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Mb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复习提要(全日制)(4)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20-04-17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或QQ: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导作用,影响其他企业的分配行为;另一方面,通过政府行为建立一定的政策法规和体制机制,实行相关的措施,对各类企业的分配行为作出一定的规范,使市场经济的建设更好地体现社会主义的性质。

二是解决好分配过程中的效率与公平的关系。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结合,一方面通过走市场经济发展道路,能够有效地解决效率问题,同时又能够通过社会主义的优势,较好地解决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收入差距扩大、贫富悬殊的问题,尽可能消除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负面影响。公平作为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必须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得到充分体现。没有效率,不可能有真正的公平,没有效率也无法实现社会主义的本质。但是,只注重效率,不注重公平,或者只有效率,没有公平,这也不能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特征。市场经济发展要体现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要求,其实质是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市场经济为提高效率提供基本保证,与社会主义结合,既能够充分提高效率,同时也能够为实现公平提供制度基础。

三是解决好地区和城乡差距问题。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客观上会出现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差距,并且这种差距会呈现扩大的趋势。市场经济一方面有利于条件好的地区和城市先发展起来,由此带动经济社会的整体发展,但另一方面,又会产生地区和城乡之间发展差距的问题。当这种差距扩大到一定的程度,就会引起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不和谐。社会主义的性质和要求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体现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把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发展看做一个整体,把协调发展作为一个基本目标。要在充分发挥市场经济发展优势的基础上,克服发展过程中带来的消极后果,实现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这是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结合体现的市场经济按社会主义要求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不是纯粹的市场经济发展,而是要体现社会主义要求的发展,它表现出强有力的政府调控。政府把协调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发展作为发展的基本导向,并从体制、政策等方面加以保证,引导、规范、调控整个经济的发展,使全面协调可持续成为国家的发展战略和宏观规划,以保证地区、城乡的协调发展得到切实落实。 7.请结合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要求,谈谈我们目前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以及我们的出路是什么。

中国经济发展的主题是科学发展,主线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长期以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效果之所以不理想,主要问题在于转变的条件不充分,关键要创造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条件。

(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市场条件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涉及多方面的问题,但首先是生产力发展的问题。生产力发展水平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着内在关联,没有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提高,就难以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提高生产力发展水平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根本上是一个问题,生产力发展的载体是企业,因而企业也一定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体,只有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落实于企业,才能使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在促进企业发展的各种要素中,市场机制是最重要的。创造完善的市场条件是促进企业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企业能否自觉转变发展方式,关系到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市场竞争力的强弱,直接影响企业的切身利益。市场创造了以下两个条件为前提:一是企业必须处于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中,这一环境能够对企业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形成巨大的外部压力;二是企业发展状况与自身利益直接结合,这样的利益机制能够对企业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产生内在动力。市场机制本身就具有促进企业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功能。创造完善的市场条件实际上就是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企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促进作用。市场机制具有促进企业自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功能,主要是通过竞争机制来实现的。从企业自身角度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过程,就是不断提高自己竞争力的过程。提高竞争力是企业谋求发展的自觉理念和行为.,是内在于企业发展之中的。市场机制越完善,企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压力和动力也越强。市场机制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的基本要素是总供给略大干总需求的市场条件。因此,重要的是要创造能够使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的市场条件。如果说计划经济的一般表现是总供给不足,那么,总供给略大于总需求则是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这一特征是形成有效竞争和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的源泉。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来自于企业或生产者的活力,要解决好企业的活力问题,实际上是为企业创造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条件。有了这样的市场条件,就能够在企业之间形成有效的竞争,竞争就能够产生活力、动力,就能够促进企业不断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并在这一过程中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所以,承认客观经济规律的作用,按照经济规律的要求办事,重要的是创造经济规律能够发挥作用的条件。条件越充分,市场机制的功能就越能得到有效发挥。在具有完善的市场机制条件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企业自己要做好的事情。如果企业不具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充分动力,结果必然是没有市场竞争力,不能得到自身的经济利益,也难以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生存下去。市场竞争和优胜劣汰的规律是以其内在的强制作用推动着企业,也推动着整个社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如果市场是处于短缺状态,竞争主要在需求者之间展开,这时的市场是卖方市场,生产者的产品不愁没有销路,这样的市场条件就不具备形成企业之间充分竞争的条件,在这样的市场条件下,企业考虑的主要是如何扩大生产规模来满足市场需要,而不是如何提高质量来淘汰落后的经济发展方式。当企业的发展以扩大生产规模为出发点,一定是主要通过生产要素的数量扩张来实现,而不是通过科技创新来驱动。在企业的投资主要表现为生产要素数量的增加,而不是技术研发投入的情况下,在市场上的直接表现一定是产品的更新速度缓慢,竞争力不强,这是以要素驱动为主的经济发展方式带来的必然结果。产品更新和升级换代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紧密联系在一起,产品市场的情况直接反映经济发展方式的状况,产品不断从低端向高端发展,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结果。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需要一个总供给略大于总需求,从而能够形成企业充分竞争的市场条件,使生产领域始终处于激烈的竞争状态,给企业转变发展方式以较大的市场压力。当然,这是就市场经济运行的常态而言。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随着经济发展状况和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也需要采取扩大需求的政策措施,但刺激需求应该是在特殊时期、必要的时候采取的政策,不能成为经济发展的常态政策。实行扩大需求政策的主要功能是加快经济增长速度,以及帮助企业渡过难关,而不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因为这一政策不能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有利的市场条件,会减弱市场对企业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压力。

