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物较多时,宜经过滤器过滤后使用。
过滤器可按下列条件选取:
一、当水中含砂量较大时,可采用砾石过滤器,砾石过滤器应设1台备用; 二、当水中含杂质或悬浮物较多时,可采用旋转滤网式过滤器。 第3.2.8条 湿式除尘器的耗水量应根据锅炉的烟气量计算确定。在用水点处 的供水压力宜为:
一、喷嘴(包括文丘里喷嘴、格栅喷嘴)供水压力:150~300kPa(约为1.50~ 3.0kgf/cm2);
二、捕滴器供水压力:溢流槽50~150kPa(约为0.5~1.5kgf/cm2);环形喷 嘴10~20kPa(约为0.1~0.2kgf/cm2)。
第3.2.9条 湿式除尘器的捕滴器采用环形喷嘴供水时应装设稳压设施。若采 用稳压水箱时,其单个容积可为2~4m3,装设数量应按下列条件选取: 一、容量为410t/h及以下锅炉,每台炉宜装设1个水箱; 二、容量为670t/h的锅炉,每台炉应装设2个水箱。 稳压水箱进水管上应装设水位调节阀。
第3.2.10条 除灰渣供水系统可按下列条件确定:
一、容量为410t/h及以下锅炉,每4台炉为一单元,每台炉从总母管上通过 隔离阀引接支母管;
二、容量大于410~670t/h锅炉,每2~3台炉为一单元; 三、容量大于670~1025t/h锅炉,每2台炉为一单元; 四、容量大于1025~2008t/h锅炉,每台炉为一单元。
第3.2.11条 水力除灰系统各种水泵扬程可按下列数据选取: 一、冲渣(或冲洗)水泵:800~1200kPa(约为8~12kgf/cm2); 二、冲灰水泵:500~600kPa(约为5~6kgf/cm2); 三、粒化水泵:200kPa(约为2kgf/cm2);
四、水封、熄火冷却水泵:100~150kPa(约为1~1.5kgf/cm2)。
第3.2.12条 除灰系统使用的不同清水泵,每一种水泵应各设一台备用泵。 第3.2.13条 水封式排渣斗冲渣后的补给水如由冲渣水泵供给,则冲渣水泵的 容量还应考虑能在短时间内将渣斗补满水的要求。 第3.2.14条 当回收灰渣系统溢排水作冲灰渣用水时,除灰水泵宜选用杂质 泵。 第三节 水力喷射器及灰渣沟 第3.3.1条 水力喷射器的选择应根据输送管道的阻力、灰渣性质及其输送量 等因素确定。
水力喷射器宜安装在锅炉碎渣机下方,不设备用,其出力应能在1.5~2h内 输送出锅炉最大连续蒸发量时8h的存渣量。灰渣管内渣水比宜控制为1∶5。 第3.3.2条 水力喷射器进口处的喷射水管道和出口处的灰渣管道均应有长度 大于5倍管径的直管段。
第3.3.3条 当水力喷射器布置在沟道内时,在安装手孔位置的上方应设有轻 便盖板,供维护检修用。
第3.3.4条 当水力喷射器作公用设备时,每组水力喷射器应设置2台,其中 1台运行,1台备用。每台水力喷射器的额定出力应为计算灰渣量的110%。 第3.3.5条 除灰渣系统的灰渣沟不设备用。灰渣沟布置应力求短而直,并考 虑扩建时便于连接,沟底应采用铸石等耐磨镶板衬砌。 第3.3.6条 灰渣沟坡度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灰沟不小于1%;
二、固态渣沟不小于1.5%; 三、液态渣沟不小于2%。
输送高浓度灰渣浆的灰渣沟,其坡度宜适当加大。
第3.3.7条 渣沟的起始深度不应小于500mm;灰沟的起始深度不应小于 400mm。
灰渣沟起始点与灰、渣进入口的距离宜为2~3m。
当采用水封排渣斗时,可适当加深渣沟起点深度或采用加设围堰的措施。 第3.3.8条 灰渣沟的曲率半径应为2m。
第3.3.9条 灰渣沟的设计,应考虑安装和检修时更换镶板的方便,在距沟底 500mm的两侧壁处应设台阶,台阶宽度不宜小于100mm。
当镶板半径R0=125~350mm时,可参照表3.3.9及图3.3.9确定沟宽尺寸。
表3.3.9 灰 渣 沟 断 面 尺 寸(mm)
?
