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唐五代十国之后,宋朝政权建立,逐步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局面。宋徽宗宣和七年(1125),崛起不久的女真族金政权在灭掉辽朝之后,便大举南下攻宋。因北宋政权长期积贫积弱,兵储荒废,空虚无备,很快金兵便攻下开封。金兵占领开封四个多月,大肆勒索搜刮之后,撤兵北归,带走包括徽、钦二帝在内的全部俘虏和财物,开封及其附近州县惨遭浩劫,历史上称之为“靖康之难”。
此时,赵宋宗室康王赵构在南京商丘即皇帝位,是为高宗,改年号建炎,建南宋政权。这时,金政权释放已降金的北宋旧臣、御史中丞秦桧南归,企图从南宋朝廷内部来破坏抗战力量。秦桧是在“靖康之难”中,同徽、钦二帝一起被金人掳走的,后来降金,投靠在金太祖完颜阿骨打从弟、大贵族挞懒手下。秦桧初见宋高宗时就提出“如欲天下无事,须是南自南,北自北”的谬论,并请宋高宗致书挞懒求和。宋高宗对诸大臣说:“秦桧朴忠过人,朕得之喜而不寐。”可见秦桧的来意和高宗的投降方针,早就十分合拍。因此,秦桧被任为礼部尚书,不久又升为宰相,把持南宋朝廷权柄,迫害抗战派,进行卖国投降活动。
在这段纷乱的历史中,沉默了许久的漳州陈元光家族的裔孙们,复又活跃在历史舞台上。首先要提及的是陈景肃。
陈景肃,字和仲,陈元光裔孙,落籍诏安(今属福建)。自少师事学者高登,有学行。尝同秦梓(秦桧兄,秦梓恶其弟所为,迁家外居)出使燕越。秦梓还朝后,以其学行卓异,奏请任陈景肃为祈请使,陈景肃则辞而不受。高宗绍兴二十一年(1151),陈景肃登进士,授仙游令。
陈景肃到任后,首先剿杀宿盗蓝飞仙,为民除害。又表彰孝义,教化民风,“多有美政”。后提举湖南知南恩州。有诏让他入朝任知制诰。陈景肃“以秦桧(当权)故不拜”。家族家风对他潜移默化地影响,不仅使他具备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才能,也使他在内心深处明白无法与不忠不义的卖国奸贼同朝共政,同殿为臣。因此在出知台州、湖州等州时,陈景肃写下了很多诗,多是讽刺秦桧的。致使秦桧一党非常厌恶他。后来陈景肃便辞职归乡,与门人杨士训、吴大成等人在渐山讲学,悠然自得。直到秦桧死后,陈景肃才又出山,入朝担任知制诰一职。致仕时年已八十岁有余。后来南恩州叛服无常,朝廷要派宣慰使前往安抚,朝议认为非陈景肃去不可。面对朝命,陈景肃义无反顾,不顾年事已高,衔命而往,持节赴岭南任。他以德服人,造福生灵,叛乱很快被平息。陈景肃死后谥“廉献”,由此足以说明陈景肃为官一身清廉,洁身自好。后宋朝廷赠其光禄大夫、资政殿大学士的荣誉称号。
以陈景肃为开端,陈氏子孙又或以科举,或以荐辟,或以特奏名、或以.封赠、或以荫补而走上宦途,漳州陈氏再显高门宦族之辉煌。如陈文晦于乾道五年(1169)以子陈景肃贵赠朝奉大夫、湖南提举、知制诰。陈肇,陈景肃长子,为绍熙元年(1190)特奏名,后官至参知政事兼太尉同平章事,封兴国公。陈宰,景肃次子,以父荫补朝议大夫。陈植,景肃孙,登淳;占四年(1244)茳士。陈格,景肃孙,景定二年(1261)特奏名。陈概,景肃孙,景炎元年(1276)荐辟,官至户部员外郎。
尤其突出的是与陈景肃同为陈酆第十五代孙的陈怀忠之子
陈淳,超 越了纯粹以科举人仕为目的的读书,追随朱熹,凭借其丰厚的文化积淀成为一代理学名士。理学是以阐释义理及兼谈性命为主、在两宋时期占统治地位的哲学思想,亦称之为“道学”。理学是佛家和道家思想渗透到儒家哲学以后出现的新儒家学说。南宋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是继孔子之后在我国封建社会里影响最大的唯心主义哲学家。他继承和发展了北宋程颐、程颢的思想并利用了北宋唯物主义思想家张载关于“气”的学说,建立了一个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
