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全球面临着资源短缺、粮食安全、信息网络安全、重大传染性疾病等一系列涉及人类自身安危的全局性重大问题,实际上这也是人类面临的共性科学技术问题,急需科学突破和重大技术变革,但这是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完成的任务。各国应对共同挑战的路径就是全球携手合作,推动开放式创新,加速颠覆性技术的突破,通过技术解决人类面临的困境。而重大前沿性基础科学和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需要全球合作,这也必将促进全球合作研究和科技资源共享,逐步上升到全球共同行动层面。
5.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由传统的欧美中心向北美、东亚、欧盟加速转化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推进和新兴经济体的迅速崛起,全球创新活动更加活跃,表现为创新全球化和多极化日益显现,全球创新活动的新版图正在形成,经济发展对技术的依赖程度日益提升。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全球科技创新力量的对比发生变化,突出表现为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扩散,部分研发和创新活动转移到新兴经济体。虽然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依然是科技创新领域的领头羊,但是其优势地位在逐步失去。发展中国家正在向以知识和技术密集为特征的优势转化,中国、俄罗斯、印度、土耳其、巴西等新兴经济体正逐步成为全球科技创新的战略基地,在全球科技创新中的份额占比不断提升,其对全球科技创新的贡献率持续提升。
特别是,亚洲地区科技创新的崛起速度更快,正在成为全球创新网络中的创新活跃区,全球范围内的高端生产要素和创新要素加速流向亚洲地区。近年来,中国的科技事业呈现出整体性、历史性和格局性的重大变化,重大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在一些前沿领域开始进入并行、领跑阶段,正在成为全球创新版图中的重要一极。从全球看,世界科技创新中心正在由欧美向亚太地区、由大西洋向太平洋地区扩散,未来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将呈现出北美地区、东亚地区和欧盟地区三足鼎立的局面,并主导着全球科技创新格局。
二、中国创新驱动发展的新特点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把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揭示了新发展方式的新动力。这也是中国在人口红利逐渐消失、资源环境约束持续强化的困境下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在全球竞争新态势和国内高水平对外开放背景下,中国创新驱动发展呈现出以下新特点。
1.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关键是高效推进企业的创新活动并实现市场价值
熊彼特在1912年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把创新界定为:创新是新的生产函数的建立,也就是企业家对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就是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①创新涉及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政府、中介服务机构等多个主体,涉及的创新要素包括人才、资金、技术、管理等。在中国实施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技术创新的主体是企业,知识创新的主体是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制度创新的主体是政府,服务供给的主体是中介服务机构。判断创新驱动型发展的重要标准是看创新要素(高端创新创业人才、研发机构、风险投资、科技企业家等)能否高度集聚以及是否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
虽然参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主体多元化,但是核心的支撑点在于企业。发展的创新动力必须从企业自身找寻,也就是企业的本质是赢利和获取利润。促使企业进行创新的动力在于收益,而技术创新体现的正是企业家基于各种生产要素的综合判断,及时把握发现市场潜在的赢利机会,对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进行重新组合,并生产出新产品、产生新工艺和新方法、开辟新的销售市场等。由此可见,企业进行创新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创新价值,这也是创新效果体现的客观依据。所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关键是高效推进企业的创新活动。
2.创新活动的空间集聚驱使大都市集群的创新效应逐渐显现
伴随着市场竞争环境的日益完善,创新活动的空间集聚要比一般的生产活动更为明显,这是由经济主体对地理集聚的差异化追求所导致的。对于创新来说,知识外溢与分散式孤岛创新风险就成为吸引高素质人才与风险资本流动的主要动机,创新要素趋向于外溢效应更为明显的地区。
由于大城市拥有多元化的专业性部门和专业型人才,是大师云集、顶尖企业家汇集、高水平大学和科研机构集中的地区,更有利于创新者获取专业化配套能力及跨行业、跨领域的知识,故此大城市就更容易产生创新活动的集聚效应。作为由多重要素形成的区域创新系统的大城市,能够产生一批对世界有影响力的科技创新成果,能够产生一批科技创新型企业,能够形成具有强大吸引力的创新文化和宽容氛围,也会逐渐发展成为有影响力的技术成果转化和交易中心。从国际创新城市群看,全球已经涌现出以科技湾区为发展主体的空间模式,根据澳大利亚智库2thinknow评选的2016—2017年全球最具影响力的100个创新城市的空间格局,旧金山湾区、东京湾区和纽约湾区已经成为推动区域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载体。②
国务院进行的第六次普查数据显示,北京、上海、天津、江苏等省(市)大学以上文化程度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31.50%、21.95%、17.48%、10.81%③,现实中,这些省(市)也是中国目前创新活动最为集聚和创新能力最强的地方,如北京中关村科技园、上海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等。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等机构联合发布的《2017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中国的深圳—香港创新集群迅速崛起,其创新能力超越美国硅谷,位居全球第二,北京和上海位居全球第7位和第19位。④因此,随着各种创新要素和创新人才的不断集聚,未来中国的大城市与特大城市将会是创新活动最为集聚和活跃的地区,这种地理集聚趋势将会愈益明显,创新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牵引和驱动作用也会更加强化。
3.政府主导的基础研究投入逐渐向企业投资基础研究扩散
中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经济发展方式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对基础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基础科学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是技术的源泉和新兴产业发展的源头,是对国家长期经济增长的投资,是形成持续强大创新能力的关键,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基石。尽管中国的基础研究能力持续提升,但与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要求相比,基础研究的短板仍然很突出,制约着创新驱动发展和中国技术创新能力提升。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工学类科技创新发展趋势环境研究论文(共3篇)(8)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