图3.3.9 灰渣沟及镶板断面
第3.3.10条 灰渣沟深度大于2.5m时,可采用灰渣沟隧道。在隧道内应有宽 度为600~800mm、高度为2m的通道。隧道内应有通风和照明设施。 第3.3.11条 灰渣沟支沟汇入主沟时,如有跌落,应使其落差大于主沟侧面镶 板的高度。两主沟相交处不宜设跌落。
第3.3.12条 灰渣沟上部与其他地下设施交叉时,交叉长度不宜超过2m。当 交叉长度小于1.2m时,沟底与其他地下设施底部之间的净空应大于500mm;当 交叉长度为1.2~2.0m时,其净空应大于800mm。 第3.3.13条 灰渣沟应装设盖板。在排渣口和落灰口前后以及装设激流喷嘴 处,则应装设轻便型盖板。
第3.3.14条 在灰渣沟始点,每个落灰(渣)口前1.5~2m处,
灰渣沟相交和转弯处,宜装设激流喷嘴。在直沟段内装设喷嘴的间距可参照表 3.3.14选取。对坡度较大的灰渣沟以及灰渣沟的末段,可视需要装设喷嘴。
表3.3.14 灰渣沟直沟段装设激流喷嘴的间距
第3.3.15条 灰渣沟内的激流喷嘴中心线应与沟道中心线相一致,并向下倾斜8 °~10°。喷嘴出口离灰渣沟沟底的高度H可分:
当R0=125~225mm时,H=250mm; 当R0=250~350mm时,H=350mm。
第3.3.16条 为了便于检修激流喷嘴,在每个激流喷嘴前应装设阀门。阀门和 冲洗水母管不宜敷设在灰渣沟内,并应根据气象条件考虑防冻措施。
第3.3.17条 在锅炉排渣设备落渣口未装碎渣机时应装设格栅,格栅孔眼尺寸 可按输送系统和设备对粒度的要求而定。
第四节 沉渣池、沉灰池
第3.4.1条 当采用灰渣沟系统将灰渣排入沉渣池、沉灰池时,沉渣池、沉灰 池的位置应尽可能靠近锅炉房。
第3.4.2条 沉渣池、沉灰池的几何尺寸应根据灰渣浆量、灰渣的颗粒分析 值、沉降速度以及外部输送条件等因素确定。其有效总容积宜能贮存不小于除 灰、渣系统24~48h的排灰渣量。
沉渣池、沉灰池池底沿着流向应有0.3%的坡度。
第3.4.3条 沉渣池、沉灰池宜各设2个,1个运行、1个抓灰渣。当抓灰 渣、排水能错开运行或用于液态渣时,可设1个。
第3.4.4条 沉渣池旁宜设转运渣斗或堆放湿渣场地。堆渣场地面积应根据厂 外运输条件而定,但不宜小于系统12h的总排渣量。
转运渣斗下部地坪或堆渣场地应有0.5%的坡度坡向沉渣池。 第3.4.5条 沉渣池、沉灰池的清水池应设有清除积灰的措施。清水池底宜比 沉渣池、沉灰池底低200~300mm。
第3.4.6条 沉渣池、沉灰池的排水,宜循环使用,其排水泵宜采用杂质泵。 第3.4.7条 沉渣池应根据气象条件,采用露天或半露天布置,在严寒地区可 采用室内布置。
第3.4.8条 沉渣池、沉灰池应设抓斗起重机。 在布置抓斗起重机时,抓斗的运行高度应低于极限高度1m,抓斗的下缘与 受渣装置的距离应大于1m。
第3.4.9条 抓斗起重机的安装设计应满足制造厂的要求。
大车轨道两端应考虑安全尺寸和装设阻进器,安全尺寸应大于终点开关动作后大 车的滑移距离,并不宜小于1m。大车行车速度宜为40~60m/min。
第五节 灰渣脱水设备 第3.5.1条 每套除渣系统的灰渣脱水仓应设2台,1台接受渣浆,1台脱 水、卸渣。
第3.5.2条 灰渣脱水仓的容积应按锅炉排渣量、运输条件等因素决定。每台 脱水仓的有效容积应能满足贮存24~36h系统的最大排渣量。
第3.5.3条 灰渣脱水过程的时间,由灰渣颗粒特性和泄水元件结构等因素决
。
定,脱水仓脱水的时间宜为4~8h
第3.5.4条 脱水仓锥斗内壁应光滑耐磨,与水平面的夹角不应小于60°。锥 斗底部宜装设振打装置。
第3.5.5条 脱水仓下部宜采用气动或液动排渣门,排渣门应密封。 在寒冷地区,仓底排渣门应有防冻措施。
第3.5.6条 脱水仓的排水经过澄清后应循环使用。每套脱水仓应配澄清池、 缓冲水池各1座。
第3.5.7条 澄清池和缓冲水池底部宜各设1台排污泵,将沉积的灰渣送回脱 水仓。排污泵可不设备用。
第3.5.8条 脱水仓排渣口的标高应根据运输工具高度确定。
第3.5.9条 灰渣水的筛分机械,宜选用直线振动筛。应装设2台,1台运 行,1台备用。
第3.5.10条 直线振动筛的出力应按制造厂提供的数据选用;亦可通过计算公 式确定。
第3.5.11条 每台振动筛后应设有贮渣斗,其有效容积需根据除渣方式确定: 当作为中转外运设置贮渣斗时,不宜小于24h筛上渣量; 当作为磨渣系统贮渣斗时,不宜小于8h筛上渣量; 渣斗充满系数宜取0.8。
第3.5.12条 贮渣斗下部应为锥形,与水平面的夹角不应小于60°,排料口 最小尺寸不应小于400mm。渣斗两侧宜设机械振打装置。
第六节 灰(渣)浆泵房 第3.6.1条 灰(渣)浆泵房的位置应尽量靠近锅炉房。有条件时宜将灰(渣)浆泵 布置在锅炉房内。
第3.6.2条 灰(渣)浆泵应根据灰渣管道阻力、灰渣浆量和制造厂提供的灰渣泵 特性曲线选择。每台泵的流量不应小于计算灰(渣)浆量的110%;其扬程不应小于 灰渣管道(灰渣浆量按计算值的100%计)计算阻力的110%~120%。 第3.6.3条 灰(渣)管的阻力可按式(3.6.3)计算。
?phz2????L?9.18??1?????hz?h? kPa (3.6.3)
2gD??式中: ξ——局部阻力系数,初步设计时可采用0.2~0.5; λ——阻力系数; g——重力加速度,m/s2;
v——灰(渣)浆流速,m/s; L——灰(渣)管长度,m;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除灰标准(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