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历史教学应用策略及其价值论文(共3篇)(3)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21-05-07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或QQ: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笔者在《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一课中讲到“中国的创造发明,如活字印刷术、火药、指南针等被传入欧洲,对欧洲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时,有学生举手问道:“老师,如果中国这些发明不传入欧洲,那近代中国不就比欧洲先进了?”面对这个疑问,学生们开始小声讨论起来。此时笔者抓住契机,调整了教学计划,就这个问题展开分析。首先,学生之所以产生这样一个认知冲突,与对三大发明西传的相关史实不了解有关。于是笔者进行了进一步提问:“你们知道这些发明是如何传到欧洲的吗?是中国人主动带到了欧洲,还是因为别的原因被动地传到了欧洲。”这时有学生回答道:“火药是在战争的过程中传播到欧洲的。”此外,笔者还补充了印刷术、指南针传播的事例,以此来说明这些发明的传播是一个被动的过程,并不是中国人主动的行为。其次,笔者再引导学生进行了一个假设:“如果没有中国的这些发明,近代欧洲社会是否一定会落后于中国呢?”学生们纷纷表示不一定,因为近代欧洲的进步与中国的落后是方方面面的原因造成的,而中国的发明是否西传并不是关键因素。经过这两个层次的分析,最终得出结论“如果中国的发明不传入欧洲,那么近代中国就会比欧洲先进”这个推理是不正确的。


  在该环节的教学过程中,虽然以上的分析和讨论占用了课堂不少时间,也不是课标要求掌握的重点。但当认知冲突生成时,笔者带领学生进行了较为严密的逻辑推理,解决了这一冲突,使学生在思想方法上有了一定收获。


  二、发散思维,增强冲突体验


  1.跨越思维临界点


  课堂教学活动是学生思维不断产生、发展、形成的过程。当学生走进课堂,感知教学内容之后,便开始进入思考状态,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之下解决一个又一个问题。但学生的思维活动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洞悉学生思维的质与量,在学生思维临界状态下适时地点拨,适当的诱导,这是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


  在《盛唐气象》一课结束时,教师设计了一个活动来进行课堂小结:“你能用哪些词汇来描述‘盛唐气象’?”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因为答案就暗含在课文的小标题内,所以学生立刻给出了答案:繁荣的经济景象、和睦的民族关系、开放的社会风气、多彩的文学艺术。显然这些答案符合授课教师的期待,但是教师列出的结构图中“盛唐气象”由六个方面组成,那么缺失的另两个方面到底是什么呢?学生的思维仿佛走到了尽头。这时教师即时进行点拨:“同学们可以跳出今天课堂学习的范畴,联系我们上一节课的知识,或者看看我们下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找找灵感。”经过教师的点拨,学生立刻总结出了“盛唐气象”的另外两个表现,即清明的政治局面和频繁的对外交流。可谓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2.突破思维老套路


  在历史学习中,“套路”十分重要,平时的教学或习题讲解的过程中,学生往往希望教师能总结一下某种历史问题或某种题型的思考模式,让他们有“套路”可寻,这里的“套路”也就是一种固定的思维模式。在历史教学中,必要的思维模式是必不可少的,比如论述历史问题要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分析原因可以从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着手等。但长期依赖这种所谓的“套路”,形成思维的定式,不仅使得学生懒于思考,而且会堵塞学生洞悉的目光和创新的思路。所以教师在必要时要善于利用学生的“套路”,制造冲突,打破这种思维定式,开拓学生视野,活跃思路,使历史课堂充满思辨的色彩。


  在《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一课中,淝水之战是在南北方经历了长期的分裂之后,由北方前秦统治者苻坚发动的一场统一战争。在教学过程中,笔者给出南北双方力量的对比,要求学生们预测战争的结果。按照固定的逻辑思维,人民在饱受国家分裂、战乱之苦后,都渴望统一、和平的生活环境,所以苻坚应该能得到广大人民的大力支持,而且前秦军队数量远在东晋之上,所以这场战争前秦必胜无疑。果然,由于这种思维定式的形成,学生给出了意料之中的答案。带着这种预测揭示淝水之战的结果:前秦战败。强烈的认知冲突随之产生,这时笔者即使提供一段说明北方士兵和人民反对战争、军心涣散的材料,学生们经过阅读得出前秦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人民的反对、不得民心。接着笔者再进行设问:人民为什么会反对“统一战争”呢?在笔者进行指导之后,学生得出:并不是所有的“统一战争”都会得到人民的支持,需要具体战争具体分析,在前秦的军队中,士兵大多是从各族人民中强征而来,他们饱受前秦的民族压迫,渴望摆脱前秦的统治,这些士兵并不反对国家统一,而是由于民族矛盾,反对由前秦来号令统一。当然前秦失败还有其他原因,学生根据课本内容及其他史料能较快得出,在此笔者不再赘述。


  3.多用逆向思维法


  逆向思维是一种创造性的求异思维,它是对已形成的观点反过来思考的一种思维方式,让思维向对立面发展。传统历史教学对正向思维关注较多,但长期正向思维形成的思维定式会影响逆向思维的建立。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敢于引导学生“反其道而行之”,从问题的相反方向进行探索,树立新思想。


  在《北伐战争》一课中,笔者为了说明北伐是在国共两党合作的基础上进行的,同时也为了增加学习兴趣,所以讲述了一个小故事:在北伐中的一次战役中,北伐军在战场上失利,情况十分危急,当时的共产党员陈赓背负受伤的蒋介石脱离了险境,可见当时国共两党是精诚合作的。这时学生提问道:“如果当时陈赓不救蒋介石,那中国之后不就没有那么多战争了吗?”听到这个学生的疑问,笔者先带领学生按照这位同学思路继续顺向推理下去:如果当时蒋介石死了,也就没有之后的“四·一二”政变以及十年内战的发生;但是考虑到如果蒋介石当时牺牲,中国群龙无首,又陷入军阀割据的状态,那么中国的内乱时间可能会更长。如此顺向推理下去,中国历史走向会出现多种可能。于是我们换了一个角度,打破顺向思维的习惯,进行逆向思维:北伐是国共合作的一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当时蒋介石以及蒋介石所代表的国民党还是比较革命的政党,所以北伐时期的蒋介石的行动是符合人民利益的,是积极、进步的,如果蒋介石当时牺牲了,我们还应该把他当作烈士看待。学生们在顺向推理的过程中犯了一个错误,即没有从当时的历史条件出发,用客观的眼光看待蒋介石。而通过这种逆向思维,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认识论,用唯物史观来评价历史人物。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教育类历史教学应用策略及其价值论文(共3篇)(3)在线全文阅读。

历史教学应用策略及其价值论文(共3篇)(3).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本文链接:https://www.77cn.com.cn/lunwen/jiaoyu/1217430.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08-2022 免费范文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 邮箱:tiandhx2@hotmail.com
苏ICP备16052595号-18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