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分析表明,经济发展并不一定带来健康水平的快速改善。虽然在计划经济时期,物质资源相对匮乏,经济增长速度相对较慢,但是由于采用了公平优先、服务大众的卫生政策并创造性地开展了爱国卫生运动、赤脚医生等卫生实践,国民健康水平的改善速度较快。在改革开放以后到“非典”之前,以“放权让利”和“市场化”导向的改革虽然极大地增加了医疗卫生资源,但是由于卫生政策缺乏对基本公平的考虑、卫生事业定位的模糊以及卫生体制的逐利性,我国健康水平的改善并不明显。在2000年,我国医疗卫生制度公平性在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中名列倒数第四位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00). The World Health Report 2000: Health Systems: Improving Performanc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2003年以后,以强调公益性、加强政府卫生投入的医疗卫生政策扭转了改革开放以来健康水平的改善速度缓慢的状况,婴儿死亡率、人均预期寿命以及健康公平性改善速度快速提高。卫生政策与健康结果相关性分析表明,卫生政策的取向以及卫生体制的目标对国民健康的改善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结论与政策启示
卫生政策与健康结果的相关性分析表明卫生政策的导向与健康改善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建国后的前三十多年里,中国用相对廉价的医疗卫生体制保护了世界最大人口的健康,被世界卫生组织和世界银行誉为“以最少投入获得了最大健康收益”的“中国模式”。中国前三十年的卫生实践对整个世界的卫生政策和卫生体制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世界卫生组织在贫困地区所倡导的初级卫生保健就源自中国的合作医疗和赤脚医生制度。当前,卫生政策领域的最新理念“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与我国爱国卫生运动的实践也有着密切的关系。“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的理论基础在于:卫生政策的目标之一是提高国民健康水平,但是健康的决定因素是多维度的,医疗卫生服务只占10%左右Marmot, M., Friel, S., Bell, R., Houweling, T. A., Taylor, S., & Commission on Social Determinants of Health. (2008). Closing the gap in a generation: health equity through action on the social determinants of health. The Lancet, 372(9650), 1661-1669.。只有将卫生政策范围扩展,将改善生活环境、改善工作环境政策、健康行为促进政策等多种政策统一协调,实现多部门的共同参与才能实现健康水平的改善。在改革开放至“非典”前的25年里,虽然中国的医疗资源快速增加,但是健康改善的程度却并不理想。这一发现与目前的研究结论比较一致。研究认为,相比于60年代和70年代表现优异(over?performer),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中国医疗卫生体制运行状况不佳(under?performer)Wagstaff, A. (2009). Reforming China?s Rural Health System. World Bank Publications.。在80年代到90年代,中国国民健康改善程度并不理想,城乡和地区健康不公平性甚至在扩大Liu, Y., Hsiao, W. C., & Eggleston, K. (1999). Equity in Health and Health Care: The Chinese Experience. Social science & Medicine, 49(10), 1349-1356. 。中国人均预期寿命在改革开放前20年之间改善缓慢,低收入国家平均增加了3岁,中等收入国家5岁,高收入国家4岁,世界平均4岁,而中国不过2岁王绍光:《中国公共卫生的危机与转机》,《比较》2003年第7期。 。阿玛蒂亚森以预期寿命对中印两国进行了比较。1979年中国改革开放开始时,中国的人口预期寿命高出印度16岁(中国是68岁,印度是52岁),但到2000年的时候,这个差距已经缩小到了大概只有7岁。针对我国改革开放以后卫生事业发展和国民健康水平改善方面所出现的问题,许多学者认为政府投入减少、对农村地区卫生发展不够重视以及过度引入市场机制是造成中国健康问题的主要原因参见Bloom, G., & Xingyuan, G. (1997). Health Sector Reform: Lessons from China. Social Science & Medicine, 45(3), 351-360; Wagstaff, A., Yip, W., Lindelow, M., & Hsiao, W. C. (2009). China?s Health System and Its Reform: A Review of Recent Studies. Health Economics, 18(S2), S7-S23.; Blumenthal, D., & Hsiao, W. (2005). Privatization and Its Discontents—The Evolving Chinese Health Care System.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53(11), 1165-1170.。
六十余年卫生政策的变迁历程表明,党和政府的执政理念以及发展模式的变迁对卫生政策有着非常重大的影响。在计划经济时期,无论是党、政府还是社会都将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视为实现社会公平、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础性事业。卫生政策的基本导向是满足广大群众最基本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体现社会基本保障和福利。在这样的政策导向下,一系列相互配套的卫生政策为推动国民健康水平的提高发挥了积极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领域推动一系列改革,使得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受经济改革思路的影响,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强调放权让利、强调市场机制的卫生改革政策,卫生政策与经济改革政策的指导思想一脉相承。虽然一系列改革政策极大丰富了我国医疗卫生资源,但并没有更快地促进我国国民健康水平的提高,反而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看病难、看病贵、医患关系紧张”等问题。2003年以后,虽然我国继续推动和完善市场经济,但在民生领域更加强调公平和政府责任、国民健康水平也在这一时期快速提高。总结和反思六十余年来卫生政策和国民健康水平的变迁历程可以发现,加强政府卫生责任、注重卫生资源、健康结果公平性的时期是国民健康水平改善较快的时期;过分强调市场化虽然能够增加医疗资源的供给,但是国民健康改善与健康结果公平性并不能取得理想的结果。本文并不主张中国应该回归到计划经济时期,也不是机械地认为赤脚医生、合作医疗制度能够完全照搬到现在,而是认为虽然一个国家的医疗卫生政策受到宏观经济社会背景的巨大影响,但是卫生政策在制定和执行过程中需要遵循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规律,需要重视医疗卫生领域的特殊性。特别是2003年以后健康水平改善速度的提高表明,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强调卫生领域的政府责任、卫生事业的公益性依然是卫生事业发展的正确方向。目前,我国正处于深化改革开放、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键阶段,十八届三中全会更是提出“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在深化经济改革的同时,我国也正处于深化医改的关键阶段,2003年以来所确立的卫生事业发展的公益性方向正面临着挑战。六十余年的历史经验表明,遵循卫生事业发展的规律,坚持卫生事业公益性定位,在卫生领域进一步强调“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将经济改革政策与卫生改革政策措施进行有效区分,对推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保障民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建议下一步医改应该充分借鉴我国卫生事业发展的历史经验,继续坚持公益性的卫生事业发展方向。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英语论文新中国的卫生政策变迁与国民健康改善(4)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