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语言与海德格尔思想方法的形成(3)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21-05-13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或QQ: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形式化本身源自“姿态关联”的这一思想给了海德格尔重大启发,并成为他形式显示方法的思想根源。海德格尔同样很看重一般化与形式化的区别。但是,他对胡塞尔将“姿态关联”本身理论化、对象化的做法提出了明确批评,认为这使得它们又变成了某种形式的“实事领域”。[德]海德格尔:《形式显示的现象学:海德格尔早期弗莱堡文选》,第69页;GA 60, S.59. 在海德格尔看来,这两种方法虽然有区别,但都是普遍化。形式显示则不同,它不是一个普遍化的过程,从而与普遍性无关。此方法追溯的是使得这种普遍化(包括形式化与一般化)得以可能的前提条件。“形式化与一般化的共性在于,它们都处于‘普遍的’这种意义中,而形式显示却与普遍性毫无干系。在‘形式显示’中,‘形式的’一词的含义是更为原始的。”同上,第69页;GA 60, S.59.——译文依据原文略有改动。 “形式因素的起源在于关联意义。”同上,第69页;GA 60, S.59. 因此,虽然形式显示与形式化都关注“姿态关联”,但是,与形式化将关联姿态普遍化不同,形式显示关注的是关联姿态本身正在被实行的那个过程。“为了理解理论的起源,纯粹姿态关联本身还必须作为实行(Vollzug)而得到考量。”同上,第69页;GA 60, S.59. 在海德格尔看来,传统哲学的一般化,甚至包括胡塞尔的形式化在内,都是一种理论姿态,它们掩盖了关联意义本身的“如何实行”,从而掩盖了意义的根源。形式显示就是要把这种关联意义保持在“开放”之中,而不是抽离出其中的形式因素,对它进行形式化。“一个现象必须这样被预先给出,以至于它的关联意义被保持在悬而不定中……形式显示是一种防御,一种先行的保证,使得实行特征依然保持开放。”同上,第73页;GA 60, S.63. 如果说一般化、形式化从不同角度对“姿态关联”或“关联意义”进行普遍化、概念化,那么,形式显示则是对这种关联意义根源的“回溯”。“不是概念(Begriff),而是回溯(Rückgriff)。”同上,第19页;GA 56/57, S.219.

因此,正是在胡塞尔有关一般化与形式化区别的基础上,海德格尔揭示出一个更为原本的形式显示或解释学直观。如果说在胡塞尔那里,范畴直观关涉的是语言“形式”要素的充实,那么在海德格尔的形式显示这里,此“形式”要素则获得了真正源发的地位。由此可见,形式显示方法是“围绕”着语言含义问题逐步形成并发展起来的。通过形式显示的现象学方法,海德格尔对人类生活经验进行了重新描述,这构成其早期实际生活经验现象学的基本内容。形式显示化了的现象就是实际生活经验。张祥龙:“就此,我们看到海德格尔讲的形式显示与实际生活经验的内在一体性。”张祥龙:《海德格尔的形式显示方法和〈存在与时间〉》,《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4年第1期,第52页。

三、海德格尔对那托普挑战的回应与

实际生活经验的语言性

下面我们看海德格尔如何借助立足形式显示的现象学来回应那托普的两个批评。

先看第一个批评,反思的目光是否会止住原本的体验之流?现象学反思原本经验的时候,并不是对体验之流的一般化,也不是形式化,而是形式显示。形式显示可以使体验之流保持在“悬而未定”之中,不必担心它会因此被对象化、客观化,相反,它还能防止实际生活经验沉沦到客观化之中。[德]海德格尔:《形式显示的现象学:海德格尔早期弗莱堡文选》,第73页;GA 60, S.63. 海德格尔以此反过来批评那托普没有看到原始被给予的体验领域。海德格尔:“那托普并没有看到在其原始被给予性中的体验领域。”同上,第16页;GA 56/57, S.216.

那么,在实际生活经验中原本给予的是什么呢?海德格尔以“有东西吗”这个问题体验为例,来显明实际生活经验中原本给予之物。我们通常认为一般之物乃是从具体之物中归纳、抽象出来的,因此,一般之物也需要回溯到具体之物才能得到说明。海德格尔认为这是成问题的。同上,第6页;GA 56/57, S.6. 在“有东西吗”的发问中,涉及到的最“一般东西”不同于在具体对象基础上抽象或形式化出来的“一般”,而是一种更为原本的“一般东西”。为避免混淆,海德格尔称之为“原-东西”(Ur-etwas)。同上,第18页;GA 56/57,S.218.——中译本“Ur-etwas”译为“原始东西”。 “原-东西”并非任何具体的东西,而是一种原初之有,亦即“有”或“存在”的原初意义。这种前对象、前概念的存在-意义或“原-东西”也称“意蕴”。它是事物原本的“存在方式”。不是先有“事物”,再有意蕴。相反,意蕴才是我们遭遇事物时首先出现的东西,是原初现象、原初的呈现。“意蕴(das Bedeutsame)乃是原初的东西,是直接给予我的,并没有通过一种实事把握而造成的任何思想上的拐弯抹角。”同上,第10—11页;GA 56/57, S.73. 可以说,意蕴是事物存在的“原型”,它被客观化以后,才有对象。

由于“原-东西”或“意蕴”先于具体事物,是我们能够遭遇具体事物的可能性条件,它也就不能在给出具体事物的基础上再通过抽象来获得。它的出现只能是一种纯粹的生成。这种生成不同于实然领域的自然事件或进程,而是一种源发生(Ereignis)。“把体验刻划成源-发生(Er-eignis)——是带有含义的东西,而不是实物式的。”同上,第7页;GA 56/57, S.69.——中译本“Ereignis”译为“发生事件”。 源发生是一种本己-发生(sich er-eignen)同上,第13页;GA 56/57, S.75.——中译本“sich er-eignen”译为“按其本质而发生”。 ,即本质性对象构建自身的过程,因此是存在-意义的原初生成。而存在-意义的生发超出实然领域的因果律之外。在源发生之后,在“原初某物”的基础上,我们才能遭遇具体的“某物”,然后才会有基于实物因果联系的自然事件或进程的出现。

在海德格尔这里,素朴的体验乃是这种源发生,是存在-意义的原初生成。如此生成的“原初-某物”或“意蕴”也具有普遍的特征,但那是形式显示的“普遍性”,不同于一般化或形式化的普遍性。这种普遍性不是对生命的脱弃,相反,它乃是我们人类生命本身的“普遍”实情。它揭示出的是体验的原始趋向、原始结构,因而,不仅不是对体验的中止,而是生命本身的显示。“‘一般东西’的原始特征乃是一般生命的基本特征:生命以自身为动因,并且具有趋向性;动因化的趋向,趋向性的动因:生命的基本特征,向着某个东西生活,进入特定的体验世界活出世界。”同上,第18页;GA 56/57, S.218. 换句话说,人类生命本身或人之此在一开始就已经是对存在的“领会”与“解释”了,因为它活在存在的“意义”之中。“如果说实际生命放弃了解释的原始性,那么,它也就放弃了从根源上占有自身的可能性,而这就是说,它也就放弃了去存在的可能性。”同上,第94页;GA 62, S. 369.——译文依据原文略有改动。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英语论文语言与海德格尔思想方法的形成(3)在线全文阅读。

语言与海德格尔思想方法的形成(3).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本文链接:https://www.77cn.com.cn/lunwen/yingyu/1228140.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08-2022 免费范文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 邮箱:tiandhx2@hotmail.com
苏ICP备16052595号-18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