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中国来说,在研发活动中,大学、科研机构、企业等都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政府未必直接参与,但政府对于基础研究的资金承诺和政策支持绝不可以缺席,政府对基础研究持续性的投入一定要有耐力,对基础研究的政策支持必须是长期性的,否则中国不可能在新技术和新产品上有所作为、有所贡献。
从世界历史看,美国政府一直坚持认为,对基础研究的支持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美国创新能力的强大就在于政府对基础研究重要性和基础性的深刻认识和持续投入。同时,美国政府通过各种政策促使技术的商业化传播,不断提升外部性收益,以使得技术创新最大化地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从科技与产业发展的实践看,基于基础研究的元技术创新才是美国商业创新的源头。如美国的硅谷、波士顿128公路区域等都是以基础研究和元技术驱动商业创新的典范。⑤
“一个国家基础科学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决定着这个国家原始创新的动力和活力。”⑥对于中国来说,必须持续释放和激活基础研究的活力和潜能,体现基础研究在创新驱动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有效疏通应用基础研究和产业化连接的快车道,促使创新链和产业链精准对接,推动创新驱动发展高效运行。
科技企业的竞争将会演进到争拼基础研究能力的阶段。企业主动从事基础研究,一旦实现突破就能够抢占到核心技术的制高点,产生巨大的竞争优势。中国企业要走向国际舞台,就不能被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必须投资于基础研究并取得突破。伴随着创新要素不断向企业流动和集聚,创新的战火也将会燃烧到企业内部,中国“十三五”国家基础研究专项规划强调,要引导有条件的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进行基础研究。目前,一些实力强大的企业已经开始在基础研究领域布局和深耕,如华为在法国设立数学研究所、阿里巴巴巨资投入“达摩院”等,这些企业已经得到了丰厚回报。
有学者研究发现,在一个国家转向高收入的发展阶段后,超过60%的科技创新活动是由企业来完成的,20%是由政府来完成的,其余20%是由高等院校等研究机构完成的。数据显示,1992—2012年,新兴工业化国家研发支出占GDP的份额由不到1%提升到2.2%左右;同期,日本研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2.9%上升至3.3%,韩国从1.9%提高至3.7%,以色列从3%提高至4.4%。⑦中国研发支出占GDP的比重也提升较快,由1999年的0.83%提升到2016年的2.11%⑧,这是政府不断扶持企业创新与企业积极投资于创新活动相互促动的结果。
4.基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协同创新模式更加多样化
随着中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基于经济发展的技术需求,协同创新模式表现更为多样化:
一是企业主导型协同创新模式。创新活动主要由企业完成,包括创新活动的投入和创新的运行流程,也可以联合大学或者科研机构参与科技创新。企业在主导研发活动过程中,能够建立起多层次和多元化的研发体系,以达到技术开发主体、开发方式和技术应用的多元化。企业在研发过程中要进行战略决策和实施、组织协同,在研发投入、技术应用、成果收益分配中处于主导地位。同时,也需要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通过技术创新对企业进行源头支持。从本质上讲,这种创新模式是市场拉动型协同创新模式。
二是高等院校或者科研院所主导型协同创新模式。主要是高等院校或科研院所将自己的技术创新成果进行商品化和产业化,既可以以技术入股的方式参与企业的创新创业,也可以把自己拥有的成熟技术通过市场化转让给企业,带动经济创新发展和产业升级。这类协同创新模式涉及相关创新要素,如人才和团队资源、优势学科群、基础研究和科技成果、校(所)办科技创业及外部创新资源等。
三是政府主导型协同创新模式。政府发挥决策指挥、协调管理的功能,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投入,将参与创新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企业等各方主体更为紧密地凝聚起来,进行紧密合作。在各种创新要素资源的支撑下,政府成为主体间共同交流的桥梁,实现网络型协同创新的组织关系的跨组织集成。这种协同创新模式主要出现在需要政府提供大量基础设施和产业政策扶持的领域,主要支持的是高风险、高投入的公益型或高端科研型项目。
四是基于协同平台的协同创新模式。这类协同创新模式主要是通过建立完整的技术链、资金链及服务链,以达到高效协同创新之目的,但是协同创新必须依靠大型科学仪器、高新技术研发中心及转移中心、孵化基地等科技创新平台才能够完成。创新平台是创新体系中各类要素交汇集聚之地,是协调关系和提供服务支撑的体系支点。
五是基于产业链的协同创新模式。产业链协同创新包括企业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协同创新。产业链创新模式的根本是真正突破产业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以期有效实现协同创新的战略性和整体性。实践中,京津冀协同创新采取的是产业链整合模式,三地分工合作打造完整的产业链,北京以产业链为纽带向区域延伸产业创新能力,带动天津、河北以产业链环节为切入点,形成具有竞争优势的区域主导产业集群。
整体上看,上述五种协同创新模式中,前三种创新模式主要是凸显创新主体的作用,而后两种创新模式主要是凸显创新载体的作用。在中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过程中,针对不同技术需求采取灵活的创新模式,根本目的在于高效、有效创新。
三、有效推进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选择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重构世界创新版图和重塑世界经济结构,这必将给中国的科技创新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战略性机遇。同时,世界范围内的贸易保护主义日益显现,特别是中美之间的贸易争端与冲突已经彻底凸显中国在关键领域和关键核心技术方面的路径依赖短板和缺陷,也更加迫使中国加快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1.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最大化地激发科技创新潜能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必须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改革,真正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最大化地激发科技创新潜能。体制创新的目的在于调整不适应创新驱动发展的生产关系,协同科技、经济和政府三方面的体制机制改革,形成统筹配置创新资源的机制,形成各类创新主体和创新要素高效配置的生态系统。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工学类科技创新发展趋势环境研究论文(共3篇)(9)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