市场机制在为企业创造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外部环境的同时,也在促进企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能力的提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首先是个观念问题,但又不仅仅是个观念问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还需要有相应的能力。对于企业来说,无论是观念的转变还是能力的提高,都离不开良好的市场条件。企业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观念,从根本上说,不应该是外部强加的,而应该是在市场竞争中自发形成的。客观的市场条件迫使企业必须有这样的观念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市场竞争条件越充分,企业这一观念也就越强烈。企业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根本还在于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能力由多方面因素共同构成,它既包括科技进步、产业升级、产品更新、节能减耗、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和制度创新等一系列因素,同时也包括技术引进、国际合作、政策环境、政府扶持等一系列条件。目前我国企业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意识不强、能力不充分,是我国与发达国家企业相比存在的主要差距,也是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难以取得实质性进展的内在原因。 如果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理解为生产力发展水平和质量的提高,那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然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有长期的积累。我们强调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性,深刻认识这一转变对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意义,是完全必要的。但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必须遵循生产力发展的规律,按照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心转到创造更好的市场条件、塑造更好的市场环境和增强企业自身转变发展方式

的能力上,使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成为企业的自觉行为。 (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体制条件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中共十七大指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实现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为保证这三大转变的实现,必须构建一个良好的体制条件。

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关键要提高消费需求在社会总需求中的比重,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为实现经济增长拉动力的转变提供体制保证。具体需要完善以下几方面的体制:

一是完善对消费品生产,特别是对服务业发展的投资体制。保障和改善民生需要大幅度提高消费需求,这首先要在理念上把它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并具体落实在体制上。提高消费需求要有消费品生产的实体产业和服务消费载体的发展来保证,加大对这些产业的投资力度则是基本条件。必须在投资体制上保证政府加大对保障和改善民生项目的投资力度和比重,放宽对社会资金投向服务业的限制。既在观念上引导消费需求,又在体制上保证消费品和服务的供给,使提高消费比重、保障和改善民生需要都能够得到体制上的保证,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落到实处。

二是完善国民收入分配体制,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必须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消费是收入的函数,二者是正相关的关系,只有居民收入增加了,社会消费需求增加才具备了基本条件。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涉及的是国民收入分配指导思想的变化和宏观分配体制的完善。在指导思想上,不再把维持高积累作为国民收入分配的基本倾向,应该把提高消费率作为国民收入分配的基本原则,通过提高消费率来增加消费需求在社会总需求中的比例。在宏观分配体制上,要确立有利于提高居民收入的导向,从体制上保证国民收入再分配更多地向直接形成居民收入的方面倾斜,加大转移支付的力度和数量,使更多的人能够通过再分配途径获得更多的收入。

