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丰富形式,提升冲突效果
1.巧设情景,预设认知冲突
研究表明,初中生的思维方式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初中生对具体、形象、直观的事物更感兴趣,对于抽象、概括的历史知识,以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理解起来比较困难,这势必会影响他们的学习兴趣。[5]这时就需要教师把历史问题生活化、情境化,在具体的、形象的情境中,制造贴近学生生活的认知冲突,以此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进而产生强烈的学习期待。
在《青铜器与甲骨文》的教学中,笔者以一封奇怪的信作为导入:从前有一个部落受到了相邻部落的攻击,这个部落的首领给敌人写了一封信,信上面画了一只鸟、一只老鼠、一只青蛙和五支箭,提问:“这封信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学生们纷纷解读,最后在笔者的引导下得到了如下答案:“这封信意为坚决保卫自己的领土,不管侵略者像鸟一样从空中来,或是像老鼠一样从地上来,还是像青蛙一样从水里来,都会遭到坚决的还击。”这时有学生抱怨:“他们为什么不直接写文字呢?这样的方式万一别人看不懂,岂不是白写了。”面对该学生的质疑,有同学立刻做出了回应:“应该这个时候文字还没有产生。”于是笔者顺水推舟:“那么文字是什么时候产生的?中国的文字经历了哪些变化呢?”由此进入甲骨文相关知识的学习。笔者将教材顺序做了调整,先讲文字——甲骨文,然后再过渡到文字的其他载体——青铜器上。
巧设情境,利用认知冲突导入新课,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其他教学环节中,同样可以设置生活化的情景,利用认知冲突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历史问题。如在《新文化运动》教学中,对于“如何评价新文化运动”,笔者设置了一个“回复陈独秀微信朋友圈”的情景。首先出示陈独秀发布于1918年10月3日的微信:“我们要诚心巩固共和国体,非将这般反共和国的伦理、文学等旧思想,完全洗刷干干净净不可。否则不但共和国不能进行,就是共和国这块招牌也是挂不住的……愚之信仰共和,必排孔教。”微信朋友圈是当前学生最熟悉和了解的一个生活情景,给教师、同学的朋友圈点个赞、发段小评论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陈独秀的朋友圈”只是将史料换成了一种学生喜欢的呈现方式,如此便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也激发了学生参与的热情。
2.开展活动,制造认知冲突
著名教育家布鲁诺认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为学生安排充实、丰富的活动,在活动中有意识地设下埋伏、制造冲突,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在教师的指导、点拨之下解决问题。如此师生互动,静止的课堂变成一潭活水。
在《宋代经济的发展》一课中,对于宋代农业的发展情况,常规的做法会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找出水稻、棉花、茶树的种植范围,再归纳这些范围的地理位置,得出结论:宋代南方农业发展迅速。这种操作比较枯燥,实际上学生参与程度也不高,只是机械性地在课本上寻找答案,并没有对以上农作物和经济作物的种植范围形成空间上的认识。笔者根据这一情况,设计了一个“穿越时空,现场连线张择端”的活动。
笔者首先出示《清明上河图》首段的截图,让学生扮演张择端介绍画中的内容:“汴京郊野春光一片……不远处有几块犁好的土地,田边骑着牛的两个农民正在商量着今年种什么庄稼……”这时笔者抓住最后一句话提出问题,“请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并结合课前预习,推测宋代汴京郊外的农民会种植哪些农作物?”这正是笔者特意打下的伏笔。根据预判,如果进行了课前预习,学生可能会给出“种植水稻、棉花、茶叶”等答案,而即使没进行预习,也会根据自己的经验给出答案。果然学生进入预设局中,信心满满地回答道:“种植水稻、棉花、茶树。”那么学生们的猜想到底对不对呢?笔者要求学生拿出配套地图册,利用《宋代经济发展图》进行检验。通过仔细阅读地图,学生发现宋代水稻的种植主要集中在长江下游、太湖流域、淮水流域以及广东、台湾等地,棉花种植区域则集中在江淮、川蜀一带以及广东、福建等地,茶树的种植主要集中在成都、湖南、广州、江苏等地。在读图的过程中,学生们渐渐意识到刚才的回答是错误的,以上这些农作物的种植范围集中在南方,而汴京所在的北方地区少有种植。
如此,学生们在读图的过程中验证自己的猜想,主动地去寻找宋代水稻、棉花、茶树的种植区域,通过这个活动,不仅对该知识点印象深刻,而且在活动中培养了读图能力,增强了历史学习的时空观念。
3.精设问题,激发认知冲突
心理学研究表明,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学习就是一个充满思维,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通常伴随着一定的认知情境,当这种认知情境产生不平衡时,学生便会察觉到问题的存在,随之形成强烈的困惑,而后产生要去探究的内心状态。所以在历史教学中,要形成有价值的认知冲突,教师必须创设必要的问题,以调控学生的注意力,开启学生的智慧,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其中,深刻理解所学的知识,促进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发展。
在讲“启继承父位,从此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时,为更好地帮助学生了解制度内涵,笔者提供了一段材料:“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是谓小康。”并提问:“材料中的‘天下为公’和‘天下为家’各指什么?”学生经过思考后回答道:“‘天下为公’指天下是公家的,不是私人的,所有物品大家共同享用;‘天下为家’指天下是帝王一家的私产,并且世代相传。”在这个回答的基础上,笔者再次提问:“你们觉得‘家天下’与‘公天下’相比,是进步了还是倒退了?”由于学生们刚接触历史这门学科,对于“生产力”这个概念还没有形成认识,所以答案出奇的一致,都认为是倒退了,因为“公天下”时期没有压迫,人人平等,而“家天下”时期,奴隶主利用军队、刑法、监狱这些国家机器来压迫奴隶和平民。
这时笔者抓住“奴隶主奴役奴隶”这个论述进行了一连串的提问。首先奴隶主以及奴隶是怎么来的?学生回答道:“奴隶主是社会上比较富裕的人,而奴隶是社会上比较贫穷的人和战争中被俘的人。”那么为什么社会会产生贫富差异呢?学生回答道:“因为有些人获得的食物比较多,食用过后保存下来的比较多;而有些人获得的食物比较少,食物不够食用,没有剩余。”为什么有的人获得的食物多,有的人获得的食物少呢?“因为有人勤劳有人懒惰。”除此之外还有没有其他原因?“因为有的人积极上进,他们不断优化、提升自己的劳动工具,所以能打到更多的猎物,而有的人不思进取,劳动工具越来越落后,打到的猎物越来越少。”这批积极进取,不断制造、使用先进劳动工具的人最后成了奴隶主,迫使那些落后的人也使用先进的劳动工具来帮助奴隶主进行生产,这样社会是会进步,还是会退步呢?到这里学生都十分肯定地回答道:“这是社会的进步。”教师正是通过这样的层层设问,解决了学生的认知冲突,而且课堂教学一气呵成。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教育类历史教学应用策略及其价值论文(共3篇)(4)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