陈淳(1159~1223),字安卿,注籍福建龙溪,朱熹晚年的弟子。因住在邑之北溪,时人称之为“北溪先生”。少年时学习举子业,林宗臣见到后很惊奇地说:“此非圣贤事业也”。送给他一本由朱熹和吕祖谦合撰、摘录北宋周敦颐、程颐、程颢和张载言论的书一《近思录》。陈淳读了《近思录》后,“尽弃其学”。这是由于理学是儒家学说的一大转变。孔子的学说,“知人而不知天”。孟子继起,于性善性恶问题争论了一场,使儒学有了哲学思辨的意味。汉代儒学独占,一班经师都只知墨守成说,不事创造。到了后汉,训诂学异常发达,“幼童而守一义,白首而不能通”。魏晋之时,老庄之说盛行。后来佛教空无本体论被援引入儒学,这些作为前期封建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虽曾分别起过一定的作用,但儒学重于伦理实践而疏于哲学论证,佛、玄精于哲学思辨而流于寂灭空虚。农民革命思潮的猛烈冲击和唯物主义思想的理论批判,迫使统治阶级重新营造适合于新形势需要的哲学体系。通过儒、释、道三教互黜,较量其得失,在新的理论基础上加以熔铸改造,达到三教合流,这就是吸取佛、老思想
营养而建立起来的以儒家的纲常伦理为核心内容,以精巧的哲学思辨为理论基础的唯心主义道学。道学家们通过对三教思想的扬弃,把不可思议、不可名状的“空无”之道,变为统摄人伦物理的“实有”之道,把“经虚涉旷”的名理清谈变成为“格物穷理”的理性求知,把“止观”、 “定慧”的宗教修持变成为“主敬”、 “立诚”的伦理实践。一句话,把出世的神学变成为人世的哲学。
这种能给人以安身立命、终极关怀的哲学,对知识分子的吸引力是无可比拟的。陈淳也深深地被吸引住了。他喜欢看理学家的著作,也曾想自带粮食追随朱熹,但未能实现。直到绍兴年间,朱熹来漳州任职,陈淳才得以谒见。他用自己写的自警诗作为见面礼。朱熹一见之下,大有相见恨晚之意。诗的具体内容现在虽无从得知,但主旨应是深深符合理学要意的。否则难以得到朱熹的赏识。
于是,朱熹对陈淳说:“某到此,未曾将这般道理说与人,今向君都说了,朱熹将自己的心得体会总结说:“凡看道理,须各究个根源来处。”这“根源”二字,便是关键。两人言语投机,于是造了郡斋讲论终曰,有时彻夜不眠。陈淳天资既高,又得名师指点,进步很快。朱熹离任后,屡次与人谈及“南来为吾道得一安卿”。可见朱熹对陈淳非常赏识,评价很高。后来过了十多年,陈淳一天深夜前去拜访朱熹。朱熹本来已经睡下,听说他来了,“疾(急)延至卧内”,非常急切地把他请入卧房,扣问他这十余年来的心得。谓曰:“如今学问已见本源,所缺者下学之功也。”陈淳又留在朱熹身边数月,所得“皆切要语”。可见朱熹对于栽培陈淳是很用心的。朱熹于庆元六年(1200)去世后,陈淳追思师
训,强忍悲痛,“于书无所不读,于物无所不格。曰积月累,义理贯通,洞见头绪”,著有《北溪文集》。他以“理,“太极”为宇宙的本体,认定“太极”即派生天地万物之理的总称,认为这与“圣人”之心相合。指出“道”与“理”的区别:“万古通行者,道也;万古不易者,理也。”在理气关系上,承认理、气相依,但主张理为主宰。“盖二气流行,万古生生不息,不成只是空个气,必有主宰者,曰理是也。”(《北溪语录》)在知行问题上,强调“知行不是两截事”,看到了知与行的联系。他对性、命、诚、欲等重要的理学范畴,用朱熹、周敦颐、二程、张载等人的思想进行疏解,世人对此评价很高。嘉定元年(1206),陈淳在中都待
试时,四方名士以及之前未曾谋面的同门都来拜访他,朝中士大夫也争着与他结交。途经严陵时,太守郑之悌把他请人郡庠讲学,前来听讲的多达数百人。
陈淳身虽不用,而忧时论事,深中利病。他曾帮助地方政府出谋划策,“惠流数世”。并留有名言“何必任是邦而后为政耶。”士大夫应有的人文操守和政治良知溢于言表。嘉定十六年(1223),陈淳以特奏名恩授安溪主簿,未及到任便去世了,时年六十五岁。全国各地的学者听到这个消息后都非常痛心,或不远千里,亲自奔丧,或就在家中摆设灵位奠祭。可知陈淳的影响力已超越地域界限,更越过了官场,扩大到民间。他在文化上的贡献,使漳州陈氏家族由一个钟鸣鼎食的食宦世家,升华为诗书衣冠之族,使得陈氏家风在淡泊名利之外,又增添了一种蕴藉飘逸的“名士”风范。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载笔沿儒习 持弓缵祖风--漳州千年衣冠望族陈元光家族(4)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