三是完善初次分配体制,提高劳动报酬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过低,实质问题是对劳动力价值定位不准确。在这一问题上,长期以来形成的一个习惯性做法是把压低劳动报酬作为降低生产成本的最主要途径,并作为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的主要措施。必须从体制上扭转这种观念和做法,使企业逐步提高劳动报酬在生产成本中的比重。只有大幅度提高了劳动报酬在生产成本中的比重,才能把提高市场竞争力的着力点转移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上来。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既能够保证企业创造的总收人中有更多的份额成为劳动者的收入,又能够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因此,完善初次分配体制一方面是增加劳动者收入、提高社会消费水平的源泉,另一方面,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现实基础。

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的实际内容是降低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高第一产业,特别是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实现经济增长贡献率的转变,关键在于优化产业结构。从产业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之间呈现的一般规律看,把转变经济增长贡献率的着力点落实于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相对降低第二产业的贡献率,这既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思路,也是从实际出发的现实选择。为加快第三产业发展创造有利的体制条件,实际上也是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打下体制基础。首先,要在投资体制上改变只把物质性基础设施作为投资重点的做法,大幅度提高对现代服务业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确保对服务业投资的比重逐步提高。其次,为大力发展提高人们生

活质量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服务业提供体制保证。在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已经得到满足的情况下,提高人们生活质量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主要靠发展服务业来实现。要在体制上作出具有前瞻性的安排。随着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和全面小康目标的逐步实现,人们对基本物质资料的需求在提高生活水平和质量中的地位和作用呈下降趋势,而对服务业需求的重要程度和地位则呈现提高趋势。只有在体制上作出安排和创造条件,才能不断提高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的同时,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奠定产业基础。 经济发展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实质是实现经济发展源的转变,即经济发展主要靠要素驱动向主要靠创新驱动转变。经济发展源不同,反映的是国家创新能力的强弱。在创新能力不强的情况下,经济发展只能是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投入和消耗的增加来实现,其发展方式必然表现为不可持续发展的特征。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就要在体制上保证经济发展主要来源于科技进步和创新,具体涉及两大问题,即科技成果供给的市场化道路和科技成果需求的社会化道路。

首先,培育和发展科技成果供给的市场化体制。科技成果由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研发,使用科技成果的是企业和生产单位。要使科技成果成为驱动经济发展的要素,就要完成科技成果向企业的转化。怎样才能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这是由体制来解决的问题。应该建立怎样的体制才能有效地沟通科技成果供求双方的联系,必须根据科技成果具有的商品性质来构建市场化体制。科研机构是科技成果的供给主体,企业是科技成果的需求主体,通过市场来解决供求双方的联系是最有效的。市场化体制能够有效解决以下几个问题:一是保证研究项目具有针对性。科研机构提供的科技成果是否符合企业的需要,关系到企业科技进步是否能够得到持续支持。市场化体制的优势在于能够直接沟通科研机构与企业的联系,科研机构的研究项目直接来自企业的需要,就能够做到科研机构以企业的需要为导向进行研究,而不是自己“闭门造车”来设计项目。二是保证科研机构有充分的研究动力。市场化体制不仅使研究项目来自于市场,而且也从市场得到研究经费。科研机构的研究成果直接与经济利益挂钩,科研活动成为一种科技服务,科研成果转化为科技产品,这一体制能够从经济利益上保证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有充分的动力提供科研成果。 其次,培育和发展企业对科技成果需求的社会化体制。在科技成果供给体制市场化的条件下,也为企业对科技成果的需求走社会化道路开辟了广阔前景。企业需要的科技成果通过社会化途径具有更高效率。因为企业需要的科技成果是多方面的,任何一个科研机构都难以满足企业需要的所有科技产品。走社会化的道路,企业可以在社会范围内,充分发挥社会的研究力量得到所需要的科技成果,从而大大提高企业获得科技成果的效率。企业可以在社会范围内选择最符合条件的科研机构作为合作伙伴,可以选择投入最小的合作伙伴来得到所需要的科技成果。这对于企业实现自己的科技创新是一个有利的体制条件。

