脉络———围绕“儒学现代化版本”(3)在线全文阅读。

中华帝国晚期儒学现代化的历史脉络———围绕“儒学现代化版本”(3).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本文链接:https://www.77cn.com.cn/lunwen/yingyu/1228165.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08-2022 免费范文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 邮箱:tiandhx2@hotmail.com
苏ICP备16052595号-18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