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别三:聚类比较类
这是历史学习中的一种重要方法,先对某一知识进行定量或定性分析,聚类出该知识中相关性较强的内容,然后再与同类或同主题中的另一知识按照这些“相关性较强的内容”逐一进行异同点的比较。
案例知识:(1)图片《孔子讲学》(选修4第2单元,见图1)、《雅典学院》(选修6第4单元,见图2)。(2)孔子开创私学,只要愿意行“束脩”之礼,都可以成为孔门弟子,从贵族子弟到清贫寒士,不分贫富贵贱,都平等地师从孔子(选修4第2单元);(3)孔子还注重言传身教,在列国奔波为难之时,他泰然地讲诗书,教君子之德,抚琴抒志,他用自己的行为告诉学生什么是君子之道(选修4第2单元);(4)孔子从礼、乐、射、御、书、数6个方面来培养学生(必修3专题1);(5)孔子主要教授《诗》《书》《礼》《乐》……还教学生“政事”和治国的本领(选修4第2单元);(6)后来孔子的教育目标提高了,他不仅要把学生培养“成人”,而且要培养成“君子”(选修4第2单元);(7)孔子整理编订的古代文化典籍《诗》《书》《礼》《乐》《易》《春秋》,倾注了自己的政治理想(选修4第2单元);(8)孔子注重因材施教,对不同性格、不同接受能力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选修4第2单元);(9)怎样协调礼和仁的关系呢?孔子又提出了中庸思想,他认为“过犹不及”,就是过头和不及同样不好,恰到好处才是中庸(选修4第2单元);(10)在雅典城东郊一个名叫吕克昂的体育场,亚里士多德兴建起自己的讲习所,即“吕克昂学园”(选修4第2单元);(11)每天上午,亚里士多德教高级班学生科学技术,下午对一般听众发表常识性的讲演(选修4第2单元);(12)亚里士多德向人们讲述了他的“中庸之道”……任何行为和感受都有一个中间性问题,过度与不及产生失误,中间往往能够获得成功并受人称赞(选修4第2单元);(13)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一书中提出哲学所必须研究和解决的13个问题……在《物理学》一书中指出具体事物是由形式和质料组成的(选修4第2单元);(14)希腊城邦公民从小接受书写、修辞、演讲、音乐和体育等各方面的系统训练,以使身心获得全面发展,城邦公共教育和家庭私人教育的目的,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培养思维敏捷、身体健康、能言善辩的合格公民(必修1专题6);(15)亚里士多德穿着文雅高尚的衣服,帽子上饰以宝石,他手轻微上举,以鼓励争论(选修4第2单元)。
关联应用:孔子和亚里士多德各为古代东西方先哲,且两者都是开办学校、收徒讲学的大教育家。对两者的知识关联比较,可以作如下处理:先对教育进行分析,可以聚类出相关性较强的内容是教育目标、教育对象、教育方法、教育内容和教育形式,然后根据这些聚类内容,把孔子和亚里士多德的有关知识进行逐一整理比较。
关联价值:历史中的很多问题,如果单从其本身来看,往往难以获得真切的了解,而只有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和比较,才能知晓它的本来意义。在本案例中,首先通过对“教育”的聚类分析,把教育扩散到教育对象、教育方法、教育内容和教育形式等多角度去理解,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有助于提高其全面认识历史事物的能力。在此基础上,以孔子和亚里士多德作为代表,对东西方教育进行异同点比较,有助于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易引导学生得出这样的结论:东方儒家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主要集中在人文政治领域,易服从权威,注重社会规范,但缺少创造性思维;西方各领域人才辈出,崇尚自由、民主,反对权威,具备更多的创造性思维。进而延伸认识:教育及其培养人才的不同,导致明显的东西方文化差异,甚至影响到政治的发展方向和民族性格的塑造。由此可见,“聚类比较”式的知识关联,可以更恰当地引导学生通过对比解读来深刻理解历史的本质,并且延伸出新的知识;此外,图片等史料的理解和分析,也有助于学生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素养的培养。
知识关联是知识储存、管理和使用过程中对知识进行再学习、再利用的重要手段之一,运用得当将会为学生的历史学习建立更便利的通道,提升学习效率。因此,如何把知识关联更好地应用于教学,将是一件需要我们不断探索的事情。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教育类历史教学应用策略及其价值论文(共3篇)(6)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