科研机构和企业按照市场化、社会化的体制来运行,使二者之间建立起规范的关系。科研机构直接为企业提供科技成果并从企业得到科研经费,企业通过社会化的途径从科研机构得到科技成果。双方按照市场原则建立彼此的联系,形成科技成果的供给和需求良性循环的关系,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我国目前科技成果转化率还比较低,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能有效得到科技进步和创新支撑的主要原因,而根源是体制问题。实现经济增长源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关键是为实现这一转变创造体制条件。

(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政策条件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的战略任务,政府作为政策的制定者和宏观经济调控者,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起着重要作用。从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看,政府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呈现增强的趋势。一方面现代经济的发展与政府作用的关系日益密切,许多涉

及经济发展全局的事情都必须由政府出面或政府组织才能得到有效解决。例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政府的支持和扶植,能源和基础设施需要政府规划和建设,产业优化和升级需要政府制定政策和实施。政府虽然不是生产的主体,但政府能够有效地调控和引导生产主体的行为,为其创造有利的条件和环境或设置障碍。另一方面,政府掌握着巨大的资源,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密切,政府行为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直接的作用。政府对加快转变 经济发展方式的作用主要通过制定政策来实现,政策是政府功能最主要的体现。政府政策能够影响所有的生产主体,所以政府的作用远大于任何一个经济主体。经济发展政策不仅从宏观上主导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同时也从微观上规范着企业的行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政府从整个经济发展的全局性、长远性、根本性要求出发提出的战略任务,政策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基本保证。政策的另一个特点是具有针对性和灵活性,它能够按照国家对经济发展的总要求,根据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给予支持或进行限制,并能够进行灵活的调整。政策具有的这种独特优势和作用,决定了研究和制定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政策体系,为整个社会实现这一转变创造良好的政策条件,是政府要做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第一,对能够促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行为制定鼓励性政策。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的基本要求,也是政府需要全力推进的重要工作。这不仅要在政府制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得到充分体现,而且必须在经济政策上得到具体落实。政策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意义在于:一是发挥明确的导向作用。政策引导人们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方面该如何去做以及重点做些什么事情。二是发挥利益激励作用。政策之所以能够有效发挥作用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其中包含着利益激励因素。政策激励表明如果按照政府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去做,就能够得到相应的经济利益。政策的这两方面作用都能够有效地推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进程。例如,为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实现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政府为符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求的产业、企业在政策上提供支持和扶植,给予利益上的倾斜,使它们能够在更好的条件下发展。

第二,对不符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求的行为制定限制性政策。政策不仅具有鼓励、促进的作用,同时也具有限制、规范的功能。为实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目标,政府既能够制定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政策,也能够制定政策对不符合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行为进行限制。这两种政策的功能不同,但要达到的目标是一致的。例如,对不符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求的产业、企业在政策上设置障碍,在利益上进行惩罚,使它们不能获得很好的发展条件,甚至实行强制性的行政干预。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由于各个经济主体的利益关系不同,它们从各自的利益出发,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并不都能够成为它们的自觉行为,有时会出现不利于或者有损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行为。对于一些可能会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造成较大外部性影响的行为进行了限制,实际上也就加快了整个社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限制性政策发挥作用的机制是通过规范或惩罚措施来实现的,其政策对象是不符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求的企业。应该加大对限制性政策的研究和实施,并与鼓励性政策配套实施,这是形成一个完整的政策体系不可缺少的内容。从一定意义上说,限制性政策的效果比鼓励性政策更具有积极意义,因为这一政策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不符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求的行为和现象,而不是等出现了这些行为和现象以后再去解决它。

市场、体制、政策这三大方面涉及的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条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既需要对其重要性和重大意义形成共识,更需要在实际工作中为实现这一转变创造更好的条件。从这一意义上说,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理论研究不能满足于理论宣传和对其重要性的论证,而应该把研究的重心转向对如何创造市场、体制、政策这三大条件的研究,使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真正能够通过依靠市场作用、体制功能、政策激励来实现。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Mb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复习提要(全日制)(4)在线全文阅读。

Mb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复习提要(全日制)(4).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本文链接:https://www.77cn.com.cn/wenku/zonghe/983513.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08-2022 免费范文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 邮箱:tiandhx2@hotmail.com
苏ICP备16052595号-18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