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甘肃省农村具体的经济发展程度不同,相应的每一个乡镇对信贷资金的规模和数量也有不同的需求。在以农产品加工较为发达的定西市以及以养殖业相对发达的张掖市,农户的信贷资金需求主要集中于生产周期较长、不确定因素较大的农业生产领域。这类行业资金需求一般要求在一年期限以上的中长期贷款支持,而根据不同的生产规模以及生产技术条件,所需的信贷资金规模大小也不相同。目前,甘肃省农村信用社广泛开展的传统农户小额信贷业务已经不能满足其生产经营及金融需求,同时存在资金供求双方信息不对称,生产性金融资金并不能快速、准确地进入农村的生产领域。因此,随着经济的发展,甘肃省农村地区对农村金融服务的覆盖、资金汇划的金融需求越来越高。
更进一步,通过2014年甘肃省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生活消费支出构成(见图3)来获取甘肃省农户的金融需求状况及其未来的变动趋势。仅次于占整个消费支出35%的食品消费,居住消费所占比例达17%。这意味着甘肃省农村地区对居住住房信贷资金还有很大的需求增长空间。尽管如此,通过参考1989—2012年甘肃省农村人均住房面积状况(见表2)可以得出,甘肃省农村人均住房面积与全国农村人均住房面积的差距仍然在不断扩大,而随着农村人均收入的扩大,改善居住环境和提高居住面积成为甘肃省农村地区农户金融需求的主要成分。从这个方向来看,农户的生活性金融需求逐步由短期的基本生活需求转变为长期的住房、交通等外延产品的需求。
四、甘肃省农村金融供给表现
目前,甘肃省农村金融机构主要以银行类金融机构为主,其可以划分为四类、九种,分别是政策性银行中的农业发展银行,商业银行中的农业银行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中的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以及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中的村镇银行、农村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除此之外,根据甘肃省金融统计部门的调查发现,其农村地区存在着相当数量的高利贷、私人借贷等非正规金融。
存差占存款比例=存差/农业存款
(一)扶贫专项资金供给
参照2016年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使用的总体思路,专项扶贫资金分配大致可分为民族区域扶贫和产业扶贫两大类,笔者通过查找甘肃省相关部门的数据获得甘肃省2016年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总规模在402059万元,从扶贫资金的分配去向来看,其中定西马铃薯产业专项资金为1000万元,占比0.25%;藏区专项、甘南尼江专项和两州一市专项资金合计为6000万元,占比1.49%。
(二)金融信贷资金供给
国家开发银行甘肃省分行、甘肃银行在5年时间里安排贷款1000亿元,其中国家开发银行甘肃省分行700亿元、甘肃银行300亿元。贷款执行国家同期基准利率,期限3~5年,专项贷款全部用于发展农村富民产业和县域经济,工程具体实施范围为全省58个片区贫困县和17个插花型贫困县,并逐步扩大到全省。虽然当前所投入的贷款扶持和培育了一大批甘肃省贫困地区特色产业,但是对于甘肃省贫困地区发展现状来说,仍然需要更多资金上的帮扶以及新型互联网金融创新平台的引入。
五、甘肃省农村金融主要模式
农村金融是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传统金融供给最为薄弱的环节。随着互联网的快速普及,借助互联网渠道和电子化手段降低涉农交易成本、减少“三农”金融服务的信息不对称,开拓县域蓝海市场,已成为近期互联网金融创新的热点之一。
传统银行、电商巨头、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市场、新兴互联网公司等各大参与方,纷纷以移动支付、网络理财、P2P、众筹、在线供应链金融等开展布局。虽然市场呈现百花齐放之势,但从业务模式看,大致可分为以农业服务平台+农村金融为代表的模式,以互联网巨头为代表的电商平台+农村金融模式,以农业龙头企业为代表的大型农业企业+农村金融模式,以商业银行基于P2P模式为代表的信用贷款+P2P网贷金融模式四大类。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经济学基于“互联网+”农村金融供需分析-一以甘肃省扶贫工作为例(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