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改革科研管理体制和科研评价机制。从政府的角度看,必须加快转变科研项目立项和实施方式,简化科研项目的管理流程。主要是基于成果导向,赋予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更多的自主权;强化基础研究,争取更多重大原创性突破。必须深化科研评价机制改革,以绩效为导向,建立科学分类和多元化的评价体系,真正把科研工作者从扭曲的评价体制中解放出来,充分释放科技研发人员的原创性能量。
二是形成完善的产学研用一体化的科技创新体制。要明晰界定不同类型创新主体在创新链条中的位置和功能定位,持续完善科技创新的投入机制和科技金融政策,以企业为主体整合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研发资源;完善机制鼓励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研发人员进入企业从事研发活动,进而建立新的创新联合体,以释放各类研发人员的创新活力,提升创新效率;加速推进科技成果权益管理制度改革,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激励评价制度,有效破解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制度藩篱,真正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取得实质性突破。
三是遵循科技创新活动规律,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充分发挥好市场对科技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的引导性作用。要通过持续深化改革,彻底破除制约政府效能发挥的体制机制障碍。政府应该依靠科技人员,主动服务大学、科研院所和企业等创新主体,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创造有效发挥市场配置科技资源的决定性作用的有利环境,形成政府与市场协调发挥作用的有效机制,切实发动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引擎。
2.聚集和激励创新人才,有效释放人才创新活力
创新驱动实质上就是人才驱动,大量高素质人才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有效支撑,尤其是创新性人才。要确立人才引领创新发展的战略定位,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充分释放人才的创新活力,持续加大用好、吸引和培养人才的力度,形成结构合理、规模宏大和富有创新精神的创新型人才队伍。
一是完善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和评价体系。国务院印发的《关于优化科研管理提升科研绩效若干措施的通知》强调,建立完善以信任为前提的科研管理机制,坚持放管结合,放权放到位,放出活力、放出绩效;管理则要守住底线,为科研活动保驾护航。用好用活人才,彻底疏通人才流动、使用和发挥作用中的体制机制障碍,解除束缚创新的“隐形枷锁”,统筹科技战略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创新团队等人才队伍建设。要切实改变长期以来坚持的单一的、可视化的、量化的评价体系,注重标志性成果的质量、贡献和影响。要切实尊重科技创新规律,持续释放创新空间和激发创新活力,要鼓励试错并真正宽容失败。
要为科学家创造优良的工作环境,促使科学家争做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时代先锋,以勇攀高峰和敢于超越创新自信,坚持科技创新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经济主战场和国家重大需求,激励科学家多出思想和成果。用事业激励和物质激励激发科技人员的创新积极性,鼓励科技人才以知识产权入股、期权奖励、技术有偿转让等方式参与要素收益分配。要依法保护企业家的产权和创新收益,认可企业家的贡献,为企业家创新创业提供有效保障。加速培养具有专业技能与工匠精神的高素质技术工人。同时,完善出国留学人员的创新创业政策和服务,开放式吸引各类创新型人才,大力招人聚才,择天下英才而用之。
二是持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创新教育方法,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要进行创新教育,培养具有开放、灵活、好奇的个性人才,培养具有坚韧毅力、丰富想象力和冒险精神的创新型人才;要弘扬学生的独立意志和自由思想,培养激励学生独立思考和自由探索的精神,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科学质疑的科学精神;培养学生诚实守信、追求真理、崇尚创新的品格;使得创新创造能够成为学生的鲜明特征。我们应该认识到,没有质疑就没有科学精神,没有科学精神就没有创新。
3.强化创新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提升中国在全球科技治理体系中的位置
坚持开放合作创新,扩大和深化科技领域的对外开放,充分有效利用国际范围内的创新资源,创造多元化的合作创新渠道,在更高的平台上推进中国的自主创新,以取得重大科技创新成果。推动中国的科技实力由量的积累向质的突破迈进,由点的突破向系统能力提升跃升。
我们必须紧紧抓住新一轮工业革命和全球制造业智能化转型的有利时机,开拓国际视野,推动中国在制造技术、制造工艺等方面具有比较优势的企业及时“走出去”,以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和规则、规范的制定,与国外的高端企业和科研机构进行技术合作攻关;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国际先进的科技创新经验和做法,深度参与全球科技治理,抢占全球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制高点,在开放合作中提升中国的创新能力,尽快改变中国的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
全球科学研究已经进入大科学时代,诸多科学问题的研究规模和复杂程度远远超越了单一国家的承受能力,必须通过国际科技创新合作来完成。要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科技创新,更全面地参与国际科技合作并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我们要积极组织并牵头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这逐渐成为解决全球关键科学问题的有效工具,有利于更为有效地促进创新主体协同互动,各类创新要素系统集成,彻底打通创新全链条。要扩大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国际合作和人员交流,推动企业进行市场导向的技术引进、转移与合作创新,既要与发达国家技术合作,也要与发展中国家技术合作。
持续提升中国科技计划的对外开放水平和程度,积极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工程。如中国已经参与了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反应堆(ITER)、人类基因组计划等大科学工程。一方面,强化国家间和国际间的科技合作计划,激励更多的中国科学家走向国际科技舞台,特别是加强基础研究方面的合作,以提升中国的基础研究水平,扩大中国科技的国际影响力;另一方面,要有效吸引在华跨国公司和研发机构积极参与中国的科技计划项目,发挥技术创新的溢出效应,不断提升中国的原始创新能力和水平。
要努力营造适宜的创新生态环境,构建深度融合的开放创新体系。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改善营商环境,提升政府服务效能,不断完善有利于全球创新要素集聚和扩散的基础性制度;持续提升中国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和制度的包容性,要实实在在推动创新能力的开放合作。要主动、积极参与国际科技合作与规则的制定,不断完善国内创新政策与国际竞争规则的协调性,逐步提升中国在全球科技治理中的位置和影响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提供科技支撑。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工学类科技创新发展趋势环境研究论文(共3篇)(10)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