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光有这样的政治架构,道不足行于天下。三代圣君贤相承续道统;汉武帝复古更化之后,儒家士大夫与皇权共同承续道统。此一历史经验显示,道统之承续有两个条件:首先有道之学,以阐明大道,灌注于整个知识体系中;其次,以道学养成士君子,在政府、社会中担当治理之任。宪法制度需以这两者为数轴,才能有效运转。
中山先生以后的国民党,及其所驱动之政府,却始终没有解决道学维系与士君子养成这两大问题。历史的变化反而是反向的:蔡元培废止学校读经和大学经科,由此导致中国之道学传统断裂,现代中国教育体系丧失文化传承与士君子养成之功能。
由于匮乏维系道统之两要件,考试院在现实运作中并无多大功用,因为社会上根本没有新式士人,只有接受了专业知识的专业人士,考试院沦为公务员管理机构。而考试院实为中山先生五权宪法之枢纽,考试院孱弱,国家运作必定倒向三权分立。故中山先生苦心孤诣设计之五权宪法,在现实中乃蜕化为三权分立宪制。而一旦堕入此一政制框架,五权宪法就特别容易被视为三权宪法之劣质版本。持有这种看法的宪法学家和立法者很多,故四十年代中期立宪,与台湾解禁之后的历次宪法修订,日益偏离中山先生初衷,从五权宪法潜移向三权分立制度。
检讨这段历史,中山先生宪法设计运作失灵的另一症结是,中山先生的继承者没有处理好主义、党与秩序重建的关系。中山先生毕生以主义相号召,然而,中山的三民主义,尤其是道统自觉以后的三民主义是相当独特的:它自觉地接续中国之道,在一个去中国化的时代,让其信徒回归于中国固有之道。这就决定了,三民主义作为一套现代意识形态,内在具有过渡性质,亦即,它只是摆渡之舟,让政治上迷失于种种外来意识形态的中国人,由它回到中国之道。三民主义实有自我取消之倾向,治国者当依其指示,回到道本身,最终淡化三民主义,重建中国之学,重新养成士人,重建考试制度等等,这就是三民主义指示的复于道之路标。国民党却执着于三民主义本身,这就自我放弃了完全回归于中国治道的责任,也就未能按三民主义指示的方向前行,复古更化,创造一套由学到政的中国式社会治理模式。
中山先生宪法设计在历史中不甚成功的教训提醒今人,仅从宪法制度角度思考道统承续是不够的。当然,如同康有为、张之洞那样,仅从学、教的角度思考,同样不够。道是整全的,需要广泛而多样的承载者。制度是至关重要的,学人与士君子是同样重要的。以整全视野完整思考,才能做到学、政一体,以士君子为中心,生成中国式社会治理模式。
那么,今天有没有可能拯救中山先生之宏愿?这取决于人们是否具有这样的意愿。而此意愿之有无,取决于人们是否如中山先生那样具有道统自觉;能否有此自觉,进一步取决于人们对下列问题的回答:四千多年来中国人的政治实践,对于构造今日优良宪制,究竟有无意义?或者更宽泛地说:中国文明对于今日中国人构造美好生活秩序,究竟有无意义?
(责任编辑 杨海文)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英语论文论孙中山之道统自觉(6)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